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鲍姆嘉通的《美学》.pdf
10页鲍姆嘉通的《美学》鲍姆嘉通(或译鲍姆嘉登) (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1762), 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 美学家,是一个在美学史上必须提及的人物,正是 他促成了美学这门学科的成立, 因此之故,他被赋有了“美学之父”的崇高令誉 不惟此也,他在《美学》等著作中所提出的一系列美学思想,对此后的美学界同 样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样值得我们关注一 生平与著作鲍姆嘉通,1714年 7 月 17 日生于德国柏林,父亲是卫戍部队的虔信派 (Pietist)布道牧师,育有七子,鲍姆嘉通排行老五这是一个宗教氛围浓郁的 家庭,受此熏染,鲍姆嘉通虔诚信教在他过世之后,他的学生梅耶尔(Meier) 为他写作的传记中,几乎将他描绘成了一个圣徒而他的兄长西格蒙德·雅克 比·鲍姆嘉通(Siegmund Jacob Baumgarten ,1706-1757)后来成为哈雷 (Halle) 大学的神学教授 鲍姆嘉通年龄不大父母即双双离世,虽则如此, 他还是接受了 良好的教育,在一个名为马丁·乔治·克利斯特高(Martin Georg Christgau)的 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学习内容包括希伯来语、 拉丁语,他对拉丁诗歌以及诗学颇 有兴趣。
此后,他进入当时处于普鲁士统治之下的哈雷大学学习哲学那时的哈雷大 学正是莱布尼茨( Baron Gottfried Wilhelm L eibniz,1646-1716)理性主义哲学 的中心,鲍姆嘉通师承莱布尼茨派重要人物沃尔夫(C.Wolff ,1679-1754) 他后来的美学思想正是建立在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的哲学基础之上的1735年, 21 岁的鲍姆嘉通以《诗的感想: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Mediationes Philosophicae de Nonnullis ad Poema Pertinentibus )获得博士学位 在该论文中, 鲍姆嘉通第一 次使用了 “Aesthetic”一词,在此,这个词意为“感性学”此后他留校任教, 讲课期间他有意地将纯粹哲学与诗学结合起来由于1740 年普鲁士发动了对奥 地利的战争,他转赴法兰克福大学担任教职,开始讲授美学,并再次使用了 “Aesthetic”一词他的讲义提纲名为《一切美的科学的基本原理》,该讲义是 由他的学生梅耶尔根据讲课笔记以德文写成的鲍姆嘉通以此为基础, 进行了扩 充润饰,用拉丁语写了出来,并将其命名为“Aesthetic”。
1750 年,该著述作为 第一卷出版,全卷约 400 页,第二卷的部分书稿也已印制完毕不幸地是,鲍姆 嘉通身染肺病,卧床不起了病痛的折磨让他身心俱疲,无力执笔,被迫中止了 《美学》第二卷的写作,这个未完成稿最终在1758 年出版在该书的短序中, 鲍姆嘉通以近乎悲怆的语调写道:亲爱的读者,如果你是强者,你会注意我、认识我,最后会爱我,你从我和 他人那里懂得命运 病魔来回折磨我足有八个年头,看来无法医治 必须及早地 习惯于很好思维如今,我要做些什么,的确,我不知道作为一个男子是否这样 做克罗齐:《鲍姆嘉登的〈美学〉》,《外国美学》第2 辑第 472 页1762 年 5 月 26 日,不足 50 岁的鲍姆嘉通结束了他作为哲学家的一生在克 罗齐看来,鲍姆嘉通是一个“充满热情和信念的人”,“在美学史中是一个可爱 和值得回顾的形象” 1[1],“是真理的严肃和不带偏见的探索者,是为数寥寥的 几个过着简朴的研究生活, 性格坚忍不拔、 英勇无畏的学者之一; 这些人构成了 德国的精神力量,其中出现过伊曼努尔·康德”1[2]鲍姆嘉通一生著述颇丰, 除了《诗的感想》( 1735)和《美学》( 1750,1758)之外,还有《形而上学》 (Metaphysica ,1739),《伦理学》( Ethica philosophica,1740),《‘真理 之友’的哲学书信》( Philosophische Briefe von Aletheophilus ,1741),《实践 哲学》( Initia Philosophiae Practicae. Primae Acroamatice,1760),《自然法》 (Jus Naturae ,手稿由学生整理后于1765年出版),《哲学概论》 (Philosophia generalis,手稿由学生整理后于1770 年出版)等。
