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靖江市刘国钧中学2024学年数学高二上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doc
16页江苏省靖江市刘国钧中学2024学年数学高二上期末复习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数列中,若,则称为“等方差数列”,下列对“等方差数列”的判断,其中不正确的为( )A.若是等方差数列,则是等差数列 B.若是等方差数列,则是等方差数列C.是等方差数列 D.若是等方差数列,则是等方差数列2.在等差数列中,,,则数列的公差为( )A.1 B.2C.3 D.43.设等比数列的前项和为,若,,则()A.66 B.65C.64 D.634.为了解青少年视力情况,统计得到名青少年的视力测量值(五分记录法)的茎叶图,其中茎表示个位数,叶表示十分位数,则该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A. B.C. D.5.若数列满足,则()A.2 B.6C.12 D.206.若点P在曲线上运动,则点P到直线的距离的最大值为()A. B.2C. D.47.若某群体中成员只用现金支付的概率为,既用现金支付也用非现金支付的概率为,则不用现金支付的概率为()A. B.C. D.8.若直线l的倾斜角是钝角,则l的方程可能是()A. B.C. D.9. “杨辉三角”是中国古代数学文化的瑰宝之一,最早在中国南宋数学家杨辉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出现.如图所示的杨辉三角中,第8行,第3个数是()第0行1第1行11第2行121第3行1331第4行14641……A.21 B.28C.36 D.5610.南宋数学家杨辉在《详解九章算法》中讨论过高阶等差数列与一般等差数列不同,前后两项之差并不相等,而是逐项差数之差或者高次差相等.例如“百层球堆垛”:第一层有1个球,第二层有3个球,第三层有6个球,第四层有10个球,第五层有15个球,…,各层球数之差:,,,,…即2,3, 4,5,…是等差数列.现有一个高阶等差数列,其前6项分别为1,3,6,12,23,41,则该数列的第8项为()A.51 B.68C.106 D.15711.在三棱锥中,,,则异面直线PC与AB所成角的余弦值是()A. B.C. D.12.若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所有可能取值为1,2,3,…,n,且取每一个值的概率相同,若,则n的值为( )A.4 B.6C.9 D.10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3.若,满足约束条件,则的最小值为______.14.已知空间向量,,,若,,共面,则实数___________.15.设实数x,y满足,则的最小值为______16.已知,且,则_____________三、解答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12分)设函数.(1)若在点处的切线为,求a,b的值;(2)求的单调区间.18.(12分)已知在等差数列中,,(1)求的通项公式;(2)若,求数列的前项和19.(12分)在等差数列中,,(1)求的通项公式;(2)设,求数列的前项和20.(12分)在三棱柱中,侧面正方形的中心为点平面,且,点满足(1)若平面,求的值;(2)求点到平面的距离;(3)若平面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为,求的值21.(12分)已知二项式的展开式中各二项式系数之和比各项系数之和小240.求:(1)n的值;(2)展开式中x项的系数;(3)展开式中所有含x的有理项22.(10分)已知函数在处取得极值(1)求实数a的值;(2)若函数在内有零点,求实数b的取值范围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B【解题分析】根据等方差数列的定义逐一进行判断即可【题目详解】选项A中,符合等差数列的定义,所以是等差数列,A正确;选项B中,不是常数,所以不是等方差数列,选项B错误;选项C中,,所以是等方差数列,C正确;选项D中,所以是等方差数列,D正确故选:B2、B【解题分析】将已知条件转化为的形式,由此求得.【题目详解】在等差数列中,设公差为d,由,,得,解得.故选:B3、B【解题分析】根据等比数列前项和的片段和性质求解即可.【题目详解】解:由题知:,,,所以,,成等比数列,即5,15,成等比数列,所以,解得.故选:B.4、B【解题分析】将样本中的数据由小到大进行排列,利用中位数的定义可得结果.【题目详解】将样本中的数据由小到大进行排列,依次为:、、、、、、、、、,因此,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故选:B.5、D【解题分析】由已知条件变形可得,然后累乘法可得,即可求出详解】由得,,.故选:D6、A【解题分析】由方程确定曲线的形状,然后转化为求圆上的点到直线距离的最大值【题目详解】由曲线方程为知曲线关于轴成轴对称,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图形,在第一象限内,方程化为,即,在第一象限内,曲线是为圆心,为半径的圆在第一象限的圆弧(含坐标轴上的点),实际上整个曲线就是这段圆弧及其关于坐标轴.原点对称的图形加上原点,点到直线的距离为,所以所求最大值为故选:A7、A【解题分析】利用对立事件的概率公式可求得所求事件的概率.【题目详解】由对立事件概率公式可知,该群体中的成员不用现金支付的概率为.故选:A.8、A【解题分析】根据直线方程,求得直线斜率,再根据倾斜角和斜率的关系,即可判断和选择.【题目详解】若直线的倾斜角为,则,当时,为钝角,当,,当,为锐角;当不存在时,倾斜角为,对A:,显然倾斜角为钝角;对B:,倾斜角为锐角;对C:,倾斜角为锐角;对D:不存在,此时倾斜角为直角.