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桶装水公司治理模式方案【范文】.docx
37页泓域/桶装水公司治理模式方案桶装水公司治理模式方案目录一、 公司简介 2二、 产业环境分析 3三、 必要性分析 6四、 公司治理模式差异论 6五、 公司治理模式趋同论 9六、 家族治理模式的评价 15七、 家族治理模式的产生 17八、 项目风险分析 19九、 项目风险对策 22十、 SWOT分析 23十一、 组织机构、人力资源分析 34劳动定员一览表 35一、 公司简介(一)公司基本信息1、公司名称:xxx有限公司2、法定代表人:黎xx3、注册资本:1420万元4、统一社会信用代码:xxxxxxxxxxxxx5、登记机关:xxx市场监督管理局6、成立日期:2014-11-77、营业期限:2014-11-7至无固定期限8、注册地址:xx市xx区xx(二)公司简介公司秉承“以人为本、品质为本”的发展理念,倡导“诚信尊重”的企业情怀;坚持“品质营造未来,细节决定成败”为质量方针;以“真诚服务赢得市场,以优质品质谋求发展”的营销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纵观全局,争取实现行业领军、技术领先、产品领跑的发展目标 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强调服务,一直秉承“追求客户最大满意度”的原则。
多年来公司坚持不懈推进战略转型和管理变革,实现了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未来我司将继续以“客户第一,质量第一,信誉第一”为原则,在产品质量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对客户以诚相待,互动双赢二、 产业环境分析——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保持国民经济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发展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成效发挥优势,注重工业,多点培育,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优化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重大成效用全新体制机制高标准建设哈尔滨新区,充分发挥哈尔滨在全省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深化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府效率和效能明显提高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国企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和促进机制更加健全,发展活力显著增强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目标完成——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绿色发展理念牢固确立,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绿色生态产业快速发展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各流域水质持续改善,天然林资源得到全面保护,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功能进一步提升。
——以对俄合作为重点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龙江丝路带”建设扎实推进,“三桥一岛”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跨境运输通道功能明显提升全面形成面向全国的对俄开放通道和服务平台,跨境产业链和产业聚集带取得积极进展,对俄全方位合作不断深化,对日韩、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以色列和港澳台合作实现新突破——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一轴两环一边”铁路网主骨架、“一圈一边多线”公路网和布局合理的机场体系基本形成水利设施现代化进程加快,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能源结构优化和电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桶装水是指采用自来水或抽取地下水,经过现代工业技术(如反渗透、电渗析、蒸馏、树脂软化等)处理而成的纯净水或矿泉水,由灌装生产线灌装至PC桶而得到的产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促使中国桶装水市场将保持稳步增长趋势从需求量来看,家庭及企业为主的消费群体对桶装水的需求较大,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去购买添加了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的桶装水来作为日常饮用水;再加上由于桶装水订购及使用方法较为方便、快捷,也促使消费者增加对桶装水的购买需求,因此我国桶装水市场需求量保持增长趋势。
2018年我国桶装水市场需求量超过6000万吨,与上一年相比增长约5个百分点未来我国桶装水需求量仍将有所提高从产量来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桶装水市场需求量持续增长,促使我国桶装水产量不断增加2018年桶装水市场产量达到7200万吨左右,与上一年6440万吨的产量相比,增长了约11.8个百分点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桶装水有纯净水、矿泉水和蒸馏水等,三者的市场产量与之前相比都有所增长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仍然是我国桶装水行业的主产区,其产量占我国桶装水总产量的五成以上,其中广东省桶装水产量最多,占全国桶装水产量的五分之一左右;其次为吉林省,占比约为10%;河南省排名第三,占比达到8%,其余如四川省、山东省、广西省、浙江省等也都在总产量中占据着5-7%左右的市场份额,我国桶装水行业区域集中度较高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资源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桶装水行业市场需求量和产量持续扩大,未来中国桶装水行业的市场规模仍将保持稳步增长趋势,市场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三、 必要性分析1、现有产能已无法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需求作为行业的领先企业,公司已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较高的市场知名度,产品销售形势良好,产销率超过 100%。