鲍姆嘉通的《美学》分为两大部分,即“理论美学”和“实践美学”,其中 的大部分章节是根据前人经验探讨艺术创作的规则问题,对后人而言已然过时, 加之该书以拉丁文写成, 文字晦涩难读, 更由于美学在鲍姆嘉通之后取得了突破 性进展,这就使得他的《美学》受到关注的程度不高1932年,克罗齐在写作 《鲍姆嘉登的美学》一文时,开篇即讲叙了自己寻求鲍姆嘉通《美学》的不易, 他在几十年里翻阅了各种书目, 跑了多家古书店, 最后才花高价在一个书商那里 辗转购得他还多次游说德国出版商重版《美学》,他们的回复每每令他沮丧 由此亦可见出 《美学》所受之冷遇 在长时期内,《美学》没有被译成其他文字 直至 1983 年,德国的迈纳( Meiner)出版社出版了《美学》的拉丁语德语对照 本,该版本为节译本,国内由文化艺术出版社所出的中译本即据此译成1[3]虽 是节译,不过基本囊括了其中的重要篇章,我们可以借此把握鲍姆嘉通的美学思 想二 作品内容(一)美学: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在古希腊就对人类的心理功能进行了知、情、意三分,这种分类方式沿用至 今其中,“认知”的方面受到了最大程度的关注,在古希腊就创立了逻辑学对 其专门进行研究,同样,研究“意志”方面的伦理学也已在古希腊出现,而研究 “情感”的美学却姗姗来迟。
直至18 世纪的德国,在莱布尼茨—沃尔夫的理性 主义哲学的影响下,美学问题才第一次被置于哲学体系的有机构成中加以考察 终于,沃尔夫的门徒鲍姆嘉通, 以一名哲人的洞识与勇气, 提出了美学学科的建 立 上文提及,鲍姆嘉通在 1735年的博士论文 《诗的感想》 中,最早应用了“美 学”( Aesthetic)一词:“可理解的事物”是通过高级认知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把握的;“可感 知的事物”(是通过低级的认知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感性学”(美学)的 对象来感知的 1[4]“美学”的拉丁语为“ Aesthetic”,汉语直译为“伊斯特惕卡”,意为“感 性学”即希腊语的Asthetik,源出 aisthetikos,意指感知、感觉在《美学》 “导论”部分的开篇,鲍姆嘉通开宗明义地对美学这门学科进行了界定: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 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在此,鲍姆嘉通对美学下了一个总体的定义,即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此前,感性认识一直处于遭受贬抑与打压的不利境地理性主义是古希腊哲学的 主流,也是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哲学的主流它高扬理性的作用,认为 惟有理性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通达真理, 而感性认识是靠不住的。
柏拉图 持此观点,笛卡尔也同样这样认为笛卡尔将人的感性认识视为一种低级认识, 认为它们是一些混乱的感觉,源于动物性精神的骚动人的感性经验不可信任, 它非但不能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理性认识,反而是造成理智混淆的根源 唯有依 赖自身的理性能力, 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笛卡尔哲学的数学化以及认知的理 性化,将无法用普遍法则衡量的感性认识对象排除在外笛卡尔声称审美认识所 具有的价值判断是主观任意的, 而非系统性的, 从而将其拒之在外 ”1[5]此外, 基督教传统一直拒斥肉体以及感官欲望, 主张禁欲,在宗教改革之后的十八世纪, 禁欲主义在新教伦理中更是占据主导地位它们同样对感性认识以及肉体享受持 坚决的抵制态度 对鲍姆嘉通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莱布尼茨,提出了认识的“连续性”原则,认 为人的认识由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渐进发展的过程 他将认识分为四种: 一是 模糊的、含混不清的认识,这种认识最为低级,它黑糊糊的一片,既没有形象, 也没有表现形式, 梦中的意识就属于这一类; 二是若明若暗、不明了清楚的认识 它可以认识和区别各种现象, 却又不晓得道理, 不能理智地给出定义; 三是明确 的、清晰的认识 这种认识可以给事物下定义或作出科学说明,比如可以用金子 的定义去区别真金和假金; 四是充分的、 直觉的认识。
