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感于钱理群的《我的教师梦》[五篇]》.doc
32页精品文章《有感于钱理群的《我的教师梦》[五篇]》第一篇:有感于钱理群的《我的教师梦》有感于钱理群的《我的教师梦》机械组:陈国校寒假按照学校的要求,抽空阅读了《我的教师之梦》----钱理群教育讲演录一书,书中涉及了钱老对中小学教育、农村教育、大学教育、书院教育、研究生教育等等诸多方面思考与探究读后让人感动不已,感动于老人的那份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爱与责任一、教育是一种爱与责任的教育钱老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将学生内心深处的善良、智慧等等这些最美好的人性因子激发出来,加以培育和升华,以此来压抑人的内在的恶因子而我们当下的教育,却多多少少存在着摧残孩子的教育,有些老师忽视了教育的本质,而是拿学生的成绩作为自己晋级、评优的筹码,在对待学生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对学困生的歧视,对不完成作业学生、对损害班级得分学生的变相体罚,我们不是在媒体,在网络经常看到类似的新闻报道吗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这些孩子走出校园后,心理上对学校、对老师是一种仇视的心理状态从钱老的讲话和医生的教育生涯中,我感受到的是钱老对教育的大爱,对学生的挚爱,对偏激学生的宽容,在钱老身上我读到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二、教育是一种心灵倾听的教育:钱老认为:现在的青少年,特别到了中学阶段他的内心有一种倾诉欲望。
教师与家长非常重要的一个职责就是:倾听我们的孩子的内心倾诉的职责其实孩子把心里话向你讲,讲完了,把郁积在心、解不开的许多情绪发泄出来了,心里舒坦了,该怎么做,她自己就明白了,并不需要我们成年人去指点什么,教师有的时候就是需要简简单单地扮演这样一个倾听者的角色这说起来简单,却也不简单:因为它需要一颗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爱心可惜的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老师们,常常不愿意倾听他们讲话,倾听他们的心声在现实中我们往往遇见这样的一些现在:学生犯错了,教师把学生揪到办公室,先对学生进行一顿疾风暴雨式的痛批,这时再看学生的表情:要么一幅委屈的表情,要么一种敢怒不敢言的表情,个别极端学生有时会夺门而跑或者与教师发生激烈的摩擦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教育学生处理学生间的矛盾是经常要的事情,教师往往把事情简单化处理,而不是先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对学生进行细致耐心的教育,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同样,我们的家长在知道孩子犯错或者不听家长的话的时候,往往也是火冒三丈,打骂也是经常的事情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没有意识到还在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往往由于忽视了对孩子的一种倾听、对孩子的一种尊重与交流,而错失了对1孩子的最佳教育时机。
三、教学的本质是一种自我发现钱老说: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发现自我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发现自我的过程这是双向激发的生命运动:学生内心深处最美好的东西被教师激发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己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也同时激发出来,这样教与学双方都达到了一种真实的精神的提升在上课中,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精神的交流;上完课双方的精神都升华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教师首先是对学生的一个整体把握,也就是对学情要了然于胸;在此基础上是对教材的整体把握,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整合与灵活运用,如怎样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如何尝试去解决问题,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合作交流等等,都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在现实中,由于网络时代的来临,知识信