
:“神童制造者”批量“造神童.doc
3页3刀下句的一个周末,上海市番禺路一家培训学校里,仅能容纳20人的小教室,坐满了稚气 未脱的儿童和陪读的家长讲台上,77岁的张政用沾满粉笔灰的手在黑板上写下一道上海市中考考卷中的8分题, 问:“哪个小朋友会做? ” “根号平方,因式分解由妈妈带着坐在第一排的向昭屹扯着嗓子 喊道这个还在读幼儿园人班的6岁孩了,在培训班学习半年,已能熟练地解答带根号的二 次三项式而在幼儿园,他与同学一起学习H然数的加减法离这里几条街以外的襄阳南路,张政的长子张方也在家中给高三学生补课把孩子送进 张政父子培训班的家长们初衷不尽和同,但他们都知道张政父子在儿童教育领域的传奇经历从小学到高中”只用了3年在一个装满老教案与资料的纸盒里,张政保留着一张黑白照片那是在1978年,14岁 的张方考入中科大第一届少年班时与少年班同学的合影这个是张方,这个是宁钉1宁钳的成名,缘于一封举荐信1977年10月末,江西冶金学院教师倪霖,给时任国务 院副总理兼中科院院长的方毅写信举荐他刖友的儿子、天才少年宁釦不久,宁钳与方毅下 围棋的照片成为各大媒体的头条1978年人年初二,在那篇报道的启发下,张政给中科大少年班写信,举荐与宁伯同龄 的儿子张方。
当时正在永嘉路小学读六年级的张方,在他自创教育方式的教导卞,已经能运 用微积分解数学题张政则是一所学校的勤朵工,业余在一些小学代课1978年3月8 LI,中科人少年班开学,选拔考试没问题,张方的政审却没通过,因为 张政夫妇在“文革时期”是“四类分了”最后,在方毅副总理的批示下,张方得以入学因 为“出身”原因,张方有段吋间不愿意去学校张政只好口己教育张方,张政是一名师范毕 业牛,凭借多年的经验,他用自己摸索岀的一•套与现行教育理念迥界的教学体系教儿子其实,早在1953年,在工农速成学校教学时,张政就发现成年人对数学符号、空间观 念的钝感,“比教小孩了难多了”,他由此判断,儿童时期是学习潜力最人的天赋可册期从1973年到1976年,仅仅3年时间,张政就完成对张方从小学到髙小的数学、物理教 育张政说,当时教张方读书,并没指望培养出少年大学生,他仅仅是想“让他少出去惹事” 比张方小两岁的弟弟张量没能享受到与哥诽一样的教育,因为张量到入学适龄时,张政己找 到工作,成为一所学校的勤杂工张政说,对于张方,他的教育方法是,首先是用图画的方式给张方讲故事,等他朋得住 了,再教些趣味物理题,比如“大力士躺在一百个钉了的钉板上和两百个钉了的钉板上,哪 个比较疼? ”物理讲了很多,复杂到需要计算时,才讲数学的微积分,但要学会微积分,前 面的代数、三角、儿何都得会,各门知识就这样贯穿起來教。
如果能引起儿萤的兴趣,他们 的学习能力是很惊人的张政感慨说,“我们对教育过程'循序渐进'原则的理解不能太机 械,教育要尊重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过程苏联学者吉米多维奇的一本分析习题集,冇4800道题目,我大概做了 3800道”,现 在冋忆起幼年那段生活,张方一副轻松的样子,“这木书的水平达到人学数学系水准他补 充说,“我那时记公式从來不硬背,都是靠推导曾被课读为现代“仲永”在外人眼里很神秘的中科大第一届少年班,实际上只存在了4个月Z后,“少年大学 生”们被分到各个系里去班主任汪惠迪本來是教数学的,当了少年班班主任,更多扮演的是保姆角色煮鸡蛋、 冲牛奶,组织各种文娱体育活动等,是她的主要工作张方刚到学校时特别想家,甚至向汪 惠迪打报告要求转到复旦或者上海交大读书汪惠迪给张方母亲打求救,张母5月份去 合肥看了他一次,才平息这场转学风波作为中国科技领域的最高学府,中科大经常会有各种讲座吴文俊、马大猷这些中国科 学界的泰斗,每次来讲丿朋,必会与少年班朋谈张方说,那时他们常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信 和礼物更大更集中的好奇来自媒体为了加强传播效果,少年班学生在媒体上的形象有意无意 被夸张,宁钳更是被塑造成“神童中的神童”。
当年与宁钳、张方是同学的崔小金回忆说,虽 然都是少年班岀來的,宁钳和张方的性格却完全不同,后來出家的宁钳是那种“在人格上、 理想上对自己要求特别严的人”,特别看不起为学历而读书的人;而张方,则是一个留着长头 发、穿着喇叭裤、唱着邓丽君的歌的时尚青年张方说,口己的成绩当吋不好也不坏,每到考试前的一两周,抱着卩突击一下基本上都 能及格大学四年,他看过几乎所冇能看到的国产电影和译制片,还在舞厅里交往过一个女 朋友另一件让张方得意的事情是,他和儿个同学无师自通地用高频三极管做了一•个电台,乂 在宿舍的楼顶架了个天线,算是在方圆儿十米内冇了话语权,他们用这个电台发表演说,冇 时拿来放邓丽君的音乐若干年后,当媒体把他类空化地处理成高分低能的现代版“仲永”时,张方感觉很无奈, “我的生存能力应该是少年班里最强的”,他说毕业后,他没有像很多空气动力学专业的同学一样被分到对口研究单位或是留校,而是 被分配到南京金陵石化总公司18人“神童试验班” 17人考上大学在张方读人学的同时,张政也得到人展拳脚的机会张方的事迹传开后,先是张政当时所在的上海黄浦区给他一个教师编制张政更人的舞 台在卢湾区吋任卢湾区副区长兼任教育局长的王乾徳看望了张方,并和张政交谈。