这种认识能认识事物的全 部特征,清楚了解一个概念中所含有的元素,并对它们集中概括, 并作出最完整 的评述,因而也是最完善的知识 这四种认识组成了一道阶梯, 从模糊、到混乱、 最后达到明晰,从“黑暗王国”上升到了“光明王国”莱布尼茨将艺术与审美 视为第二种认识, 属于若明若暗、 不明了清楚的认识, 或是“明晰而混乱的认识” (clear and confused cognition )这种认识如镜花水月,我们能感受到其存在, 却又难以穷形尽相地言示出来 莱布尼茨虽然也贬低感性认识的地位,不过值得 注意的是, 他已提到了审美的问题, 并把审美限于感性活动, 将之和理性活动对 立了起来 发展至此,对感性认识的专门关注呼之欲出了经由鲍姆嘉通的工作,美学 终于建立了起来,它和研究认知或理性认识的逻辑学,研究意志的伦理学三者,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鲍姆嘉通甚至将逻辑学视为美学的大姐1[6] 我们看到,鲍姆嘉通在将美学确定为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的同时,又以四个 方面给以说明 首先,美学是自由艺术的理论如何理解自由的艺术?这就需要对艺术的分 类史略作考查 在古希腊, 艺术曾被分为 “自由的艺术”(artes liberales)和“粗 俗的艺术”( artes vulgares)两种,这种分类是以艺术的制造过程是劳心还是劳 力为标准的, 反映了希腊人以劳心者为高的实况。
按照希腊人的理解, 几何学与天文学都属自由的艺术 中世纪将艺术区分为 “自由的”和“机械的” 两类, “此 时自由的艺术被认为都是优秀的、原本的艺术, 也就是未加任何形容的艺术,意 即自由的艺术七种自由的艺术是:逻辑、修辞学、文法、算术、几何、天文学 以及音乐(包含音响学)1[7]可知,除音乐之外,其他所谓自由的艺术,在 我们今天看来, 都是科学 这种情况在文艺复兴时期有了变化,随着艺术家地位 的提高,人们自觉地意识到绘画、雕塑、诗歌、建筑等门类理应在艺术中占据一 席之地到启蒙运动时期,美术(fine arts)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查尔斯·巴 多认为“美术”包括音乐、诗歌、绘画、雕刻以及舞蹈五类,人们普遍接受了这 种观念因此,鲍姆嘉通所使用的 “自由艺术” 差不多已是今人所理解的艺术了 同时,他把自由艺术纳入到了感性认识的领域,这与前人 (如高特舍特和博德默 尔)将艺术限定于理性活动的观念相比,有了一个突破 其次,美学是低级认识论低级认识即感性认识,相应地,高级认识即理性 认识在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高低之分,他们同样 高抬理性认识贬低感性认识而在鲍姆嘉通看来:对于想以美的方式进行思维的人来说,较为重要的、而且是自然地发展起来 的低级认识能力是不可缺少的。
这种能力不仅可以同以自然的方式发展起来的更 高级的能力共处, 而且后者还是前者的必要前提因此,那种认为精神的美同天 生的严格的理性认识和天生的逻辑推演能力必然冲突的观点是一种偏见1[8]鲍姆嘉通虽然也视感性认识为低级认识,但他明确肯定理性认识的价值与意 义,认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非但不相冲突,而且是理性认识的必要前提,二者 可以并存共处基于此,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两种有着类似价值的不同认识 因此,指导低级认识的美学与研究高级认识的逻辑学同属哲学门下,并肩而立, 是“姐妹关系” 再次,美学是美的思维的艺术 美的思维指的是达到感性认识的完善的思维, 是一种想象的思维,即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形象思维美的思维不同于逻辑思维, 二者虽以求真为目的, 但审美。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