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赏常玉作品及人生.docx
3页浅赏常玉作品及人生 2011年5月30日,在罗芙奥(香港)举行的”现代与当代艺术”专场拍卖中,《五裸女》不负众望,以1.28亿港币(约合1.07亿人民币)的价格刷新了华人油画最高成交,打破了不久前嘉德春拍中《山地风》8165万人民币的中国油画拍场纪录,成为最昂贵的一幅华人油画-----这副作品的画家就是常玉 常玉与徐悲鸿、林风眠等人相比,在国人的心里是一个绝对的陌生人一位中国的艺术家在逝世半个世纪之后突然在极短时间内获得如此大的肯定,他和他的画究竟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这独特的魅力背后又隐藏着些什么呢? 常玉之人 常玉,本名常有书,1900年10月14日生于顺庆(南充市)的一个 富裕家庭,1910年即师从赵熙习画,长于书法的他,1917年入上海美术学校就读,并于1919年赴日时在东京展出其书法作品,而获当地杂志刊载推荐20岁的常玉与徐悲鸿,林凤眠等的以勤工俭学的留学方式前往法国巴黎,至67岁辞世,大都住在巴黎,仅于1938年短期回国这即是他的官方资料 评价一个人不能脱离他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对他产生影响的人生于 20世纪初的常玉无论有多特殊的灵魂都挣脱不了时代为他烙上的印记。
他的艺术启蒙导师赵熙,世称”晚晴第一词人”这位常玉的中国画老师一生饱读诗书、潇洒倜傥、不慕仕途、深谙六经国艺精华,在国内形势风云变幻的动荡年代坚守着自己的高尚操守和品行常玉奇迹般的在中国改朝换代的动乱年代接受到了不可思议的国学熏陶,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自此笔墨丹青、宁静致远的民族特质深刻在了常玉的笔端1921年常玉赠与徐悲鸿的那幅气韵生动的《彩墨牡丹》,便是他国画技巧和国学底蕴淋漓尽致的证明 那么他远渡重洋到了欧洲之后呢?同去的徐悲鸿和林风眠都进了巴黎国立美术学院,而身为富商之弟的常玉自然有更多供他选择的道路年轻又叛逆的他,立刻被一战后巴黎市民的享乐主义生活方式所吸引凭借着口袋里的现金,他迅速融入了巴黎市民的小资生活当中,“讨口也不回去!”少年常玉如是说在同一批留学生中,他又是那个最能把握潮流的”巴黎人”上帝给他关闭了报效破败祖国的大门,却给他打开了一扇艺术的天窗与此同时,这位”超然”于政治之外的大师也经历了一段也许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独特艺术历程——抛却一切对与中西文化的偏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一点,就连比他晚出生将近一个世纪的我们都很难有机会做到。
就个人性格而言,常玉敏感、极度任性又有犹如中国古代文人般的高雅品位和人格品质,在拜金主义泛滥的20世纪,他的独特人生经历和教育背景使他得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庞薰琹在回忆录中提及常玉时说:”„„是不是他没有办法使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些呢,完全不是我亲眼多次看到常玉被画商包围,要买他画的线描人物,他把画送给了人,却拒绝人们送给他的钱„„” 可能正是因为如此,晚年的常玉并没有如他所认识的朋友们,如毕加索、马蒂斯那样名利双收家道中落、战争洗礼、爱情幻灭、身体凋零„无一不在折磨着他常玉晚期画作多抒发苦闷,也有生计所迫的因素,《世界名画家——常玉》这本画册中提到了这样一个细节:”晚年生活上的艰难以致有时会难以支付模特费用,他会从杂志上剪下美女图片,放在桌子上,便于创作时参考表情、姿态和流行服饰等拮据与落魄,也许是潇洒之人萦绕一生又挥之不去的尴尬 常玉之画 常玉一生作品的风格与他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可分为”粉色时期”和”黑色时期” 常玉的早期作品是纯关乎”美”的是中西纯粹的艺术碰撞在那样一个动乱的年代里十分难得常玉早期是以审美人生为目的的衣食无忧的一部分东方艺术家,作品自然流露出与古典美学精神相通的和谐美感,与世无争。