息的来源渠道的丰富,让课堂成为了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场学生的问题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学生的问题解决途径是无奇不有,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请给学生保留这样一种探索的欲望而不要随便的把他给抹杀掉,或者把这个权力给剥夺了把属于学生的学习探索的欢乐还给他们也就是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预设与生成随处都有可能发生,教与学才能都得到深化与升华四、教师的职业生涯要保持新鲜感,拒绝职业倦怠正如钱老说的:我教了几十年的书,中学与大学都教过,不知了多少届的学生,差不多每一届都要经历这样一个由陌生、紧张的距离感到心灵沟通的过程。
这样我就始终保持着一种教育的新鲜感,每教一届学生,甚至每上一堂课,对我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开始,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我自己非常珍惜这样的新鲜感,我称之为“黎明感觉”我们可以感觉到,在这种“黎明感觉”的背后,是钱老一颗赤子之心,是一种“永远年轻”的精神状态在现实中,个别老师是把教师当成了一种谋生的饭碗,而在相当一部分老师眼里,教师是一种职业,这部分教师教师在年轻时,在刚刚踏上三尺讲坛的时候,也曾激情四射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年轻的棱角磨平了,激情不再,就有可能变成“机器”,变成“油子”,每天就成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循环了这正是教师的一种悲哀,因为在这样的心境下,教师的幸福感就已经从老师们的身边悄悄溜走了老师们需要的是将教师当成一种事业去追求,这种追求的精神状态会激励老师们去探索,去创新这种精神状态会带动周围的教师与其共同成长,这种精神状态会影响学生去进取,去发奋学习五、中学时代是学生拥有成长之美、不断超越时空的青春时代在中学时代,应该让学生体会蛹虫化蝶的那种痛苦,和新鸟破壳的那种挣扎,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应该体会到的,在这种成长经历中,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得到了培养和2发挥在这种成长经历中,学生逐步建立起了一种独立的青春精神,在这种青春精神下,学生产生的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喜爱事业的向往和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大关怀;对未知事业的好奇心;由此贯穿了锐意激情生命活力;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不停息的精神探索,永远不满足现状的一种批判创造的精神。
而这种成长之美的过程,这样一种独立、自由、批判、创造的青春精神,需要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通过读书来丰富,来充实,让学生的精神生活得到最大的满足六、教师要成为职业境界的超越者:钱老在发言中说:“不管怎样,反正我要当老师,我要教书明知这是一个梦,还要做因为这是美丽的梦,没有梦的人生是更加没有意义和价值的有人说这是痴梦,痴迷于此,痴心不变,既无可奈何,又十分美好教师就是只能“只管耕耘,不顾收获”我常常想起曹禺剧本里的一句话:‘想想你忍不住要哭,想想你忍不住又要笑啊’,这就是生活,教师的生活我现在退休了,回顾自己一生的教师生涯,真是想想要哭,很多次让你要哭,想想又要笑,很多事让你笑,这就是生活的真实,教师生活的真实我们正视它,又永远摆脱不了它,形成了生命的一种缠绕,而生命的真实意义正实现在这种缠绕之中无论当下的形势怎样,作为教师我们都应该坚守生命让校园成为学生美好记忆的童话国度,让教师的教育尽量缺少遗憾;我们都应该坚守信仰,让校园成为学生学生超越自我的精神家园,让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达到超越职业的境界;我们都应该坚守幸福,,让我们的校园放飞自由,放飞生命第二篇:钱理群我与青年钱理群我与青年“我始终如一坚持讲鲁迅,毫不动摇”我和青年靠什么来连接。
