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盛唐为法与民族审美认同.pdf
6页以盛唐为法”与民族审美认同孙蓉蓉内容提要 “以盛唐为法”是《沧浪诗话》中的一个理论严羽提出“以盛唐为法”,是因为盛唐的诗歌符合其“诗的宗旨”,并且盛唐诗歌的“雄壮” 、 “浑厚”还寄托着他 自己的审美理想从殷始经司空图到严羽,都将“盛唐”诗歌作为典范,从而形成了 一个宗奉“盛唐”的民族审美认同然而,严羽的“以盛唐为法”一说,引起了后人较 多的争议,被认为是开启了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实际上,明代文学上的复古思潮 是在特殊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形成的,它有着复杂的内涵,其中包含有对民族审美认同的问题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是我国文论史上的一部影响深远的诗论著作,《沧浪诗话》中提出的系列理论,如“别材别趣”说、 “兴趣”说、 “妙悟”说和“以盛唐为法”说等等,提高和发展了我国古代以审美论诗的理论,建立了一套同儒家诗论相抗衡的理论体系严羽提出“以盛唐为法”,是因为盛唐诗歌符合其作诗的宗旨,寄托了他的审美理想,体现出他对民族审美的认同然而,“以盛唐为法”的提出,却引起了后人较多的争议,被认为是明代前后七子“诗必盛唐”说的先声,于是“以盛唐为法”就成为了一种复古主义的理论主张那么,严羽为何要提出“以盛唐为法”,其理论内涵是什么,它与“诗必盛唐”说有何关系,在“复古”的背后又隐含有什么样的理论问题,本文欲对此作一研究和探讨,以期对“以盛唐为法”及其与民族审美关系的问题有一正确的认识。
一 “以盛唐为法”的提出“以盛唐为法”是严羽在《沧浪诗话· 诗辨》篇中提出的理论,它与“别材别趣”说等其他理论共同构成了严羽的诗论体系 “以盛唐为法”的提出,不仅是因为盛唐诗歌符合严羽的“诗的宗旨”,而且盛唐诗歌的“笔力雄壮”和“气象浑厚”体现出了严羽的审美理想以盛唐为法”是《沧浪诗话》诗论体系的组成部分《诗辨》篇提出:“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 ”①将盛唐诗作为诗歌的最高典范,提出“以盛唐为法”,这是严羽诗论的重要观点之一 《沧浪诗话》的著述是有现实针对性的,对于宋代诗歌中存在的“尚理而病于意兴”(《诗评》)的问题,严羽认为有必要“诗辨”,即辨析、辨明诗歌的性质和特点因此,《沧浪诗话》首先提出了“别材别趣”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辨》)所谓“别材”,指诗歌具有自己特殊的题材,即“诗者,吟咏情性也”(《诗辨》) ,而不是像一般著作研究学问或传授知识的所谓“别趣”,又是指诗歌具有特殊的旨趣,它不是以阐明道理为目的,而是像“盛唐诸人,惟在兴趣”(《诗辨》)那样,他们的诗作深得“别趣”的要旨,从自己的“兴趣”即审美感受出发,它给予读者的也是一种审美体验和审美享受。
因而这样诗作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透彻玲珑,不可凑泊”(《诗辨》) ,它是一个完整的、浑融的整体,而不是条目式的机械组合严羽提出“别材别趣”说时,特别以“盛唐诸人”作为例证加以说明和强调,即“盛唐诸人,惟在兴趣” 而与之相反的是“近代诸公”,他们“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诗辨》) ,根本违背了诗的“别材别趣” 其次,诗歌“别材别趣”的性质决定了人们学诗和作诗不是靠“学力”,而应该是靠“妙悟”,“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诗辨》)严羽将禅宗的“妙悟”说运用到诗论中,他把“悟”分为三种:“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诗辨》) “分限之悟”是指人天生就有的妙悟能力,它实际上已经是“不假悟”了;“一知半解之悟”则是对诗歌的妙处还未参透掌握,只是一知半解而已而严羽所谓的“妙悟”,是指“透彻之悟”,即对诗歌的“妙处”有透彻了解之后所获得的创作上的自由因此,严羽认为“谢灵运至·211··311·“以盛唐为法”与民族审美认同·411·文学评论 2007年第6期川脱剑且却座,君知心惘然奈何平生志,郁抑江湖间?凛凛秋风来,茫茫落日晚长忧生白发,沉想忘朝饭。
