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二章人格的发展.doc

19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539085694
  • 上传时间:2023-12-1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40KB
  • / 1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二章 人格的发展教学目的:本章主要讲授人格发展的主要理论、人格发展的具体问题和主要历程,讨论决定人格的几个重要因素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对人格发展基本问题和主要历程、主要的人格发展理论以及在人格的形成发展中——遗传、环境及其它因素的作用、相互之间的关系有所了解主要内容:1、 人格发展的理论2、 人格发展的问题3、 人格发展的历程4、 谁来决定你的人格教学重点:重点掌握人格发展的几个主要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沙利文的人格发展的人际理论;了解人格发展各个时期的具体问题;了解在人格的形成发展中,遗传、环境及其它决定因素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教学内容:第二章 人格的发展 人格发展很久以来就是心理学关注的主要问题虽然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格概念非常有用,但是却未能就此达成共识然而,在不同的理论观点中都隐含着这样一种看法,即每个人身上都有相对独特而又持久的心理倾向,这一倾向表现在他与周围各种社会环境的相互接触过程中心理学家假定,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遗传的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其结果使儿童逐渐形成其特有的行为模式—内在价值观、特质、习惯、认知结构以及外在需要、情绪、情感的表现—这些行为模式随着成熟水平的提高而变得越来越难以改变。

      第一节 人格发展的理论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其精神分析体系中最可能引起争论的贡献之一他认为人格的本质早在生命的最初五六年即已形成而对于早期人格发展的解释,弗洛伊德主要围绕“性”这一主题展开这里的“性”是一种广义上的性,弗洛伊德将凡是能带来愉快和满足感的体验都称之为“性体验”,能够带来这种体验的部位称之为“性敏感区”每个人从出生到成熟都经历了一系列发展阶段,各阶段的划分以“性敏感区”为主要标志,而且这些阶段会影响到成年期人格,因此人们称之为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 根据不同时期力必多表现的性感区不同,弗洛伊德将人格的心理性欲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1)口腔期(0一1.5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性感区是口腔部位的唇和舌,诸如吸吮、触咬、吞咽等是性欲满足的主要来源吸吮行为是最能使婴儿感到快乐的行为,使幼儿得到愉快体验,而母亲的乳房能满足儿童的两个基本需要,即营养的需要和快乐的需要弗洛伊德认为,口腔期固着会产生口腔型人格,有这种人格的人在成年后习惯于过与口腔有关的生活,如他们一般吃得多,吸烟多,通常花费更多的时间与别人讲话,他们可能成为政治家、教授、长舌妇、律师、演员等。

      (2)肛门期这一时期力必多与肛门联系起来,性感区由唇和舌发展到肛门和大肠,儿童通过体验粪便的保持与排泄而得到快乐,因为在排泄时会有一种紧张消除的愉快体验弗洛伊德认为,在肛门期产生固着会形成肛门型人格,如果父母阻碍了肛门性欲的满足,特别是由于如厕的训练而产生的固着,那将会产生肛门定向肛门型人格分为两类:一类是肛门保护型,此种类型的人一般表现为整洁、小气、刻板、做事有条理;另一类是肛门驱逐型,此种类型的人一般表现为不爱干净、大方、随便、做事缺乏条理 (3)性器期在这个阶段力必多指向生殖器区域,儿童的性欲望主要通过生殖器来满足由于男女生理特征不同,因此便产生了两种不同的人格特征: 第一,男性性器期这时男孩认为,母亲是自己快乐的目标,因此就想得到母亲,以获得性欲的满足而当他意识到父亲与母亲的关系时,又会对父亲产生嫉妒和敌对情绪,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或“恋母情结”如果母亲反对孩子的妄想和性欲望或孩子由于父亲的反对而产生“阉割焦虑”的话,那么此阶段的结束还需经历两个过程:第一个解决过程是“压抑”;第二个解决过程是以其父亲自居,认同其父亲的行为。