我和青年连接的纽带就是讲鲁迅这几十年来,不管外界对鲁迅有怎么样的评价,不管有多少人总想把鲁迅赶出课堂,但我始终如一坚持讲鲁迅,毫不动摇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有三点:第一、我认为鲁迅是一个真的人,而青年人正需要这样真的成年人,尤其是在充斥着谎言、欺骗的社会鲁迅之真,表现在两方面第一鲁迅面对一切现实,他不怕说出事情的真相他有足够的智慧,也有足够的勇气向我们揭示事情的真相,这非常难得鲁迅之真还表现于他在青年面前是敞开自己的心扉的他毫不犹豫地在青年面前敞开自己的痛苦、自己的犹豫、自己的弱点,他和青年一起思考、一起追求,这是一个真正的真诚的成年人这是我觉得鲁迅和青年相通的地方第二、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大师鲁迅的语言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他是把中国汉语的表现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另一方面他有极大的个人性和极大的创造性而这两方面都是青年人学习语言的一个最好的途径我觉得年轻人从小时候就能留恋于鲁迅所创作的汉语家园中,那是人生最大的幸福第三、鲁迅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是另外一个存在,因此当一个人春风得意感觉良好的时候,你是不会接受鲁迅的当你感到苦恼,感到不满意了,你对你听到的各种各样的说法感到怀疑,对生命存在感觉不大对劲,想寻找新出路的时候,这是接触鲁迅的最佳时机。
很多青年朋友告诉我,他们在中学的时候,读了很多鲁迅的作品,当时并没有什么感觉,甚至有点厌烦鲁迅,但到了社会以后,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以后,他突然想起鲁迅,又回过头来认真读鲁迅我觉得这样一个过程是非常真实的所以我坚信青年读鲁迅,我要做的角色从一开始就是做青年和鲁迅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北大学生接触鲁迅有几个过程,第一是xx年代,在启蒙主义的时代,那时候学生听我的课和我讲课都非常非常投入,形成了一种气场,我和学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气场,学生的认同度是非常高的到了xx年代发生变化当时我在讲鲁迅的时候,旁边有一个教授公开宣布要质疑启蒙主义,要跟我唱对台戏学生分成两大派,一派学生说我们不需要鲁迅,生命太沉重,何必那么沉重呢我要追求轻松,因此要把鲁迅放在博物馆里,尊敬他,但绝不接近他,不需要他,拒绝他另一部分学生说正因为他重,我们现在正缺少生命之重,因此需要鲁迅两大派争执不休xx年北大百年校庆的时候,一部分北大学生提出口号“重新认识北大精神,重新寻找北大精神”,觉得xx年代末后北大失了精神,这时候鲁迅又重新回来了那一年我开了一门课“周氏兄弟研究”,那时候真是爆满最后有人跟我说,北大各系最牛的学生都到你的课堂上来了,又仿佛回到xx年代。
xx年我上鲁迅的课的时候,叫做“天鹅的绝唱”,学生还是爆满,但和xx年代不同,分成三类:一类继续寻找生命资源,一类尊敬鲁迅但保持距离,一类是看热闹的最让我感动的是课程结束时有一名学生给我写了一封信他说钱先生我们非常喜欢听你的课,原因是我们在你的课上看到了你呈现出另外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人还可以那样自由的言说,还可以那样把全身心放在自己的事业上我羡慕你这样的人生这句话有一个潜台词,大家听懂没有我羡慕你的人生,但我不按你这样做这在学生身上显示了生命的另一种方式,他不一定照着你做,所以我就成了北大一道独特的风景我就明白了,我的地位就是另一种存在但我觉得是有价值的,一个学校有没有这种另外的风景如果你年轻的时候只碰到一种风景,会很单调,如果你碰到了两种风景,你知道了,对你日后的生活和选择也有意义在北大退休以后,我到全国各地大学、中学、工厂甚至社会上到处讲鲁迅,和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身份的人讲鲁迅,讲得不亦乐乎我相信鲁迅活在当下的中国,不是过去式的存在而是现代式的存在;第二我相信读鲁迅是要读一辈子,因此不同年龄对鲁迅有不同的接近,不同的接近方式,不同的接近内容因此我按不同的年龄,编了不同的鲁迅读本。
把理想换成两个层面的理想”我出生于1939年,按现在流行的说法是30后我非常自豪的是,我和以后的六代青年都有生命的交集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一是40后和50后,一是60后和70后,一是80后和90后我和六代青年的交往都不一样,半个世纪的交往有很多生生死死的故事我在1960年代大学毕业,经过一番曲折,最后被分配到贵州安顺卫校教语文,那年我21岁所以我的学生年龄和我差别不大,他们都属于40后大家可能知道,我是出生于一个上层社会的旧大家族我在南京、北京等大城市长大,我的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名牌学校,而我自己是追求当作家、当学者的因此我这样一个人,一下子到了中国最边远也最底层的一个中等专科学校教书,就发生了巨大的难以想象的反差也可以说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以最尖锐的形式暴露在我面前,我怎么办我是坚持理想呢还是要做某种调整而我一到贵州,当地人事部门就告诉我,贵州大山进来以后别想出去,后来我想考研究生,学校说家庭出身不好,休想我就得做好思想准备,一辈子呆在贵州那我怎么办情急之中,我突然想起了一个成语,叫做狡兔三窟我说我是不是可以把我的理想做一个调整,把理想换成两个层面的理想,一个层面就是客观的条件已经具备,只要我努力就可以现实的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