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ppt
44页一、工业化进程(三个问题,重点)二、经济发展《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1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一、工业化进程1、工业发展的基础差,但发展迅猛工业发展的基础差,但发展迅猛一)中国工业发展的特征图1 1952-2005中国工业总产值变化(单位:亿元)19491949年以来,年以来,平均年增长平均年增长超过超过13%13%《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2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3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1949年年2005年年2000年年图图2 工业在工业在GDP中的比重中的比重2.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和主体产业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和主体产业《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4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Ø相继建立了冶金、机械、电子、化学工业等传统部门;一些新兴工业,如航天工业、电子工业与核工业等,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覆盖工业生产各个行业的产业体系Ø钢、原煤、水泥、布、电视机等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一些重要产品产量名列世界前茅3.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5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4.工业布局基本上是在全国范围展开工业布局基本上是在全国范围展开。
Ø除了西藏自治区以外,所有省(市、区)都有了一批大中型工业企业;都具有一定规模的能源、原材料和消费品生产Ø一些工业大省(市)已经建立了较强的工业生产体系,出现了一批工业大省:广东、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广东、山东、江苏、浙江、河南、河北、上海、辽宁、福建、黑龙江河北、上海、辽宁、福建、黑龙江、四川、湖北、湖南、山西、天津、安徽、北京、陕西、江西、内蒙等《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6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n长江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均在15%以上;n近年来,安徽、江西、河南等中部省份,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高达20%以上;n增长较慢的:一是西部的部分省份,如甘肃、陕西、云南和贵州;二是东部地区的一些老工业基地,如辽宁、北京、山西等5.各地区工业生产能力与增长态势差距很大各地区工业生产能力与增长态势差距很大《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7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1.重工业优先发展时期(1952-1978年):抑制消费、“以农补工、以轻补重”,强制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重工业比重从1952年的35.5%上升到1978年的55%,重型工业特征明显 但要注意两点:一是重工业化过程是在轻工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基础上进行的;二是在重工业内部,包括采掘业和原材料在内的初级产品比重较大(东部45.3%、中部50.3%、西部46.4%)。
二)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的结构变动工业结构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8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2.轻工业比重迅速上升时期(1978-1992年):尤其是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比重上升的幅度较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比重一直保持在50%左右;出现“小而全、大而全”的地区工业格局3.重工业化持续发展时期(1992年以来):1992年轻工业比重为47%,2003年已下降到35%,重工业由53%上升至65%;且工业结构出现三大变化特点 《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9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工业结构表现出三大变化特征n第一,重工业化过程不断加深,交通机械、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作为深加工工业的代表性行业发展迅速,电子信息、生物和医药等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发展迅速,表现出深加工化过程和高技术化过程;n第二,重视基础工业的发展,能源、原材料、重化工和基础设施建设受到重视;n第三,地区产业结构雷同的问题开始弱化,地区间产业结构开始有所分异,一些地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逐渐形成,但地区发展差异仍然很大《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10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1 1、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三)工业布局的变化n第一阶段(1949—1978年):为解决众多地区工业的空缺和满足战备的需要,采取均衡布局战略,布局重点在内地,并尽可能与原料、燃料产区相适应。
经过“三线”建设等,初步形成了全国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框架,改变了工业偏集于东部沿海的局面《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11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12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n第二阶段(1979—):实施效率优先的发展战略,对东部沿海地带和长江沿岸地带实行优先、重点发展,形成了“T”字形的战略布局结构《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13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14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n(1)、工业布局分异明显从南北差异来看,“北重南轻”,北方地区主要以能源、原材料开采以及中间产品生产工业为主;而南方以轻纺工业和制造业为主;从东中西来看,中西部以开发矿产资源以及发展原材料工业为主,东部主要发展加工制造业,呈现出“资源——加工”的东西差异2 2、工业布局已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分工和布局特色工业布局已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分工和布局特色《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15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n(2)、工业布局的地区特色逐渐明显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要分布在广东、山东、江苏、上海、北京与福建;家用电器、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等行业的生产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遍发展n(3)、已经形成了辽中南、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4个工业——城市集聚区,以及规模相对较少的集聚区(胶济沿线、松嫩地区、成渝地区),共同搭建了我国区域空间的经济格局。