      第二,女性性器期与男孩相似,这时期女孩会喜欢上自己的父亲,并在潜意识中企图取代母亲的位置,这种现象即“厄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或“恋父情结”弗洛伊德认为,男、女孩子间的恋母(父)情结有很大区别,虽然由于阉割情结使两者都产生恐惧心理,但男孩要求解决此情结,女孩则没有这种压力事实上,正是这种情结使她们进人安全状态并成为正常的女性此时,女孩一方面想取代母亲而成为父亲的爱物,另一方面又为将失去母亲而恐惧如果女孩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那她在人格上将会产生女性的虚荣性和嫉妒心 (4)潜伏期此一阶段几乎没有明显的性发展表现,儿童的力必多冲动处于暂时的潜伏状态,性的兴趣被其他兴趣如探索自然环境、文化学习、文体活动及同伴交往等活动所取代,它的持续时间几乎是前三个阶段的总和弗洛伊德认为这一时期对儿童人格形成极为重要它最突出的特征是儿童失去了对与性相联系的活动的兴趣,他们将自己局限于全部是女性或全部是男性的群体中在这期间,由刊七童生活范围的扩大和在学校吸取了系统的知识,儿童人格中的自我和超我部分获得了更大发展 (5)生殖期弗洛伊德把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三个阶段称为前生殖期,在这三个阶段中,性活动由自发性欲所引起,孩子们一直追求肉体的愉快。

      在潜伏期之后即青春期,由于性的发育成熟,儿童产生第二次性欲冲动,这种生理压力能使孩子感到这种冲动的巨大作用弗洛伊德认为此时的性本能通过性高潮得以满足,而且力必多开始投射于所爱的事业,并由“自恋”开始转向于“异性恋”从这时起,儿童开始摆脱对父母的依赖,逐渐成为社会的独立成员,寻找职业,选择对象,生育并抚育后代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认为,个体为了达到完全的成熟,必须尽最大努力通过一系列面向社会的发展阶段,这些阶段代表着一个个需要克服的障碍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由一对冲突或两极对立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所谓的危机就是发展中的转折点积极解决危机会增强自我的力量,人格能得到健全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便会削弱自我的力量,阻碍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前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有助于后一阶段危机的解决 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艾里克森不是将性视为人格发展的关键,而是将社会的文化与个体的教养作为人格发展的动力,且这种发展贯穿于人的毕生,在此基础上他把人格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婴儿在信任和疑惑之间寻找平衡,其心理社会两极是基本信任和基本不信任。

      在这一时期,儿童无助感最强烈,最需要依赖成人如果父母给这一时期的婴儿以爱抚和有规律的照料,婴儿将会产生基本信任感,反之,如果父母对婴儿的爱抚和照料也像孩子的脸一样一日三变的话,婴儿就会产生不信任感如果婴儿的基本信任感居多,就能达到他的第一个社会成就,孩子会确信他的母亲不会扔下他不管,从而发展起一种持久的信念,即他将能得到他所需要的任何东西 (2)自主对害羞或怀疑1-3岁期间,儿童在自主性与羞怯之间寻找平衡,从而发展起一种独立意志感,同时逐渐克服冒险离开母亲时的焦虑这一时期,儿童学会了走、爬、推、拉、说话等,也学会了把握与放开这不仅适用于对外界事物,而且同样适用于自身的排便排尿等活动亦即此时的儿童能够“随意”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儿童与父母之间展开了一场“意愿”拉锯战父母按社会要求训练儿童,控制儿童的行为,但这一任务相当棘手 (3)创新对罪恶3-6岁的孩子能主动想主意和面对自己的过错,并学着采取一些行动而不怕受到处罚这一时期,儿童活动更为灵巧,语言更为精练,想象更为丰富他们开始有创造性思维、活动和幻想,开始对未来事件的计划这一阶段的儿童易于发展出一种对于差别尤其是性差别的好奇心,他们具有显著的、不知疲倦的求知欲,好奇、好想、好问。

