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可能生活》读后感.docx
13页[《论可能生活》读后感 第一篇:《论可能生活》读后感--学会寻找可能的幸福 《论可能生活》读后感--学会寻找可能的幸福 这是一本有关幸福生活的书可以给想要幸福的人找到出口一、生活是幸福的赞赏通过大的哲学视野来探索细处的关乎每个人生命的细小话题伦理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询问生活意义赵汀阳在《论可能生活》里,从对生活的意义叩问入手,以生活本身的目的为主题 在今天,关于生活意义的叩问似乎已经变得奢侈与可笑随着社会机制日益发达,人们在利益的昏迷中失去了幸福,在社会规范中遗忘了生活,就好像行为仅仅是为实现体制的规范目标的行为,而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生活意义社会成功了而人失败了生活本意在于创造幸福生活,幸福是生活的根本目的幸福是什么?幸福,从心理上的一种满足感…所以我同意——幸福是一种幸福感幸福应该是一种感觉,所以幸福不幸福不是别人能够说了算的 作者的观点,抨击了传统文化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说法这种观点的可悲之处在于,很多时候,我们完全忽略了内心的感受,而只在意跟别人比较是否在人之“上” 史铁生说:“我们都没有自己的底线,得到过还想的到更多; 失去时,却从来没有想过,还有比失去更糟糕的事情。
我认为生活的每个阶段都是幸福,只是有时候我们把幸福的底线划得太高了,所以轻微的、小的幸福感就在底线以下——根本就算不上什么活着,就是一件幸福的事啊,至少它给了你体味更多的幸福的机会 二、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使生活值得生活极端悲观主义者叔本华曾如此分析生活:如果愿望没有实现,我们因为不满而痛苦; 如果愿望得以实现,我们就因为餍足而痛苦一句话,生活是痛苦的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离间了生活与生活目的,生活目的成了遥远的目标,生活也就似乎总是在“苦”中酝酿但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以“先苦后甜”来自我安慰最后就算有了好结局,我们依然感觉不到生活的快乐,感觉不到“甜”这又刚好切合叔本华的思想了——“因为餍足而痛苦”,或许也(来源说明好范xxxx)只是认命:生活本来就是痛苦的 《论可能生活》批驳了叔本华把生活目的看成某种结局,以“利”来支撑生活的观点他认为生活中最主要的不幸是把生活目的理解为期望给予完成的某个最终目标因为这类最终目标就是设想进行一系列行为而终将获得某种结局,但任何行为及其结局都是生活中非常有限的一部分所以,把某种结局看成生活目的或生活意义是致命的伤害,无论达到或没有达到这一结局,都是痛苦,都没有意义。
但是我有些不解,既然幸福的感觉是属于个人的,为什么不能用利来支撑,如果我的幸福感是源于利益,要我用道来支撑自然就是违背我内心的感受了 另外我还有一个疑问,赵汀阳提出了无立场哲学的这一崭新的思想作者的“无立场”思维的深层意义是认清事实、看清道理,是为了创造可能的道理在学术研究上,无立场固然能够确保客观性,但是知识的大厦不是空中楼阁,必然有着前人知识的根基,所以每个人的思维中不仅仅是自己的思维,也有着前人思想的影响,所以谁又能说自己就是“无立场”了?无立场哲学的思维这是一种理性的狂妄吗? 第二篇:论可能生活读后感 论可能生活读后感 《论可能生活》给我启发很深书页上折痕颇多,批注也密密麻麻偶有几次夜深人静,手捧书卷回想往事,竟潸然泪下感触最深者,是作者对幸福及其追求方式的论述 作者赵汀阳指出了几种对幸福的常见误解有人认为在规范内生活,才能获得幸福,但是无论这些规范来自人世还是宗教信仰,都贬低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甚至可能背离人道; 还有人认为获得了快乐就是幸福,不管这种快乐来自利益或者欲望的满足的确,幸福常表现为快乐,但快乐是消费性的,幸福却可以保留下来,为生命留下永久的意义。