《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16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17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Ⅰ、长江三角洲地区①范围:以上海为中心,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南通、杨州、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等1+12)②现状与特点:中国最大、结构完整、实力最强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结构显著特点是轻工业比例略大于重工业,结构比较协调,工业部门行业齐全,技术水平高,内外分工协作较佳③发展方向:加快传统工业技术改造的步伐;使高新技术工业成为整个工业的带头产业;加快发展外向型工业和名优产品,积极开展国际交往;强化外引内联、分工协作功能《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18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Ⅱ、京津唐地区①范围: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包括唐山、秦皇岛、廊坊、保定、石家庄等2+52+5))②现状与特点:全国第二、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结构特点是重工业比重略大于轻工业,工业结构也较为协调采掘业比较发达,为重工业发展提供了本地资源基础;棉花和农副产品较为丰富,轻工原料自给率高工业区位优越工业门类较全,以机械、化工、冶金、纺织、食品为主,是中国未来石油化工、钢材、汽车、电子、通信设备制造、食品工业的重要基地③发展方向:进一步发挥优势,加快调整工业结构和改善工业布局;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通过天津新区等工业生产基地的建设,提升本区在全国工业中的地位。
《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19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Ⅲ、珠江三角洲地区①范围:以广州、深圳为中心,包括佛山、中山、东莞、珠海、江门、肇庆、惠州、香港、澳门等2+9)②现状与特点:近年工业发展最快、外引内联最典型的工业基地,是全国也将是世界上重要的轻型加工工业和制造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工业结构和优势部门以发展“轻”为特色,如轻工、电子、家电、服装、通信设备制造、食品加工等名优产品③发展方向:提高对外开放层次,继续优化工业结构,加快生物工程产业、海洋工程产业发展,并加强电力和原材料工业的发展,成为加工贸易型的综合工业基地《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20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Ⅳ、辽中南地区①范围:以沈阳、大连为中心,包括鞍山、抚顺、本溪、辽阳、盘锦、丹东等2+6)②现状与特点:全国重工业基地工业结构明显偏重,主要有机械、冶金、化工、能源、建材等,其产品以质重、体大、量多著称③发展方向:进一步强化市场机制,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下,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加快原有国企的技术改造,为振兴东北起示范作用《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21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Ⅴ、胶济沿线地区①范围:以济南、青岛为中心,沿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公路、青烟高速和烟威高速公路为主干线,串连了济南、青岛、淄博、潍坊、东营、烟台、威海等。
2+5)②现状与特点:是华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一个重要综合性基地本基地具有沿海优势,同时资源丰富几个沿海城市青岛、烟台与威海的轻工业比重较大;济南、 淄博、东营则以重工业为主,优势互补主要工业部门有机械、化工、石油、纺织、食品等③发展方向:今后进一步加强外向型经济与工业发展,注重海洋化工及其他海洋产业的发展,搞好与京津唐基地的分工协作关系《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22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Ⅵ、松嫩地区①范围:以长春、大庆为中心,包括吉林、四平、辽源、哈尔滨、齐齐哈尔等2+5)②现状与特点:中俄两国贸易联系最紧密的城市化区域,是东北、也是全国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结构偏重现象类似辽中南地区,主要工业部门有机械、化工、石油、电力、食品、纺织等,是东北也是全国的汽车、电站设备、重型冶金矿山设备、化工、石油等基地③发展方向:进一步强化本基地重点产品在全国的地位,通过南联北引全方位开放,促进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23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Ⅶ、成渝地区①范围:以重庆、成都为中心,包括德阳、绵阳、内江、自贡、宜宾、泸州等2+6)②现状与特点:是西南经济区的核心,也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综合工业基地。
工业结构属于重型结构,轻重比例不够协调主要工业部门有机械、冶金、化工、食品、纺织等③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三峡工程和重庆市直辖市建设等机遇,强化中西联合功能《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24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二、经济发展图 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10位的国家历史数据显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986年突破1万亿元,2001年突破10万亿元,2006年突破20万亿元;2008年突破30万亿元1、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25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 2、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200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为2770美元,我国已经由长期以来的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但仍然处在发展中国家行列;而且出现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现象,东西差距拉大、城乡差距拉大《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26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三、区域开发与布局三、区域开发与布局1.20世纪50年代的“沿海”、“内地”两大经济地带2.20世纪60年代的“一线”、“二线”、“三线”经济地带3.