席慕容谈到常玉时说:”每次站在他的画前,那个烟尘之后的安静古老的中国就在菊花与莲荷之间翩然重临这一时期的画作,无论是浸透着粉红光芒的裸女、猫咪、小马还是亭亭独立的梦幻花束无一不吐露着恬静与安闲如迷梦一般” 而常玉晚年的画则多线条老辣、用色洒脱流畅有力的线条越来越突出,这无疑是这位画了一辈子画的艺术家日积月累的宝贵画技的自然体现他已经越来越善于将溶在血液里的线条自信、舒展的展示出来而且通观他的画作,可以明显感受到他对这”绘画活的灵魂——马蒂斯”日益增长的自信日前创下华人油画拍卖记录的《五裸女》正是五十年代这位饱经战争洗礼后日渐落魄的大师纯熟技艺的集中表现连这位大师自己都在给友人的信中说道:”在经过一生的绘画经历后,我现在终于懂得如何绘画了1955)此时的常玉画作的色彩则从”粉色时期”彻底的脱离了出来,虽不如最近被人”发现”的画家罗尔纯的用色鲜亮,却同样散发着艺术家大胆和浓烈的气息虽然这种变化与这位画家晚年拮据而不得不简化用色的尴尬处境不无关系,但同时期的野兽派画家如马蒂斯、莫迪利阿尼频繁活动也一定给了对潮流敏感的常玉在用色上的很好借鉴最终,这些画将东方的韵致与隐隐的伤怀和野兽派的色彩巧妙的结合了起来。
给欣赏者营造了一种奇妙的美的感受,同时还有那”浓的化不开得寂寞常玉之”中西结合” “一个人若能将西画的长处融化到中国画里面来要看起来完全是中国画的神韵,不留丝毫西画的外观,这需要有绝顶的天才,再加上非常勤苦的功夫,才能有此成就否则,稍一不慎,就会变成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等于走火入魔摘自张大千《画说》 常玉的艺术无疑是在充分吸收了若干差异之后的特色表达,以非常自由和自信的状态生活并创作;当然”学院”和”套路”绝不是贬义词,古典艺术更是有限生产力条件下人类智慧的结晶和伟大感性精华的含蓄表达我相信正统油画技法与京剧唱念做打的基本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梅兰芳大师也说过:”不像不成戏,太像不成艺”,可见艺术有相同的规律可遵循;而对于常玉同时期的中国艺术家群体来说,他们所要面对的差异还包括西方美学历史、中西艺术表现对象、中西艺术表现手法的天壤之别这些差别不仅激发了学习欲望,也刺激着留学生们对自己美学基础的审视,其程度与他们的年龄、以及对祖国的认识呈正相关系虽然这个时期艺术家中大部分人都因家庭氛围和较殷实都有不同程度的国学功底和对西方绘画的了解,但少有像常玉如此殷实的家底,可以使他融入巴黎全景生活,得以获得更真切的感受。
这些感受是常玉的创作灵感源泉,踏实的国学和国画功底将这些法国味道的灵感幻化成常玉不可替代的特色; 常玉的启蒙老师赵熙感染给他的中国传统文人气节,也影响了常玉的绘画方式中年常玉与毕加索、马蒂斯等超现实主义主流画家交往甚密,但在同时期的常玉画作中却没有出现一丁点聒噪之气,也从没模仿过生硬的几何造型,保持着干净秀雅而安静,比较之下,常玉实验了当时新古典主义时期毕加索厚重壮大的写实人体和流行的鲜艳颜色常玉对国学和西方先进理论的深刻理解使他得以在那个时代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为了艺术而艺术,而不是将自己武装成某种固定理论的代言人常玉虽以其流畅线条自成一派,但却也不是他刻意为之在他的早期画作中,浓黑的线只出现于他的水墨习作而已甚至于在1929年与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毕加索结识后,他甚至还尝试过对于他来说较为写实的画风,如《双裸女》、《帘前双姝》等 国画大师张大千《画说》中说:“得到超物的天趣,方算是艺术”如果以此作为一个标杆来对照西方美术,就会发现在这个角度它大体上经历了对“物”的写实表现——对“物”表现时加入个人意识——抛弃“物”的纯粹个人意识表现三个阶段,这也是审美理想的地位逐渐高过语言手法的过程。
