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楷书应当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doc

18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06054585
  • 上传时间:2021-10-3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7KB
  • / 1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楷书应当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当代著名书法家廖蕴玉先生访谈录受访者简介:廖蕴玉,现年84岁任职于中山大学古文字研 究室,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幼喜书法,六十年代毕业于广州文 史夜学院书法篆亥I」专业班,得到容庚、商承祚、胡根天等名师指 导;70年代受商老器重,调入中大古文字研究室,专职文字、书法 研究其书法作品楷宗欧、颜,上溯钟、王,兼采北碑;行草宗 王,广收众美,均有自家风格其楷书笔法一改古人“逆入”、“迴收”的模式,主张下笔“直落顺收”,八十年代,曾在《书法 报》引起广泛争论和关注,并得到多数读者的认可其作品在1979 年第一次书法评比中名列前茅著作有《楷书书写门径》(广东、 港、台、日本多次翻版)等十几种长期业余在广东书协楷书培训 班、海珠艺术学校、广州军区老人大学从事楷书教育名录于《中 国当代书法家辞典》(第一集)、《中国文艺家辞典第一辑》最 近,笔者就有关楷书的创新发展问题走访了廖蕴玉先生,下面是谈 话记录:困恿与出路田方:去年底九届国展后,书法界及广大书法爱好者在肯定主办单 位所付出的辛勤劳动的同时,对书展出现的许多现象感到困惑尤 其是参展作品的质量问题,书风引导问题,形式主义问题等,负面 的反映比较强烈。

      不知老师对此有何看法?廖:我年事己高,腿脚不便,近年来己很少参加各方面的活动但“九届国展”就在家门口,我还是坐着轮椅浏览了一番现在国家 经济实力增强了,书展规模排场的气势,确己今非昔比但就参展 作品的质量而言,却很难见到与时俱进不少作品尺寸高大,却笔 力浮滑、体形松散;色彩斑斓,却具象迷离、美感乏陈就楷书作 品而言,占参展作品的比例偏少,米青品更少这不能不说是当前书 法界令人遗憾的现象田方:楷书作品入展少是近年来国展及其它大小展览都存在的普遍 现象有人说,楷书难写,耗时费力难出成果,这是否楷书作品少 入展厅的原因?廖:楷书难学不容易出成果是原因之一楷书要写出像样的作品, 即使不走弯路,没有三、五年的认真练习是不行的如果要求高一 点,墨色、章法、气韵都属上品,那要付出的时间、精力就更多To据传智永禅师居永欣寺阁上三十年不下楼,退笔五篦皆满,才成为一代大师楷书是以点画笔法、结体、气韵为基本要素的笔 力疲软钝滞、结体失衡的作品往墙上一挂,功力不足的毛病纤毫立 现,很难使人认可产生好感我接触过的学生中,就有不少人因此 却步不前,而转学其它书体二是时代进步了,社会发展了,楷书 的实用功能弱化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已没有学习楷书的迫切需 要。

      过去千百年楷书兴盛,主要原因是封建科举制度以书取人、以 书取士,楷书写不好,文才再好也很难跻身上流社会博取功名这 就迫得读书人磨穿铁砚、勤学苦练再者,当今是商品经济社会, 生活节奏加快了,功利观念强化了,急功近利的思潮很容易使人变 得心浮气躁,真正能够不为功名所累、气静神闲坐下来学习楷书的 人,恐怕是不多了除了上面谈的几点原因外,当今楷书正面临一个人为造成的窘迫生 态环境楷书作品入展少,是一种表象,其背后掩盖的是楷书面临 一种困境的现实,集中表现在众所周知的“唐楷式微”方面唐楷的历史价值,在于它既是楷书成长的成熟标志,又是楷书发展 的高峰,这是古今书家普遍认同的一个常识但是,多年来,楷书 尤其是唐楷面临的是一种不公平的生态环境主要表现在: 一是扬魏碑、抑唐楷一些书家强调魏碑的的雄强和风格的多样 化,主张直取魏碑的笔法,变化其不成熟的结体,而创造自己的所 谓作品风格,而对唐楷、则斥为“死板”、“僵化”、把学唐楷卓 有成就的书家及作品贬为“馆阁体”、“书匠”、“没个性” O像 北方的田英章先生,写欧楷是有自家面貌的,以“书匠”来否定其 作品的艺术价值实在有失公允二是好“怪异”、恶端正书法是汉字的艺术载体,我们的祖先在 创造汉字过程中最终取向“方块”的形态,这本身就蕴含着对汉字 形态审美变化的最佳选择。