“六五”时期的“沿海、内地、边疆”经济地带4.“七五、八五”时期的“东部、中部与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一)开发地带的演变《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27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5.“九五”时期的“七大经济区域”6.新世纪中国经济地带: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做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布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东部地区发展并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崛起,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28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①东部沿海地区具有良好的区位和发展基础,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纽带目前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时期,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业创新的基地②东部地区继续发挥国家经济发展发展的引擎作用,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高新技术出口导向产业,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着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发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主力军的作用③今后:改善能源结构;按现代化要求进行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重点开发港口资源、水产资源、海洋油气等,建设强大的海洋产业二)区域开发与布局1、实现新跨越的东部开发区《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29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①范围: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②优势: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③问题: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城乡结构不合理;城市化水平低;工业发展落后,传统工业比重高;市场发育程度与开放水平低。
④发展:同时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为此一要壮大特色产业,二要形成增长极2、正在崛起的中部开发区《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30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n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通过改善西部交通、通信、水利设施条件,努力保护和建设好西部的生态环境,实施“西气东送”、“西电东送”、“南水北调”,有计划分步骤抓好退耕还林生态工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加工,为产业发展搭建更宽广的平台3、西部大开发《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31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n立足现有基础,充分利用资源、人力资本优势n重视市场机制n解决能源、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一体化问题,实现产业转型与升级4、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32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四、原材料工业布局四、原材料工业布局( (一一) )冶金工业布局冶金工业布局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迅速,钢产量由1949年的不足16万吨、1952年的135万吨,发展到1978年3 178万吨,2001年上升到1.52万吨,位居世界首位主要集中于上海、辽宁、北京、河北、湖北、四川等省市,并形成了上海、鞍本、京津唐、武汉、攀枝花、太原、包头、重庆、马鞍山及台湾等钢铁工业基地。
钢铁工业钢铁工业图4-26 中国钢铁工业布局《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33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辽宁、甘肃、云南、湖南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四大基地辽宁、甘肃、云南、湖南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四大基地图4-27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分布图有有色色金金属属工工业业《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34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 (二二) )化学工业布局化学工业布局 建国以来,建国以来,化学工业是中化学工业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国发展最快的部门之一目部门之一目前,乡及乡以前,乡及乡以上化工企业已上化工企业已有近有近4 4万个电石、合成氨、电石、合成氨、染料、化肥、染料、化肥、硫酸、农药、硫酸、农药、纯碱、硫铁矿、纯碱、硫铁矿、磷矿和磷肥、磷矿和磷肥、烧碱、醋酸的烧碱、醋酸的产量居世界前产量居世界前茅 图4-28 化学工业布局图《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35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 (三三) )建材工业布局建材工业布局 传统建材工业对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一般在资源和消费地布局目前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了房屋建筑材料以就地生产、就地供应为主,水泥以省内平衡为主,平板玻璃和建筑卫生陶瓷以区域平衡为主的格局,并形成了辽宁中南部地区、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四川、山东等全国建材综合生产能力较集中的地区。