”?λ {而严羽的《有感六首》则直接反映了当时的形势,如其一:“误喜残胡灭,那知患更长!黄云新战路,白骨旧沙场巴蜀连年哭,江淮几郡疮?襄阳根本地,回首一悲伤 ”?λ |宋理宗联蒙灭金,致使蒙军大举南下,造成满目疮痍的悲凉景象其二:“哀痛天灾日,丝纶罪已深王师曾北伐,胡马尚南侵谋国知谁计?和亲岂圣心?愿闻修实德,听纳谏臣箴 ”?λ }对南宋小朝廷的和亲政策表示了怀疑和指责从这些诗作的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出严羽是一个关心国家前途命运、性格豪爽激昂,又满心忧愤之人因此,与严羽有较多交往的戴复古,其《论诗十绝》中有“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λ ∼两句,这应该是对严羽的中肯评价而《邵武府志》卷十六《严羽传》中记有“羽既不仕,然其忧国爱民之意每见于诗”?µ υ,亦能说明这一点因此,严羽的诗歌面对现实,感慨人生,抒情言志,慷慨激昂,具有雄伟壮阔的艺术风格正是基于严羽这样的思想情感,因此他提出的“以盛唐为法”,意在以汉民族最强盛、最辉煌的“盛唐”文学精神、审美理想去唤起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振奋人们顽强刚毅的民族精神,鼓舞人们的斗志士气,企图以此来改变“亡国之音”的颓靡、沮丧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际,“笔力雄壮”和“气象浑厚”的“盛唐气象”自然就成为严羽所追求的审美理想。
盛唐诗人唱出的时代强音,反映的民族奋发激昂的精神面貌,激励着严羽以此为榜样和典范这样,我们就很能理解在“以盛唐为法”的旗帜下,严羽对李白、杜甫的推崇,特别是对“太白《梦游天姥吟》 、 《远别离》等” 、 “子美《北征》 、 《兵车行》 、 《垂老别》等”(《诗评》)诗作的肯定;对高适、岑参边塞诗的赞赏和对孟郊诗的鄙视,“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孟郊之诗刻苦,读之使人不欢”;“孟郊之诗,憔悴枯槁,其气局促不伸 ”(《诗评》)对唐代好诗的评说,“唐人好诗,多在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诗评》)对于反映现实生活,感动人心,风格雄壮昂扬的诗作,严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此外,即使是对中唐元稹、白居易诗似有贬义,所谓“顾况诗多在元、白之上,稍有盛唐风骨处”(《诗评》) ,“若柳子厚五言古诗,尚在韦苏州之上,岂元、白同时诸公所可望耶”?µ ϖ?但是实际上,严羽在这里否定的并不是他们的“为时” 、 “为事”反映现实内容的诗歌,而是他们诗歌艺术的“浅俗”,让人一览无遗,浅显直白,缺乏浑厚含蓄之美,这显然不符合严羽的作诗之道,因而被讥讽之 《考证》中的“‘迎旦东风骑蹇驴’绝句,决非盛唐人气象,只似白乐天言语”(《考证》) ,这一说法能够证明这一点。
正因为如此,所以同样以审美论诗,严羽推崇的是李、杜,而并非是王、韦,人们评论的严羽宗王、韦或王、孟说,如“洎沧浪出,又进而倡盛唐虽往往敷扬李、杜,然其主妙悟,拈镜象水月之喻,宗旨固在王、孟,盖反江西词理之弊以归意兴,与四灵初无二致也”?µ ω,这些说法其实都没有真正理解严羽的诗论,也没有能够认识“以盛唐为法”的真实意义由上可见,严羽的“以盛唐为法”,不只是一种作诗之法,它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民族情绪宗奉“盛唐”,将“盛唐”作为文学典范、精神和境界,这种民族审美的认同,其实就是一种民族的归属感,是一种文化的认同在严羽所处的异族入侵、民族危亡的时期,它更具有现实性和历史意义三 文学复古与审美认同自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以盛唐为法”后,一直被认为这是一种复古主张而否定之,并且被指责为直接开启了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其实,文学复古思潮自有其形成的历史文化的原因,并不是哪一位文论家所能左右的而在文学复古的背后,又隐含有民族审美认同的问题因此,对于文学复古的问题,我们有必要作一分析严羽的《沧浪诗话》问世后,明代人对其推崇备至,赞赏有加而到了明清之际的钱谦益,他首先发难提出:“宋之学者祖述少陵,立鲁直为宗子,遂有江西宗派之说。
