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诗歌分类.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jiups****uk12
  • 文档编号:39382111
  • 上传时间:2018-05-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3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诗歌的分类诗歌的分类一、按照形式(体裁)不同,诗歌可分为:一、按照形式(体裁)不同,诗歌可分为:①①古体诗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 “乐府”等 “歌”、 “行”、 “引”、 “曲”、 “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古体诗的发展轨迹: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诗经》:《关雎》 《蒹葭》《楚辞》:《离骚》汉赋:《三都赋》(左思) 《二京赋》张衡汉乐府:《木兰诗》 《孔雀东南飞》 《江南》 《长歌行》 《十五从军征》魏晋南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建安诗歌:“三曹” , “ 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唐代的古风、新乐府:《月下独酌》李白②②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唐代出现的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 ,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 ,字有定声(平仄相对) ,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 。

      绝句同律诗的区别,最明显的是句数不同,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绝句的平仄对仗没有律诗那么严格唐朝以前的绝句叫做古绝句,押韵平仄对仗都较自由;唐朝以后的绝句称为近体绝句,大部分也不讲究对仗,称作散体,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有的绝句像律诗的一半,格律同于律诗的前四句、后四句或中间四句同于律诗前四句的,后两句对仗,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同于律诗后四句的,前两句对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同于律诗中间四句的,前后两句都对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③③词,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 字以上) 、中调(59-90 字) 、小令(58 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2④④曲,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⑤⑤新诗,新诗,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 “滥调套语”充斥, “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束缚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诗草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集〉序》 、胡适《谈新诗》 、康白情《新诗底我见》 ) 。

      1917 年 2 月, 《新青年》2 卷 6 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 8 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 (1920) 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 (1921)二、按照题材不同,诗歌可分为:二、按照题材不同,诗歌可分为:①①借景抒情诗借景抒情诗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三》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②②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咏史诗借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杜甫诗《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发了对时事兴衰感慨和对三国时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③③闺怨诗闺怨诗(闺情诗:闺中女子生活情趣苏轼《初夏》 )闺怨诗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有浓重的感伤色调,细腻的心理描写从创作特色上说,闺怨诗从整体而言,都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悠长含蓄,有无尽之味闺怨诗分为闺怨诗、宫怨诗、征妇怨诗、商妇怨诗四类闺怨诗都以女性为描写对象,“怨”是这类诗的基调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情)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④④羁旅行役诗羁旅行役诗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这类诗词亦可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踏莎行》 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4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反映的是离别的愁苦之情枫桥夜泊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⑤⑤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了一个重要诗派——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生机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

      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景物逼真,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诗风恬静清朴,而少奔放雄浑代表作家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⑥⑥托物言志诗托物言志诗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也可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在狱咏蝉 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⑦⑦边塞征战诗边塞征战诗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王翰等,这些诗多以描写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

      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而见长5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李益的《塞下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⑧⑧谈禅说理诗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与咏物言志诗有共同的特点,分析时要注意把握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这句俗话纯乎说理,而苏轼是以形象来喻理观书有感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诗借一鉴方塘的清澈,表达了读书使人头脑清明的深刻道理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三、四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寻味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⑨⑨赠友送别诗赠友送别诗“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 ”(江淹《别赋》 )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古诗词中国诗坛上,赠友送别诗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表达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6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⑩⑩闲适隐逸诗闲适隐逸诗一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于是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

      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