      楷书的结体因汉字的“方块”而端正是 必然的,行草书可以在结体及笔画的增减方面有很多变化,甚至变 形,但楷书不一样一幅结体歪斜、重心失却、形态怪异的楷书, 只能给人们可笑可憎的印象近几年来,怪异的作品多见于报刊展 览,并被冠以“精英”的“精品”,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本 来,从艺术多样化的角度看,应该允许一些不同类别风格、包括怪 异风格的作品存在,“萝卜白菜,各有所有”嘛但是不能厚此薄 彼、抑东扬西为什么有唐楷笔墨痕迹的作品入展少,这与评委的 好恶取向没有关系吗?三是重形式、轻质量国展中以色纸拼接、花里胡哨的形式吸引眼 球的作品不少但内在的质量,包括笔法、结体、墨色、章法、内 容、神韵等综合衡量,是否够水平进国展,就很难说了我看了楷书一等奖的作品,也就是在章法上似乎有新颖处,评委的其它溢美评语,都值得商榷对书法作品重形式,尤其对楷书来说,是不公 平的因为就书体的形态来说,楷书是一种静态的书体,易见端 正,少显生动;易见静穆,少显活泼;易见平实,少显灵动;易见 功力,难掩瑕疵这不是字外技巧所能掩饰的由于存在上述诸多问题,楷书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下降和弱化,习楷 的队伍不断缩小,就不足为怪了田方:有的专业委员也呼吁“应当给楷书一个发展的机会”,甚至 有的主张在举办展赛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你认为楷书怎样 才能摆脱当前的困境?廖:这个问题很复杂,恐怕一时难以扭转但起码要注意解决这几 个问题:首先,权威的组织部门或所谓领军人物应该端止工作的指 导思想,给楷书创作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生态环境古代几千年来 没有存在像今天这样的带有一定行政色彩的各级书协社团组织本 来这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是一件好事但是,高踞书坛位置的一些 人,如果思想观念有偏颇,反过来就会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带来不利 影响楷书是中国传统书法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份要客观、历史 地看待唐楷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盛唐以后,楷书对书法艺术的传承 普及影响最大,这也在某个角度说明其历史价值和作用当今,书 法的实用价值虽然在不断弱化,甚至会消失但是,就楷书来说, 在特定的场所其实用性也是其它书体所不能取代的书法艺术历来 有碑帖之争,流派之争,这并不奇怪一个书家出于对艺术情趣爱 好的不同而各有好恶取舍,这是个人艺术追求的事但是,书法权 威组织部门或所谓领军人物就不能以个人好恶去引领时风因为你 坐在这个位置上,就负有传承传统的历史责任和引领、服务大众的 社会责任出于个人的偏爱,而对传统文化厚此薄彼,这是有失于 公正的不负责任的行为现在中国书协的楷书专业委员会成员,不 知有几个人是能写唐楷的一流高手,如果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不可 能对唐楷有深刻的认识。

      如果因为本身不写唐楷或写不出唐楷,就 排斥唐楷,这就是思想品质问题了据说,有的楷书专业权威人士 把楷书当前的困境归咎为前人将楷书写到了极致但又僵化的程度, 后人难以超越这种观点难以苟同舒同先生学颜出于颜,难道不 是大家吗?在行草书体中,后人又有谁超越王、颜、张颠狂素?其 次,要净化书坛的风气,呼唤书家的良心和良知书坛本来应该是 比较干净的地方但是,受商品经济大潮“一切向钱看”“金钱至 上”的观念影响,以及官场上“走后门、拉关系”等不良风气的影 响,书坛上存在的不正之风是有目共睹的:有的人不学无术、或所 学甚少、花金钱做宣传、搞包装、骗取“名家”“大师”的帽子, 追名逐利;有的人拉圈子、分流派、互相吹捧,互递高帽,唯我独 尊;有的人投机取巧,走傍门,拉关系,套取“名家大师”弟子的 光环而欺世盗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这种氛围环境中,还有 多少人愿意坐下来一笔一划,累月经年学楷书?各级书协虽然是社 团组织,但是也应该像党和国家抓党风、政风…样,下大力气采取 有效的措施,端正风气如果类似如个别有权威的人(如国展评 委)点名收徒收高价学费、高价让学员收藏自己的作品等现象不杜 绝,书坛风气不可能好转。