预计未来几年公司的销售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随着业务发展,公司现有厂房、设备资源已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公司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强化管理等手段,不断挖掘产能潜力,但仍难以从根本上缓解产能不足问题通过本次项目的建设,公司将有效克服产能不足对公司发展的制约,为公司把握市场机遇奠定基础2、公司产品结构升级的需要随着制造业智能化、自动化产业升级,公司产品的性能也需要不断优化升级公司只有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为驱动,不断研发新产品,提升产品精密化程度,将产品质量水平提升到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准,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契合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的需求,才能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保持公司在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四、 公司治理模式差异论根据新古典综合学派的效率理论可知,不同的公司其治理机制的效率也是不同的不同的经济任务、不同的经济环境必然也将产生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种公司治理模式被证明放之四海而皆准,那么,这种公司治理模式之间的差异就必将存在着几种公司治理模式的产生都是与其具体的市场条件和政治、历史因素密切联系的治理模式差异论认为,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历史传统和发展水平的不同,致使世界上很难存在唯一最佳的公司治理模式。
一)历史传统哈佛大学教授卢西恩•伯查克和马克•罗伊共同发现路径依赖理论,即一国的公司治理模式不可避免地受到先前存在的公司制治理结构的影响,也不可避免地沿着先前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轨迹与方向发展,由此导致了各国在先前由于其不同的环境甚至是历史条件而形成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因为:第一,怎样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模式通常是有章可循的;第二,现有的公司治理模式缺陷会随着公司运营逐渐显现,但公司内部既得利益者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会阻止对公司治理模式进行变革,维护其既得利益由此可知,即使竞争效率的压力和全球趋同化仍然存在,但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同不可能消失二)经济条件经济条件上,“外部控制型”的英美公司治理模式,主要依赖于完善的外部资本市场来对经理层进行有效的监控,而“内部控制型”的德日公司治理体制,则依赖于公司内部监控机制作用的发挥如果德国模式迎接敌意收购和股东导向型董事会,那么,德国就会出现既没有劳工影响的董事会,也没有契约和劳动力市场的保护监控机制,这样的治理模式将会是不可想象的在制度的选择过程之中,国家利益以及政治选择等因素都影响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例如,美国政府对财产权实施了较为充分的保护,所以在美国就形成了外部治理的机制和市场导向型模式;而韩国政府对公司的监管和对贷款的分配,则形成了家族导向型和政治管制型模式。
经济条件上的巨大差异,导致各国在对公司治理体制上所做选择的巨大差异一国经济体制在某一时点所拥有的规则依赖于并且反映该经济体制最初拥有的所有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总之,各种治理模式的存在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国的特色和适应了本国经济的发展,虽然近年来,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外部控制模式和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内部控制模式这两种典型的模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趋同但是,这种趋同仅仅是相对的,各种模式在变革的过程中都没有完全偏离各自原先的轨道公司治理模式不会因为经济全球化而完全趋同三)政治影响哈佛大学教授马克•罗伊认为政治因素的主导作用是造成各国公司治理模式差异性的主要成因在《强管理者,弱所有者:美国公司财务的政治根源》中,他指出,政治影响产生了美国大中型公司的不紧密的股权模式究其根本原因是美国政府本着政治利益,力主弱化金融资本的影响力,据此来束缚金融机构的规模和经营范围接下来罗伊教授又在《公司治理中的政治决定因素》这本书中接着提到,欧洲本土的治理结构与美国公司不同,主要决定于是否存在“社会民主”的政治传统,个人本位和平民思想比较重因此,分散的股权结构会凸显其高效在欧洲本土根深蒂固的民主传统下,注重整体利益,看重的是分配,如果出现雇员利益和股东权益相冲突时,高层一般会向前者倾斜。
所以,在政治社会民主前提下,大众公司相较私人公司产生股东和管理层的代理成本的风险更大这种风险的防范措施即是集中持股——通过相对比较保密的会计制度直接对管理层进行监督,大股东能够防范将公司资源应用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压力一一这也是欧洲本土缺少公共公司的原因所在如若试图对制度进行改革,则必须至少考虑到两个因素:一是新制度必须更加有效率;二是新制度的效率必须足以使制度转型的收益大于成本只有在保证新制度效率和新制度能够取得更大收益的前提下,才能考虑制度的转型,否则现有利益控制者就会拒绝这种转型因此,转型必须在能够产生相当大的利益的情况下才会发生五、 公司治理模式趋同论一国的公司治理机制对于公司的获利性和增长性、获取资本的能力以及资本成本具有重要影响,治理程度越好的公司就越有竞争力,就能以较低的资本成本更方便地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迫于竞争压力,公司会采用有效的公司治理方式,这就促使全球公司治理最后趋向于单一的最有效的模式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和各国公司治理实践来看,几种公司治理模式内在的体制缺陷日益暴露,影响了相关国家的经济竞争力,从而各国纷纷开始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并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最终以美英等普通法系国家和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两种主要治理模式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东亚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不断向此两种模式靠拢为标志,出现一个公司治理国际趋同的迹象一)美英公司治理模式开始重视“用手投票”的内部治理机制美英公司治理模式的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放松对银行持股的限制、机构法人股东持股比例日益上升且日趋稳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逐渐被重视以及强化非执行董事的监控权等方面1、放松对银行持股的限制由于银行双重身份所赋予的“相机治理”功能能够在公司治理中发挥证券市场所难以达到的直接监督作用,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开始重视银行的作用,并逐渐放松对银行的限制以美国为例,1933年对《银行法》的改革突破了银行分业经营的严格限制,而1987年《银行公平竞争法案》的实施,则使商业银行可以直接涉足证券投资等非传统银行业务,1997年进一步取消了银行、证券、保险业的经营限制,使银行的能量得到进一步的释放,从而放松了对银行持股的严格限制2、机构法人股东持股比例日益上升且其持股日趋稳定由于机构投资者手中持有股份过多,难以在短期内找到足以买进这些股份的买主,因而要想全部卖出是十分困难的如果将手中持有的巨额股票抛售会引起股市大跌,并因此累及其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