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doc
10页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如何进行教学案例分析身处教学一线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丰富而具体的教学案例,如果能对这些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地研究、理性地分析,就能从中获得知识和策略,获得特定情景下的教学经验,并逐步实现从教学实践经验,到教育理论的升华,这对促进我们教学业务提高,无疑是一条十分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如何进行教学案例分析?我觉得我们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一、教学案例是什么?二、教学案例有什么特征?三、教学案例由哪几部分组成?四、如何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五、怎样答好教学案例分析题?六、如何把握好生答题要点?一、什么是教学案例?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包括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对案例的关注与研究在法学界、医学界和工商管理学界早已成为惯例,在这些领域中,案例成为专业人员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中介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老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故事教学案例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
可以说,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故事在叙述这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二、教学案例有什么特征?教学案例的特征表现为:——真实性:案例必须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典型性:必须是包括特殊情境和典型案例问题的故事;——浓缩性:必须多角度地呈现问题,提供足够的信息;——启发性:必须是经过研究,能够引起讨论,提供分析和反思1、教学案例与教学论文的区别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教学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来看,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2、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3、教学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
教学案例”与“教学实录”同样是对教育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事实判断),而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三、教学案例由哪几部分组成?教学案例的结构一般由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三个部分组成1、案例背景一般简要介绍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情况,交代教学案例研究的方法与主题案例背景一般内容不宜过长,有时可以是几句简要的引言,只要提纲挈领地说清楚就行2、案例描述是案例的主要部分,主要是描述课堂教学活动的情景,即把课堂教学过程或其中的某一个片段像讲故事一样具体生动地描述出来,具体的描述形式可以是一连串问答式的对话,也可以用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进行故事化叙述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应来源于老师真实的经验、面对的问题,当然必要时也可以适当调整与改编,以更好地围绕主题并凸显问题的焦点3、案例分析是教学案例的关键,主要是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案例分析的内容可以是对描述的情景谈一些自己的思考或用理论进行阐释,也可以围绕问题展开分析当然,教学案例具体撰写时结构可以灵活多样,并非要千篇一律,一个模式,而是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案例过程—案例反思;课例—问题—分析;主题与背景—情景描述—问题讨论—诠释与研究等等。
四、如何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教学案例分析就是通过一个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感受和分析,学习领会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工作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对老师而言,教学案例分析要重在“分析”,力争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虚实并重,小中见大” 1、要分析教学案例中的理论要素我们要注重从教学案例中分析出理论观点,要认真研究哪些教学行为体现了怎样的教师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哪些教学行为注重了从认知的角度或从知识结构的角度去展开教学要把我们教学的经验、行为提升到“说清其理论依据”的层面上,从中学习和体验从教学实践经验“如何上升”为教育理论的过程,促进我们从经验到理论的升华,从自发的行为转变为自觉的行动 2、分析教学案例对教学的启示我们要注重从教学案例情景中归纳出问题,并进行分析,分析要着重于其对教学的启示,即有何成功之处,闪光点是什么;不足又在哪里,问题的根源又是什么?使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有效地运用这种逐步培养起来的思维方法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要关注案例中教师的创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脉络,而不仅仅是获得那些固定的原理、规则 3、对案例中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分析只是一种手段、一种过程,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因此,我们要对案例中的设计,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提出老师自己的改进建议,这应该成为教学案例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一旦将这种认识表达出来,可以增进我们的自我理解,而自我理解的更新,又是教师改进教育教学观念,和教育教学方式的基础,并以此达到理解案例背后,更为深远的教学观点和理念五、怎样答好教学案例分析题?要答好教学案例分析题,我觉得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这是答好题的基础教学案例题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考察教育理论知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能力,因此自身的教育理论功底是最基本的条件本题中属于什么类型的案例?此案例的目的是什么?跟哪些教育理论有关?);其次是解题技巧,即如何分析教育教学案例,这是答好题的关键关键问题是什么?谁充当了主要角色?该如何充当?要围绕问题展开分析需注意从两个基本角度进行分析:①当事者角度,不是旁人,要进入角色②老师角度,教育教学案例是为了提高老师教育能力,老师的行为当然是关键最后是掌握答题技巧,这取得高分的手段答题不仅要回答是什么,更要回答为什么,依据是什么?要寻求理论上的支持当然事物都是辩证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观点或看法,但我个人认为考试中的教学案例分析题是面向多数老师,它会有得分点,所以,答题时只要用大众化的思考,不需要与众不同个性化的思考。
下面,我就结合具体的案例,和大家一起来进行分析分析,【案例一】 “蚂蚁唱歌”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老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老师的行为作一评析答题分析:1、有关教育理论知识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老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1)教育观: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2)学生观: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老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2、围绕问题展开分析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老师的行为作一评析围绕该老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1)“听蚂蚁唱歌呢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老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老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2)一个老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老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该老师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师生要平等相待,老师不能以权威压制学生4) 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老师缺乏民主意识,要和学生实行等距离教学,“请你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请你走下高高的讲坛”)3、掌握答题技巧在答题中,许多老师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没有回答“为什么”而不能得到理想的分数答题时,首先要明确答案,本题中即首先明确“该老师的行为是不正确的”。
第二,说明理由1)先讲结论(2)联系本案例具体案情(3)写出理论依据掌握答题技巧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全面,可以多写几点案例二】“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一位老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孩子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老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问题:请评价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参考答案]师生平等关系的形成是课堂民主的具体体现,老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学习的伙伴老师没有了架子,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真正感到平等和亲切,师生间实现零距离接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逐步形成【案例三】 “不是果敢,是残忍一个青年老师在进行公开课《伊犁草原漫记》教学时,课文第二段第三层写秋天猎人猎熊的果敢,但一名学生没有按要求归纳猎人果敢的特点,而是说猎人残忍,同时指出猎人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原来课文中这一段是歌颂猎人的,学生却痛斥猎人的猎熊行为,这是老师所始料不及的可喜的是,这位老师并不因为学生当着听课老师的面提出不同的观点而气恼或逃避,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意见。
最后全班学生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出发,推翻了课文的观点问题:请对这位老师的行为进行分析[参考答案]当学生的观点与课本、老师有不同之处时,老师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采取让学生进行讨论、比较或辨别,达到意见的统一,或者并不统一意见,留着悬念让学生课后进一步探讨这样的教学方式打破了惟课本是准、惟教参是准的传统教学观念,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行为的转变案例四】 “坐下”三例:同是学生被老师的课堂提问难住,甲、乙、丙三位老师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1、老师甲:(语气很重,冲着该生)整天上课开小差,结果怎样?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能回答,太笨了!坐下!2、老师乙:(生气,但不表现出来)坐下谁来帮他?3、老师丙:(微笑、和蔼地)别急,回忆一下,我们昨天学过的内容,当时你听得很认真想想,昨天××同学是怎样回答的?学生:(思索片刻,说出了与问题答案相关的一句话老师丙:(很兴奋)对呀!看来,你是很棒的!学生:(体面地坐下,并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问题:你认为哪种方式最好,为什么?[参考答案] 第三种方式最好尊重、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