      尽管他们所提的间题还比较幼稚,但是却带有原创性,是儿童人格中创造性的充分展示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引导他们逐渐摆脱自身先天的某些不足如果父母鼓励儿童进行自我创新和想象,儿童便会带着创新精神离开这一阶段如果父母嘲笑或挖苦儿童的创新和想象,儿童便不能建立起自信心 (4)勤奋对自卑6-12岁的孩子在勤奋感与自卑感之间寻找平衡,集中精力胜任自己所选择的任务,特别是学校的功课这一时期的儿童大多数都在上小学,学校训练儿童以适应将来的职业,也训练他们能够接受自己所处环境的文化艾里克森说,这一阶段儿童所要学的重要课程是“通过集中精力和刻苦努力,在圆满完成工作时能够感受到'ft1l)}”儿童在这一课程中产生了一种勤奋感,这种情感使儿童满怀信心地在社会中寻找自己的工作反之,则产生自卑感,这种儿童对自己能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信心不足 (5)自我认同对角色混乱12-20岁的儿童面临一种“认同危机”,成功者会持久感觉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完美价值至于什么是自我认同,艾里克森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例如,“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自己将会怎样生活的感觉”、“在说明被预期的事物时出现的内在自信”。

      到了这一阶段,儿童必须权衡所有他能掌握的信息,包括自己的和社会的,并为自己提供生活的策略 如果儿童在此阶段不能获得自我认同,一就会产生“角色混乱”及“消极认同”角色混乱”以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环境的生活角色为特征,或者只是表面上承担一定的角色;“消极认同”则是获得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所不予认可的角色这些消极的角色是儿童曾接触过的但为社会所反对和不予容纳的危险角色 (6)亲密对孤独在成年早期,大约从20一24岁,人们大多为寻求亲密的人际关系而尽量避免孤独,努力获得爱情并与另一个人分享生活只有具备牢固的自我认同感的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热烈追求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意味着要将自己的认同和他人的认同融为一体,对个人来讲,这里有自我牺牲,甚至有重大损失个体如果没有发展起与别人共同劳动和与他人亲近的能力,将会退回到自己的小天地不与别人密切往来,这样便产生了孤独感 (7)繁衍对停滞大约从25-60岁开始,即一个人的中年期,人们在创造的激情与停滞不前的倾向之间寻找平衡如果一个人顺利地渡过了自我认同期,又在接下来的岁月中过上了幸福和充实的生活,那么他将试图把带来所有这一切的环境传给下一代。

      他或者与儿童直接相互作用,或者生产能提高下一代精神和物质生活水平的财富艾里克森称这种人为关心下一代的人如果一个人不能关心下一代或者不能完成上述活动,那他就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这种人只关心自己,人际关系缺乏8)自我完善对绝望在最后一个阶段即65岁以后,人们追求智慧和生活的满足,在成就感与缺憾之间寻求平衡艾里克森认为,大多数人到老年时都能保持原来的状态,但老年人还有一种危机感要克服,即过去的岁月和经历,走向死亡的必然性,使老年人要么产生完善感,要么产生绝望感过着幸福生活和有所贡献的人有完善感和充实感,不惧怕死亡这种人在回顾过去时自我是整合的,怀着充实的感情准备与人世告别而以往经历带有挫折的人,回顾过去时则会感到绝望,因为他们生活中的某些主要目标尚未达到就要匆匆离开人世,他们留恋生活,没有死亡的准备知识连接:艾里克森的生平 艾里克·艾里克森(Erik Eriksen,1900-1994)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父母都是丹麦人,他的父亲在他出生前就抛弃了他的母亲,3年后他的母亲嫁给了一位名叫霍姆伯格的犹太医生直到青少年期艾里克森才知道自己是一个私生子他的继父用犹太人的传统方法对他进行教育,这种双重传统给他造成很大的压力。

      对终生的职业,艾里克森迟迟没有作出选择,起初他想当一个艺术家,然后在维也纳一所不大的职业学校任教在那里,他遇到了弗洛伊德最小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并成了她的学生,他从安娜那里接受的精神分析培训是他离开家乡后接受的唯一的正规教。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