故选:A.9、B【解题分析】由题意知第8行的数就是二项式的展开式中各项的二项式系数,可得第8行,第3个数是为,即可求解【题目详解】解:由题意知第8行的数就是二项式的展开式中各项的二项式系数,故第8行,第3个数是为故选:B10、C【解题分析】对高阶等差数列按其定义逐一进行构造数列,直到出现一般等差数列为止,再根据其递推关系进行求解.【题目详解】现有一个高阶等差数列,其前6项分别为1,3,6,12,23,41,各项与前一项之差:,,,,,…即2,3,6,11,18,…,,,,,…即1,3,5,7,…是等差数列,所以,故选:C11、A【解题分析】分别取、、的中点、、,连接、、、、,由题意结合平面几何的知识可得、、或其补角即为异面直线PC与AB所成角,再由余弦定理即可得解.【题目详解】分别取、、的中点、、,连接、、、、,如图:由可得,所以,在,,可得由中位线的性质可得且,且,所以或其补角即为异面直线PC与AB所成角,在中,,所以异面直线AB与PC所成角的余弦值为.故选:A.【题目点拨】思路点睛:平移线段法是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常用方法,其基本思路是通过平移直线,把异面直线的问题化归为共面直线问题来解决,具体步骤如下:(1)平移:平移异面直线中的一条或两条,作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2)认定:证明作出的角就是所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3)计算:求该角的值,常利用解三角形;(4)取舍:由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取值范围是,当所作的角为钝角时,应取它的补角作为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12、D【解题分析】根据分布列即可求出【题目详解】因为,所以故选:D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3、0【解题分析】作出约束条件对应的可行域,当目标函数过点时,取得最小值,求解即可.【题目详解】作出约束条件对应的可行域,如下图阴影部分,联立,可得交点为,目标函数可化为,当目标函数过点时,取得最小值,即.故答案为:0.【题目点拨】本题考查线性规划,考查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的应用,考查学生的计算求解能力,属于基础题.14、1【解题分析】根据向量共面,可设,先求解出的值,则的值可求.【题目详解】因为,,共面且,不共线,所以可设,所以,所以,所以,所以,故答案为:1.15、5【解题分析】画出可行域,利用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即可求解【题目详解】画出可行域和目标函数如图所示:根据平移知,当目标函数经过点时,有最小值为5.故答案为:5.16、2【解题分析】由共线向量得,解方程即可.【题目详解】因为,所以,解得.故答案为:2三、解答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1),;(2)答案见解析.【解题分析】(1)已知切线求方程参数,第一步求导,切点在曲线,切点在切线,切点处的导数值为切线斜率.(2)第一步定义域,第二步求导,第三步令导数大于或小于0,求解析,即可得到答案.【小问1详解】的定义域为,,因为在点处的切线为,所以,所以;所以把点代入得:.即a,b的值为:,.【小问2详解】由(1)知:.①当时,在上恒成立,所以在单调递减;②当时,令,解得:,列表得:x-0+单调递减极小值单调递增所以,时,的递减区间为,单增区间为.综上所述:当时,在单调递减;当时,的递减区间为,单增区间为.【题目点拨】导函数中得切线问题第一步求导,第二步列切点在曲线,切点在切线,切点处的导数值为切线斜率这三个方程,可解切线相关问题.18、(1)(2)【解题分析】(1)设的公差为,由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结合条件可得答案.(2)由(1)可得,由错位相减法可得答案.【小问1详解】设的公差为,由已知得且,解得,,所以的通项公式为【小问2详解】由(1)可得,所以,所以,两式相减得:,所以,所以19、(1);(2).【解题分析】(1)根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解; (2)运用裂项相消法求数列的和.详解】(1)∵,∴,即∴(2)由(1)可得,即.利用累加法得【题目点拨】本题考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裂项相消法求数列的和.20、(1);(2);(3)或.【解题分析】(1)连接ME,证明即可计算作答.(2)以为原点,的方向分别为轴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借助空间向量计算点到平面的距离即可.(3)由(2)中空间直角坐标系,借助空间向量求平面与平面所成角的余弦即可计算作答.【小问1详解】在三棱柱中,因,即点在上,连接ME,如图,因平面面,面面,则有,而为中点,于是得为的中点,所以.【小问2详解】在三棱柱中,面面,则点到平面的距离等于点到平面的距离,又为正方形,即,而平面,以为原点,的方向分别为轴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依题意,,则,,设平面的法向量为,则,令,得,又,则到平面的距离,所以点到平面的距离为.【小问3详解】因,则,,设面的法向量为,则,令,得,于是得,而平面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为,则,即,整理得,解得或,所以的值是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