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阅读练习和答案.doc
10页部编版七下课课外古诗赏析〔全〕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1、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表达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3、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吼叫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一、【译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译:月夜,我单独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会儿弹弹琴,一会儿吹吹口哨"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译: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二、【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外表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三、【考试】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春夜洛城闻笛唐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3、"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4、诗中能提醒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5、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柳"曲,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6、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一、【译文】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译: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全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译: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柳",有谁不会勾起思乡之情呢?二、【赏析】1.〞闻〞这首诗当是开元二十三年〔735〕白游时所作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前三句描写、叙事,末句抒发思乡之情这一切皆由"折柳〞一词关联起来,而这首诗的"诗眼〞是"闻折柳〞2.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故土亲友的思念和当年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折柳曲让诗人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猛然触动了诗人孤独伤感的情绪〕由于"柳〞、"留〞谐音,古诗中的"柳〞暗含希望对方留下来之意"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柳依依〞的句子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三、【考试】2、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3、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4、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2、描绘"故园东望路漫漫〞所展现的画面这句诗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土,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3、"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忧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5、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一、【译文】"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译: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译: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二、【赏析】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三、【考试】1、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2、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者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晚春 唐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1〕愈的晚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几个表达拟人的关键词语进展赏析答:知春:赏析中应突出其消息灵通的特点斗芳菲:赏析愈的晚春时应突出其互相比赛的特点惟解:只知道赏析中应突出其老实得意的特点〔2〕"晚春"是愈诗中颇富情趣的小品,人们对诗意的理解诸说不一请对第三、四句中"花榆荚〞的形象做分析,谈谈你的看法A、劝勉说:劝人珍惜光阴,抓紧时间多读书,以免像"花榆荚〞那样白首无成 B、揶揄说:成心嘲弄"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 C、怜惜说:"花榆荚〞也是花虽无大红大紫,亦有其可称道之处 D、哲理说:诗有寓意愈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他欣赏"花榆荚〞的勇气,刻意在诗中描画出一个"花榆荚〞的形象,以鼓励"无才思〞者应有不甘落后,敢于创造的精神"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岂不是诗人所鼓励的么?20-1登幽州台歌唐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评析】1.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假设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的思想感情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的希望平定叛乱、稳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2."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假设渴、礼贤下士的明君独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1、诗人登上幽州台,看到无穷无尽的天地,先想到古人,再想到来者,不禁怆然涕下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任人唯贤的人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不被理解赏识的孤独和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抒发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哀4、赏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诗从时间角度写出来时间之悠久绵长,表现了了主人公的孤独,又表述了对古代那些礼贤下士的明君的崇敬之意缅怀古人的同时,写尽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作铺垫。
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一样点和不同点?一样点:两个"不见〞都表达了作者感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不见〞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不同点: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是对将来提出希望,悲怆之情递进,由古及今6、"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写出了什么?"独〞有什么作用?神态描写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7、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是因为作者心的悲哀与苦闷8、诗人选择登"幽州台〞而歌,有何深意?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这就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如今昭王不在,贤才无举9、"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茫茫,空旷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心满怀悲愤10、"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1、"登幽州台歌"中表达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12、"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3、"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传达出诗人登楼时心的孤寂,与"登幽州台歌"中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0-2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圣〞杜甫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描写泰山的神奇秀丽,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3.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割〞字好在何处①"钟〞是"聚集〞意思,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集中于泰山,运用拟人,将大自然写的有情,生动形象的写出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②"割〞是"分开〞的意思,写出了泰山将山南北的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隐天蔽日的奇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