二十世纪初期,在蔡元培勤工俭学的号召下涌至欧美的一批中国年轻人于是就处在了一个极其特殊的位置;中西政治经济文化巨大的差异像两枚彗星一样经过几百年的赛跑终于在他们的心中正面撞击了苏黎世音乐家曼弗雷德•韦尔德说:相遇的品质是一种关系的未定状态,世界由此而出现常玉艺术风格的出现就是东西方文化相遇的品质; “苦,永远缠绕着我,渗入心田”晚年出人头地的吴冠中如是说,这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那一时期国人的普遍心态与西方世界近一个世纪的差距,让国内艺术家们过多的扮演了”学生”的角色,而这期间又总是迷失自我可见当时国内不能理解这位“不媚世俗,我行我素“的翩翩佳公子常玉的人如此之少真是太正常了任何动荡的环境都不能培育真正的艺术,常玉这样由于国内动荡而游荡海外的艺术家,是那个时代的特点,而坚持自己艺术追求则是常玉自信的特点,两个特点是产生常玉作品的不可抗拒的环境,而常玉自身扎实厚重的国学的功底和巴黎实实在在的生活,使其对中西两方艺术精神有极其深刻的理解,否则又何谈中西结合呢? 常玉之”发现” “中国现代艺术的启蒙者”吴冠中评常玉时说:“由于他的放任和不善利用时机,落得终身潦倒翻阅常玉的作品,使人立即联想到八大山人„„吐露了高傲、孤僻、落寞、哭之笑之。
常玉浪迹海外,远离故土,八大山人的情思或民间艺术的意趣被常玉译成了现代西方艺术的新貌淡淡的乡愁浓缩成巴黎游子的画图,人们于此感染到他作品的魅力这就是常玉一度引起西方画坛青睐的根源吧,故土在半个世纪之后有机会迎接异邦失意才子的画作,这样的时光隧道和东西文化跨度使常玉的作品近几年来成了画廊和拍卖场中的宠儿„„我们一向以“含笑九泉”来告慰身后再被人们理解、歌颂的杰出人物逝者如斯,王者也还是不会含笑,但历史的无情淘汰、鞭挞、颂扬,永远是人间是非、善恶、美丑、人心向背的借鉴,常玉也许可以为自己当年的不羁感到欣慰了吧; 九十年代开始,中国的政治经济的崛起使越来越多的国人抬起头重新端详自己与西方,就像伤者痊愈时紧裹在身的绷带一层层被剥离,传统中国艺术也渐渐甩掉了曾紧紧依附于的落后制度给自己裹上的令人窒息的外衣中西艺术的交汇主要方式由西方向中国冲击发展到两者以一种平等的姿态自然地融合,演化的速度也随着飞速增长,在这一过程中,常玉“被发现”便成为了某种必然对自己的认识是随着对自己和他人两方面了解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而伴随着认识的发展,越来越多曾被“不理解”大幕挡在历史舞台之下的“美玉”也会依次被牵回舞台。
常玉不被当时主流人群理解的个人命运并不应该成为现今评价他的重点,他只是一个受历史背景、个人性格、机遇等客观存在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很正常的必然结果不只是常玉,每一个艺术家身上都有着时代精神和个人经历的双重烙印,虽然艺术家的生命是有限的,可对他们作品中共性与个性的剖析与相关的思考却不会停止在各种事物的界限都开始不同程度模糊的今天,常玉的画在带给我们跨越时代的美感的同时,为解决文化、民族、个性等不可避免的碰撞时产生的问题,提供了一种令人感到温馨的思路研究历史和艺术的长河下积聚的矛盾之沙是厚还是薄,粗大还是细密,水中游的各类鱼儿最有切身体会,了解有深必有浅„„活在长河中的鱼儿,无论是哪一种、在哪一处,内心最深处永远是对美好与和谐的向往和追求常玉便是同时期的璀璨鱼群中那条美丽洒脱令人艳慕的鱼儿所谓艺术本来很简单,常玉得以用抬眼赞叹星空来代替一味哀叹矛盾之沙,那是怎样令人艳慕的天真智慧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