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级上册音乐《空山鸟语》教案.docx
4页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空山鸟语》二胡曲《空山鸟语》乐曲除引子和尾声外,可分五段,属多段体结构引子犹如山林召唤,空谷回声,寥寥几笔就描绘出幽静、深邃、沉远的意境,令人神往 接着,作为“人”的形象出现,旋律起伏跌宕,节奏疏密相间,显得生气勃勃 这个形象贯串于全曲,时而单独出现,时而与鸟鸣结合,宛如“人”在美丽清新的自然中怡然自得地观赏、逗引着鸟儿,人声、鸟语交融在一起 乐曲通过拟声的手法模仿百鸟啁啾声,使鸟语音乐化但这不是单纯的自然描写,而是深深地渗透了“人”的感情,使乐曲的造型性与抒情性有机地结合而显得富有情趣 作者简介 刘天华(1895~1932),我国民族器乐作曲家,二胡、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中学时参加学校军乐队学吹军号,曾先后学过铜管乐、小提琴、钢琴等西洋乐器1914年在失业、丧父、贫病交迫的逆境中自学二胡1927年创立了国乐改进社,在创作和演奏上均有成就还先后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师和北京艺专教授二胡、琵琶、小提琴 刘天华还刻苦学习西洋作曲理论和民间戏曲他谦虚好学,向各种人(包括演奏家、流浪艺人、和尚、道士、乞丐等)求教,因而在二胡和琵琶上有较深的造诣他在二胡演奏技巧上吸收了小提琴的长处,把二胡从伴奏乐器提升为独奏乐器,并纳入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学,为我国近现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定了基础。
他的作品有《病中吟》、《良宵》、《空山鸟语》、《光明行》等10首二胡曲和15首琵琶练习曲 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乐曲表现的内涵 教具准备: 钢琴、录音机、图片、二胡 聆听《空山鸟语》 教学基本要求 1.初听全曲设问: (1)这首曲子的曲名为《空山鸟语》,你能从音乐声中感受“空山”与“鸟语”吗?? (2)这首曲子用什么乐器演奏? 2.师生讨论:引子主要表现空山、空谷回声鸟语,则穿插于整首曲中 3.复听全曲 设问:曲中除了“空山”、“鸟语”外,还有什么?是否有“人”在其中? 要求学生要细细听,仔细“品味”二胡的音色 4.介绍刘天华的成就——把二胡提升为独奏乐器,纳入高等院校专业教学 5.如有条件能让学生观察二胡乐器的实物,让学生来摸一摸、拉一拉,教学效果会更好当然也可用挂图等教具 听辨活动 1.提高学生听辨的基本能力 2.提高学生音准能力,打下扎实的音乐基础 3.要注意大面积的学生参与,不要局限于少数学生,对基础差的学生更要鼓励他们参与,在实践中提高他们掌握音乐基础的能力 综合活动: 鸟鸣音乐会 1.此项活动在课前要做大量工作,主要是整理选择“独唱”的鸟鸣。
可以请各组课前先展示自己的采集成果,推荐一、二个鸟的独唱 2.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按教材中的图式进行音乐会的节目编排允许学生自己设计策划编排这场“音乐会”,鼓励他们的主持与设计 教学反思: 聆听乐曲《空山鸟语》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二胡独奏曲,乐曲通过较高的演奏技巧,生动的描绘了一幅“空山---鸟语”的画面引子犹如山林召唤,空谷回声,寥寥几笔就描绘出幽静、深邃、沉远的意境,令人神往接着,作为“人”的形象出现,旋律起伏跌宕,节奏疏密相间,显得生气勃勃这个形象贯串于全曲,时而单独出现,时而与鸟鸣结合,宛如“人”在美丽清新的自然中怡然自得地观赏、逗引着鸟儿,人声、鸟语交融在一起乐曲通过拟声的手法模仿百鸟啁啾声,使乐曲的造型性与抒情性有机地结合而显得富有情趣 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聆听乐曲,并记住二胡的音色,然后让学生听出乐曲的速度变化,再听音乐时,让学生模仿二胡的演奏姿势,随音乐模拟演奏学生们都知道左手按弦,右手拉弓,但很多学生不知道右手拿弓的手势,我通过及时纠正,让学生对二胡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最后就是听音乐用语言或画画或表演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想像这个环节是音乐学科作为艺术学科的一种所特殊的形式,有助于发展音乐的潜能,提高想象力,语言表达力,表演力等,二班有几个学生能通过语言来想像,李奕颖同学画了一幅画,有树木、有小鸟,非常好,虽然李奕颖平时的音乐课中,唱歌、跳舞一般,但能通过聆听音乐,产生丰富的想象,这也是音乐课扩展思维的体现,只是其他学生并不认真,或者想像不出来,很不好,希望今后聆听的音乐能让所有学生不仅能表演,能动起来,还能安静的聆听,静静的想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