所以,作者认为幸福生活等同于有意义的生活,这就要求在规划任意一段生活时,着眼于生活意义的最大化如果人像其他动物那样只是生存,生活就没有任何意义,但人作为创造者,给了生活以意义 但追求生活意义,也有其常见误区以求学为例,家长常这样告诉子女:考个好高中,才能考个好大学; 考个好大学,才能找个好工作; 找个好工作,才能找个好老婆……似乎求知之目的,只在于工作、老婆,而无关乎身心成长,而一代代青少年的人生,因此而孤独、偏狭、枯燥类似的行为都可以这样分析:如果行动a只是为了实现行动b,不管行动b是否实现,a都可能是无意义的因为假如b没有实现,按照该逻辑a自然没有意义即使b实现了,会带来一种幸福感,但以牺牲a为代价,这种幸福感会大大打折; 并且a这段生活只能成为“准备生活”,也算白活 因此,作者认为,行动能否带必然带来幸福,在于行动是否具有自成目的性(autotelicity)这样的行动,给人带来一种无需代价的幸福即只要有正确的方式或步骤,这样的行动过程自身就可以给人带来幸福,要是行动有良好的结果,又增加了额外的幸福所以,必须去探索、思考、辩证自己的哪些行动是具有“自成目的性”的,这样的行动必然会让你的生活充满意义。
一般人所忽视的是:这样的行动或许未必是一些大事,更多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因为我们是通过细节来感受生活的如此一来,无论我们追求真理爱情,还是买房购物,或是喝茶走路,都可以独具意义、洋溢美感生活本身成了幸福事业,所谓名利野心,反而会是琐事 诚如作者所言,幸福稀少珍贵,或许不在于其难于追求,只是人们理解她的方式有误但愿此书让我们有些感悟,让自己的人生,以幸福的方式展开 第三篇:《论可能生活》读后感 《论可能生活》读后感 小时候,幸福是一颗甜甜的糖果长大后,幸福是一通短短的现在,幸福已变得的模糊不清,我曾想是因为我拥有的太多了,还是过去拥有的太少,只要得到一件就会容易满足,就会感到幸福多数人总会认为幸福就是拥有快乐,就是自身的欲望得到满足,就是获得利益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中,我们却越发的感到不幸福,甚至苦恼,痛苦常常感叹幸福怎么这么难,也会自我安慰的说:“迈过这个坎就会豁然开朗了,达到某个高度就拥有幸福了这样的场景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的上演着,我们似乎总在绕着幸福跑,却总也抓不到幸福 直到读了赵汀阳的《论可能生活》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现在社会表面上看上去成功的回避了诸如幸福这样特别困难的问题,它试图用快乐替代幸福,认为这样生活就万事大吉,但现代社会中的许多快乐无助于增加幸福,与快乐相比,每一种幸福都是非消费性的,它会以纯粹意义的方式被保存积累,会永远成为一个人生活世界中抹不掉的一层意义,幸福正是生活本身的成就,是人生中永恒性的成熟。
幸福也不是欲望的满足,欲望被满足恰恰意味着这种满足的意义是有限的,因为追求满足就是期望有一个结局,而有一个结局的事情的意义必定是有限的,但只有具有无限意义的事情才是幸福的源泉,具有无限意义的事情是做不完的,所以值得一生去追求和珍爱过分的满足或重复的满足令人厌烦,而幸福却多多益善与利益相比,利益是为了生活,但生活并不是为了利益,幸福的事情是生活目的,利益是实现目的条件,而幸福是生活目的的实现的效果 幸福是存在于行动中,必须身体力行作者认为知足常乐不可信,幸福是实实在在的,幸福的幻觉是难坚持长时间心想事成,万事如意也不是幸福,因为我想要的不一定是对我好的,误导我们去相信不一定是我想要的,幸福问题必须要卷入他人问题宗教信仰中的幸福也不是真正的幸福,因为人们只能把幸福落实在现实世界中而不能指望另一个世界幸福的一个关键就在于幸福不能仅仅通过好的结果来定义,还必须由美好的行动过程来定义,否则不可能有幸福幸福的行动应该是给予性的,自由给予使人幸福,它直接地,无代价的使生活变得更丰富,幸福是绝对的收获 此外,作者认为幸福问题的根本性表现为:1.如果没有幸福,生活中的任何一种幸福都将失去最终的价值根据,我们将不知道一切事情为了什么。