《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36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 从中国建材工业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看,建材工业布局趋势: 一是重点加强沿海地区建材工业的发展在沿海地区新建和扩建一批骨干企业,解决沿海地区建材产品供需缺口和满足扩大出口的需要; 二是通过调整企业组织结构,适当控制小企业数量的发展,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逐步改变目前建材工业企业规模过小的状况; 三是配合大型能源基地建设和解决部分地区建材产品不足的问题,集中建设相应规模的建材企业《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37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五、机电工业布局五、机电工业布局 ( (一一) )机械工业布局机械工业布局 中国机械工业中国机械工业已有了相当大的已有了相当大的规模据20012001年年的统计,在独立的统计,在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核算的工业企业中,机械工业企中,机械工业企业为业为43 49943 499个,个,占独立核算工业占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数的企业总数的25.425.4%;机械工业总%;机械工业总产值为产值为21 21 603.54603.54亿元,占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全国工业总产值的的22.6322.63%。
% 图4-29 机械工业布局图《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38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 机械工业的布局特征机械工业的布局特征: : (1)(1)普遍展开,各省区均有生产点;普遍展开,各省区均有生产点;(2)(2)大体形成由东部发展水平较高、中西部发展水平较低的大体形成由东部发展水平较高、中西部发展水平较低的梯级格局;梯级格局;(3)(3)内地内地““三线三线””地区具有相当规模地区具有相当规模• 以沪、苏、鲁、浙为主的华东地区是全国机械工业以沪、苏、鲁、浙为主的华东地区是全国机械工业实力最强的基地;辽宁是全国最大的重型机械工业省;实力最强的基地;辽宁是全国最大的重型机械工业省;成渝地区机械工业也具相当规模成渝地区机械工业也具相当规模《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39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 (二二) )高新技术产业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布局 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其布局显示出独特性: (1)新兴技术产业具有智力资源指向性 (2)工业基础指向性 (3)投资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指向性 (4)集聚性•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特征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特征 (1)东部沿海偏向性。
受经济基础及国家政策倾斜影响,东部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北京、上海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地带 (2)由点状分布向点、块、带格局转化内陆已由点向着块状格局发展,在沿海,珠江三角洲、京津石和沪宁杭高新技术产业带已经形成 (3)不同类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具有不同的产业开发重点沿海以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为依托,侧重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内地依靠优势资源和“三线”基础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沿边则藉国家开放政策及沿边的地理优势发展以贸易导向型的产业《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40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 1978年以前,我国电子工业的产品主要以军用电子为主改革开放以后,电子工业的重点开始转向以电视机为代表的消费类电子产品2001年中国电子工业现有企业4 824个,固定资产为3 084.24亿元,工业总产值为8 990.25亿元 中国电子工业的分布与地区技术水平大体一致,在沿海发达地区由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北京、天津、辽宁组成了一条电子工业带,及四川、贵州、陕西等三线地区组成多个电子工业基地 从产品看,消费类电子产品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江苏、四川等南方省市。
大中小型计算机分布在北京、天津、辽宁和上海 中国电子工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布点分散、重复太多;二是企业生产规模小;三是没有形成高新技术的具有较强技术经济实力的科研开发生产基地;四是不少军工企业仍在“三线”地区,位置偏僻,难以发挥生产潜力电子工业电子工业 《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41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六、轻纺工业布局六、轻纺工业布局 ( (一一) )纺织工业布局纺织工业布局 中国既有丰富的天然纤维资源,也有多种多样的化纤资源如棉花2001年产量532.4×104 t ,羊毛产量34.3万t, 桑 蚕 产 量60.2×104 t ,均居世界第1位;麻 类 产 量 为68.1×104 t ,居世界第2位;特殊动物毛资源如牦牛绒、兔毛也很丰富图4-30 纺织工业布局图《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42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 (二二) )轻工业发展与布局轻工业发展与布局 建国至改革开放以前,由于中国实行向重工业倾斜的工业化战略,轻工业的发展较为缓慢1979年以来,中国的轻工业迅速增长 2001年轻工业拥有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单位数86 705个,轻工业总产值37 636.93亿元,人们生活所必需的高档、名优、紧俏轻工产品大幅度增长,结束了过去限量供应的局面。
轻工业比重较大或轻工业增长较快的是东南沿海,其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也较快,成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区域经济增长的一大特征 罐头、抽纱刺绣、金属制品、箱包、玩具、地毯、皮鞋、陶瓷、自行车、钟表、家电等11类产品已构成轻工业出口产品的主体和全国出口的主导产品之一 中国轻工业的布局已经在全国普遍展开,初步形成了以环渤海地带、长江三角洲、闽南金三角、珠江三角洲为主的轻工业出口基地在中国沿边内陆地区,以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对应俄罗斯、东欧和蒙古各国,以新疆、宁夏对应中亚、西亚国家,以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对应南亚和中南半岛地区的轻工业产品出口基地正在逐步形成 《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43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复习与思考1.分析中国1949年以来中国工业布局变化的特点和驱动力书面作业)2.对比中国各个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特点书面作业)3.理解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44工业建设与布局课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