谈到教育问题,张政提们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对孩了的教育起点能否提高些,“下放” 一些初高中数学原理到小学,模糊数理化之间的界线张还谈到川形象化思维、游戏來解释 抽象逻辑的想法王乾德对此表示赞同王乾德问张政,有没有可能把他的教育方法山家庭 教育变成课堂教育?张政说,愿意试一试他当场提了三个条件:不用统编教材;不用师范 生当老师;不参加教学研讨会议在报批的过程中,这个想法招來很大的反対声除了 “拔苗助长”的担心,更多的考虑 來白教育成本,“像这种搞法,一个孩子需要三个老师來教,而且,上哪去找那么多全能教师? ”这个想法得到上海市教委主任舒文的支持1978年9月,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把小学 到高中的学制压缩到八年的理科实验班,在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成立老师只冇张政和两名 助手,教数学和物理数学和物理用的是张政亲白编写的课木,其他功课沿用既有的课木包括老师的工资在内,实验班一年的教育经费只有500元那时的张政在经济上十分窘 迫己经47岁的他,没有老花眼镜,有一个人给了两块老花眼镜的镜片,他就拿纸糊起来戴 上这个“神童”实验班没有固定的挂靠单位,8年來这个班“东游西荡,四处为家,曾分 别挂靠在5所学校名下”。
在教育专家的影响下,家长们对实验班越来越不信任,班里学生逐 渐流失,1978年实验班成立时冇36个学生,8年后参加高考时只剩下18个如今,在上海做注册分析师的林晓是当年实验班的学生在实验班,“加减乘除不教, 上来就是通分,然后就是代数,X、Y这些东西,然后就是Sin、Cos,最后是微积分”,林晓 回忆道林晓承认,当时上学没有特别的感觉,但现在回过头想,确实少走了许多弯路,“直接 跳过很多没用的东西”在评价传统的教育体系时,她的批评不帘情而,“我们在小学里学的 都是最简单的东西,最后考试只能通过难题、偏题来区分谁学得好 “活跃”,是王乾徳对实 验班孩子的印象,“张政一开口提问,底下孩子的手齐刷刷就举起來,抢着冋答问题林晓 的记忆是,实验班的同学普遍很口信,除了会做“难题”,他们在拔河、唱歌比赛中,都表现 出很强的实力1981年,实验班來到第五个挂靠的学校——上海师院附中用童思牯的话说,他们“既 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终于可以安定下来,难过的是张政无法继续带他们张政因为上层支 持者的离任而出局张老师教我们这三年,基木上把小学到高中的数学、物理知识全教给我 们,后来的老师教我们吋特別轻松”,林晓说。
林晓15岁通过全国统一高考,考入上海大学在林晓那个从7岁到15岁的八年制实验班,18名参加高考的同学里,冇17人如愿应 丿宙考上大学今日小学数学作业让当年神童“头疼”采访张方的前两天,正好是中科大少年班30周年庆典活动已经开始中年谢顶的张方 没有去合肥参加庆典,“像我们这样的身份,过去干什么呢? ”另外,他现在的收入全部依赖 每周7天的补课,没时间1984年从学校毕业,19岁的张方被分配到金陵化工总厂在下放车间锻炼的8个刀里, 厂里知道他对化工不通,过年吋派他去敲锣打鼓,成了文化小分队队员不服管的张方负气 跑回上海这个决定,让他在以后的19年里成为没有户口和档案的“二等公民”回到上海,做导游、家教,甚至在舅舅手下做建筑工,每个刀能挣到三四百块,“那时 普通人的工资也就五六十块"o 1989年,张方到深圳人学新能源研究所,白天做太阳能开发 的研究,晚上在深人夜校部教书张方的出色农现为H己赢得在深人留校的机会,可他的档 案所在的金陵化工总厂却婉拒了深大的调令张方不得不回到上海,准备出国打拼,却遭遇 了三次苛刻的拒签……张方的儿子今年上四年级,张政和张方都没有打算讣•他复制张方的成才之路原因很简 单,现在的学校教育,课业负担A重,不比张方那时可以专门在家系统地接受张政的教育。
张方冇时候心疼儿子,帮儿子做一点数学作业他头大的是,当年的神童现在面对小学 的一些难题,也会束手无策——不是不会做,而是没法用小学以则运算的方法解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