2.幸福是建立公正和规范的一个必要条件 以上对幸福的解读,让我进一步明白幸福的含义,使我有明确的目标去追求幸福,不至于南辕北辙 第四篇:论可能生活读后感演讲稿 品有感 ------你的可能生活 大家好,在开始我的演讲之前,我先验证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关乎我的一辈子------请不认识我的同学站起来一下好吧,果然是自己不认识自己说实话这个问题我已经纠结很久了,直到老师提出课内实践----我眼中的世界,我才下定决心把我眼中的世界挖掘出来可是呢,有碰到这么一个问题,我在镜子里看到的我的眼睛是我的吗?我眼睛看到的又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吗?哲学就是这么活力无限啊,把人都给绕晕了 好,既然这样,我果断选择了《论可能生活》这本书,看看别人的世界,反观自己但是,晴天霹雳啊,在听完两个女生对这本书的条分缕析之后,我的世界顿时崩塌了所以今天你们看到的是我好不容易拼凑的零碎的世界,讲的不好别忘了鼓掌啊. 首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赵汀阳的可能生活赵汀阳开篇用英语来引出伦理学的本质问题,研究范围和最终目的得出结论后,也就是幸福,提出他的基本分析方法即无立场最后是关于可能生活的论述,如何幸福生活。
什么是伦理学呢?在学完医学伦理学之后,大家的三观应该被伦理老师多多少少影响了一番这些规范总是被伦理用来劝导人们做或者不做某种事这是我们对伦理学的最初印象伦理是经验十足的老师苦口婆心跟你说不要看上你前桌的女生,你们的另一半还没出生,而你现在的任务是好好学习为了将来幸福的生活?是各个机关单位宣传栏里张贴着防腐倡廉,腆着肚子对我们说着很难办啊?还是千篇一律的中学生守则?或者你的她给你制定的爱的戒律? 没错,我们想想便会发现,这些规范被制定的依据是什么呢?另一条规范? 还是普遍的群众心理?还是说这些规范行为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有足够的解释力吗?群众心理从来都是自私自利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被制定好的规范总是用来限制别人的所以伦理应该是对行为的哲学反思,探讨的是是否应该这样做,探讨最根本的人性,而不是单纯的去制定规范也就相应要求就事论事,按照事实和问题的立场去寻找立场,即无立场方法论 很多人都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就是冲着作者给出生活的意义的答案去看结果他给了5个字-----自成目的性弗洛伊德认为人一旦思考这些问题,他就开始患心理病了。
大家小时候有背过一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在生活中,没有抛弃生活,就已经承认了它的意义,但是说不清楚这五个字前人已经讲过了,我就不画蛇添足了 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大家都对意义,幸福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张爱玲文记里有这么一句话: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为了什么呢?我告诉你,是去经历和享受没做过的事情要做一做无,则努力追求,有,则尽情享乐西方伦理学则认为决定幸福的是美德,是至善有一些人就把幸福拆了开来,说“幸”是“土+¥”代表房子和人民币;“福”是”衣+一口田”代表衣服和粮食 的确,人是具有生物性的,生活必须先生存,必要的物质需求满足了才能谈得上追求意义人同时具有社会性,一个人脱离社会是过不下去的,著名诗人顾城曾经在新西兰的孤岛上生活很长时间,他在那里养了几百只鸡,每天杀鸡,最后把自己的恋人和自己也给杀了,这就是心理性格的扭曲,更谈不上幸福了 赵汀阳的幸福引入了可能生活的概念 他比较了如下概念:幸福感与幸福,幸福与快乐,幸福和利益,中国传统先 苦后甜思想,廉价的自我宣传快乐等,在此不赘述了 他谈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既然幸福不是一个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