严仪卿辞而辟之,而以盛唐为宗,信仪卿之有功于诗也自仪卿之说行本朝,奉以为律令,谈诗者必学杜,必汉魏、盛唐,而诗道之榛芜弥甚仪卿之言,二百年来遂若涂鼓之毒药甚矣 ”?µ ξ钱谦益反对复古,深感于明代前后七子的信奉严羽的理论,而倡言“诗必盛唐”,由此造成了诗道的衰弱而清冯班《严氏纠谬》以为:“嘉靖之末,王李名盛,详其诗法,尽本于严沧浪至今未有知其谬者,今备论之 ”?µ ψ因此,冯班对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的“以禅喻诗” 、 “不落言筌,不涉理路”等做了全面的“纠谬” 而在当代的古文论研究中,也有很多学者认为严羽的论诗宗盛唐,提出“以盛唐为法”是一种复古理论如成复旺等著《中国文学理论史》提出:“而严羽,则要求全面地‘以盛唐为法’,永远保持那种完美壮丽的艺术景象,这就显然没有发展观点,等于不允许诗歌离开顶峰了⋯⋯ 如果说貌袭盛唐不是严羽诗论的出发点,那么却应该说这是他以盛唐诗的艺术景象为审美理想的必然归宿 ”并由此认为这种理论“把文学引上复古主义的道路严羽就是这条道路的开路人”?µ ζ又如顾易生等著的《宋金元文学批评史》亦指出:“严羽虽然不是一代不如一代的复古论者,但却是以盛唐为界的发展到顶论者。
他把古代的优秀艺术作品,视为艺术的极限,凝固的模式,画地为牢,这样又可能反过来否定文学的发展,终于成为一种束缚创作的新桎梏 ”?µ {严羽研究中的这些评论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定论:“以盛唐为法”就是一种复古主张,它只能引导文学倒退而不能发展前进严羽的“以盛唐为法”是不是一种复古主张,它是否·511·“以盛唐为法”与民族审美认同影响了明代前后七子提出“诗必盛唐”说,究竟如何认识这些问题呢?首先,严羽的“以盛唐为法”并非是一种复古主张因为,如本文前面所论,由于“盛唐”诗歌符合严羽所提出的作诗之道,因此严羽要求人们能够认识、学习“盛唐”诗歌的特点,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创作出“笔力雄壮” 、 “气象浑厚”的诗作所以,“以盛唐为法”是以盛唐诗歌作为典范,而不是作为模拟、临摹的对象严羽推崇的李白、杜甫,他认为他们创作的成功在于:“少陵诗,宪章汉魏,而取材于六朝至其自得之妙,则前辈所谓集大成者也”;“观太白诗者,要识真太白处太白天材豪逸,语多率然而成者学者于篇中,要识其安身立命处可也”(《诗评》)杜甫学习汉魏、六朝,但有“自得之妙”,因而其诗能集大成者而李白更是有“天材豪逸”而“语多率然而成”,这说明创作还得从个人的“兴趣” 、 “妙悟”出发来获得成功,这就是严羽所谓的“安身立命处” 。
所以,严羽认为学习李、杜,应该是,“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诗辨》)在学习李、杜的基础上,要做到“酝酿胸中,自然悟入” 不仅诗人不同的“兴趣” 、 “妙悟”表现在诗歌上各有不同的艺术特点,而且时代环境的不同,因而不同时期的诗歌自有其不同风貌,“大历以前,分明是一副言语;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本朝诸公分明别是一副言语如此见,方许具一只眼”(《诗评》)如果只是将“盛唐”作为一种极限、模式,那么,严羽就不可能生发出以上的观点因此,综合严羽的诗论,结合其经历和思想,“以盛唐为法”不是一种复古主张,而是表现了严羽对历史上强盛时期民族文学精品的推崇,是对民族审美的认同和肯定其次,严羽的“以盛唐为法”同李梦阳的“诗必盛唐”之间并没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从表面看来,严羽的“以盛唐为法”直接影响了李梦阳提出“诗必盛唐”?µ |,因为两者都将“盛唐”作为学习、效仿的典范然而,仔细分析它们的提出及其内涵,两者则截然不同前面我们已经指出,“以盛唐为法”是由于“盛唐”诗歌符合严羽的“兴趣”说、 “妙悟”说等理论而提出的,而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乃至整个明代中叶文学上的复古思潮,它是在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形成的。
当时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在要求革除弊政的同时,文坛上则有以李梦阳为代表的为反对台阁体、八股文的文学复古思潮李梦阳为反对近世的俗体,而提倡“唐调” 其《缶音序》曰:“诗至唐,古调亡矣,然自有唐调可歌咏,高者犹足被管弦宋人主理不主调,于是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