      这就涉及到呼唤书家“良心”、“良 知”的问题书家追求艺术完美很重要,但是陶冶处事做人的良好 品格更重要现实生活中,书家一样要生存,完全可以正当地靠自 己作品的艺术价值在市场中去获取利益但书家不能泯灭良心、良 知,而妄自尊大,随波逐流,沽名钓誉,更不能贬低别人、抬高自 己,踩着人家的肩膀往上爬第三,书协楷书专业组织的人员应具 备良好的思想作风、精熟的楷书技法和较深厚的理论学养,这样才 能对楷书的创作发展起一个积极的引领作用另外,社会各界尤其 是中、小学校,要关注书法艺术、特别是楷书艺术的生存和传承, 多做基础性的教育工作徭俊金创新田方:老师在前面提到的某权威人士把楷书创新的困境归咎于“前 人将楷书写到了完善、极致但又很僵化的程度”的说法,是在中国 书协楷书专业委员会上提出来的作为楷书爱好者,我认真拜读了 这篇会议记录言论者的这种说法是基于楷书要创新的前提而发 的我注意到虽然该人士提到了 “创新”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但 是,对其谈到的“今楷”概念的归纳说法,尤其是“现在让少年儿 童去一点一画写古人的唐楷,会没有愉悦之感,这与艺术的初衷相 违反的”说法,感到吃惊如果这些话出身普通书家之口,我显然 不怀疑这是“异端”之说、“叛逆”行为。

      但毕竟是一家之言,可 以姑且容之而作为一个高踞于中国书坛庙堂之上的权威人士如是 说,是无知?是狂妄?抑或是真理?廖:这就是前面谈到的权威导向问题作为权威的专业带头人,我 们没有理由去怀疑其楷书专业水准和学养古今都有书家,如苏 轼、康有为等对唐楷有类似“板滞”、“僵化”的评论但作为专 业带头人如是说,则未免失之于轻率或粗陋唐楷的历史价值,在于其减损了晋人萧散淡远的书风而为后人创法 立极从事物都有两面性的角度看,与其它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有 不足之处一样,其森严的法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限制了后世书家艺 术个性的发挥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其为后人特别是初学者作为理想 临习范木的历史价值后世书家能否取长避短、变法出新是由书家 个人包括发挥主观能动生、创造性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并不能把囿 于法度而成书奴的责任推给唐人当今是创新的年代国家体制要创新,科技要创新,教育要创新, 文化艺术包括楷书创作当然也要创新可以说,艺术创新历来是艺 术家永恒的话题和不懈追求正因为书法艺术有众多的艺术家在吸 收传统营养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才有书法艺术多样化的风格和鲜 活持久的生命力但是,创新是个过程,不能为创新而创新,更不能有官场上某些官 员为出政绩、逐功名的心理高喊创新。

      书法艺术创新的过程是书家 既自觉又不自觉的渐变过程所谓自觉,是书家在学习诸家先贤笔 法、结体技巧中根据自己的审美取向有意识的有所取舍所谓不自 觉,是书家在学习和取舍中不知不觉地发生渐变而使作品在形态内 涵上有一个质的飞跃艺术创新的目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继承和 发扬传统,推动书法艺术不断向前发展;二是为人民大众提供更丰 富的精神粮食因此,创新必须继承传统,因继承才能光大传统许多经验和教训说明:轻视传统的创新,是乏力失度的创新;脱离 传统的创新,是空洞无物的创新,都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书法艺 术不是少数人的艺术,它为人民大众所创造,反过来又为人民大众 服务不考虑人民大众基本的审美要求、审美情趣,“创新”出来 的作品是不被人民大众接受的具体到唐楷的创新我认为主要应该体现在作品的个性和风格的多 样化方面除了具备必要的传统笔墨功力,作品的个性主要由性 格、情趣取向决定而作品的风格则由品性、情趣、学养、经历、 气质等综合因素决定从审美角度来看,作品风格的形成当然要比 个性化的形成有更高的要求田方:唐楷以后漫长的一千几百年来,能在楷书作品中体现书家独 特个性和风格的书家确实不多,倒是历来被人诟病的馆阁体存在很 长时间。

      明沈度、清曹鸿勋分别是写颜、欧而成馆(台)阁体的代 表;清以来黄自元、沈尹默写欧有变化,但也谈不上有多少创新成 就是否写唐楷,存在难“入”更难“出”的问。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