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赏析.ppt
128页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赏析,云南师范大学 朱维宗,(修订稿),目 录,1.背景 2.实践活动教学案例 3.数与代数教学案例 4.其它教学案例结束语,,,,一、背 景,在这一部分,先简要分析数学新课程发生的四点主要变化:教学观念上的变化、教学内容方面的变化、教材处理上的变化、教学方法的变化,再通过一个三年级的课例予以说明2001年国家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来,小学数学教学发生了深刻的、根本性的转变体现在:,1、教学观念上:,过去:重计算教学,重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重应用题教学,重学生思维的培训,现在:重教学过程中的:“活动”、“体验”,重经验的积累4、在教学方法上:,过去:复习——导课——授课——练习——小结,现在:制作教具——创设情境——活动(体验)、 交流——归纳、小结,教学方法上最大的转变是:,[课例] 课题: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教材:北师大版实验教材 四年级上册 教材设计: 1.情境:,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2.解决问题: (1)估算:估计贴了100块——无意义 (2)观察: 方法一:6×9+4×9=54+36=90 方法二:(6+4)×9=10×9=90(隐藏:(6+4)×9=6×9+4×9),(3)体验 (40+4)×25 40×25+4×25 42×64+42×36 42×(64+36) ①结果相同 ②怎样算简便? ③有何规律? (4)概括:(a+b)×c=a×c+b×c(隐藏:ac+bc=(a+b)×c ),3.试一试,练一练 36×3 =(30+6)×3=30×3+6×3=90+18=108 ……,教学任务分析:由于本节课的算法、算理都隐藏在情境中,要挖掘算法、算理不能靠讲授(因为教材的设计是“发现式”和“活动式”),一靠复习,二靠活动与体验,活动的出发点是观察: 64+36=100,4×25=100, 8×125=1000……, 体验是建立在简算上的。
备课时,要深入领会教材的意图 过去的教学:观察、归纳——运算律——应用(简算) 今日的教学:回到人类的学习,回到历史怎样算简便?——找方法,找规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形成算法体系,本节课教学内容不难,但教学组织和实施很难,难在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在活动中把分配律发现出来,并体会到分配律是一种可以指导运算的规律,而这种规律既可以简算,又揭示了数与数的运算规律其次,在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领悟)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小学数学教学的四点转变,一方面体现了由知识本位课程观向经验本位课程观的转变;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更关注对学生在学习时非认知因素如体验、情感、态度、兴趣等的培养;同时,教材的编写给师生留下了较大的发挥空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小 结,,,,二、实践活动课教学案例,在这一部分介绍一个人教版数学四年级实践活动课教学案例:包含教材分析、教学过程和评析数学广角之 统筹安排的初步认识教师:刁自谦 时间:2007年11月22日 地点:云南师大附小逸夫楼201,案例: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设计:,本节课是学习“数学广角”之统筹安排的初步认识的第1课时的课。
教材安排了两个情境,第1个情境是“烙饼”,第2个情境是“烧水沏茶” 本节课的学习是高等数学内容“初等化”的体现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如何合理安排做事的顺序以取得效率 从学习方式看,数学广角的内容属于“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实施后的新的教学内容1.课前活动: 刁老师安排一个同学做事,事多且烦,忙不过来老师问同学有何感想? 2.创设情境Ⅰ: (1)烧开水,其中: 烧水8分钟;洗水壶:1分钟; 洗茶杯:2分钟;接水:1分钟; 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教学过程:,(2)问题: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 (3)探究:学生讨论后交流,用如下程序烧水:洗水壶—接水—烧水—洗茶杯—找茶叶—沏水 (共计11分钟),教师:同学们,你们有何结论? 学生:做一件事要节省时间,要考虑:①做事的顺序;②哪些事可以同时做 一学生将上面的程序改写为:洗水壶—接水—烧水 —沏茶,3.创设情境Ⅱ: (1)烙饼:每次只能烙两张,两面都要烙, 每面烙3分钟 (2)问题:烙3张饼怎样烙最省时间? (3)探究:学生甲:将饼编号,①、②号烙正面,用去3分钟;①、②号烙反面,用去3分钟;③号饼两面用去6分钟,共用12分钟。
学生乙:将饼编号,①、②号烙正面,用去3分钟;①号烙反面,③号烙正面,用去3分钟;② 、③号饼烙反面,用去3分钟,共用9分钟4)教师让同学们讨论同学乙方案的合理性 (以上用时20分钟)之后,给学生一张表,将要烙的饼改为4张、5张、…10张,让学生填表 (5)学生用同桌互助的方式,边讨 论、边填表:,(6)教师让学生讨论,烙6张饼,怎样烙? 学生丙:两张、两张地烙,烙3次,18分钟 学生丁:3张、3 张地烙,烙两次,18分钟 教师:时间是一样的,哪一种方案更好呢?学生争论,教师引导:两张、两张地烙,实际上烙6次;3张、3 张地烙,实际上也是烙6次,但两张、两张地烙,操作上方便一些! (15分钟) 教师:你们观察表格,还有什么结论?,4.概括 烙饼:①烙饼的时间=饼数×3;②从烙两张饼开始,烙饼的次数=张数;③烙双数张饼,两张、两张地烙;烙单数饼(>3),先两张、两张地烙,最后3张饼按同学乙的方案烙 (3分钟),5.归纳与整理: (1)介绍华罗庚及其“优选法”;(1分钟) (2)教师让学生举例说生活中的统筹安排:学生A:先煮饭—买菜—洗菜、做菜学生B:让小贩先杀鸡—买菜—回家做 菜。
学生C:看病:挂号(号在后)—做其它 事—看病3分钟) (3)小结(1分钟),评析:,(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①课前游戏(目的是感受做事一要考虑顺序;二要合理安排以提高效益)②情境介绍:情境Ⅰ:烧水;情境Ⅱ:烙饼 (改动了教材顺序,从教学实际看,这一改动效果很好),③探究:活动一:烧水活动二:烙饼难点:怎样烙3张饼最省时?由此,将烙饼引申到10张,让学生在探索中找到烙饼的规律其中的亮点:烙饼的张数=次数(>2);分单、双数确定烙饼的方法 ④归纳与整理:知识背景与知识简介,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统筹安排2)思考: 这一节课总体设计很合理,教学时师生的交流、配合很默契,课堂气氛活泼、同学思维活跃,在一次一次探究与思考中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新课程的实施让同学们越来越会探究和思考问题,可是学生计算能力的下降也是要引起注意的 教师让同学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统筹问题,学生的举例说明他们相当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三、数与代数教学案例,在这一部分,我们共同赏析三个“数与代数”教学案例,在这些案例中反映了小学教师们对新课程教学的追求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案例: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一、复习 30+40= 25+20= 47+2= 50+20= 70+16= 83+5=,70,45,49,70,86,88,教学设计:,二、活动探究:,(一)阅读教材第8页:二年级有4个班,其中(1)班有36人、 (2)班有30人、 (3)班有35人、 (4)班有34人,学校安排了两辆车,每辆车准乘70人。
问:应该怎样安排,哪两个班乘一辆车? (二)讨论:学生的方案:(1) 、(2)班;(1) 、(3)班; (1) 、(4)班;(2) 、(3)班; (2) 、(4)班; (3) 、(4)班注:(1)、(2)班乘一辆车,(3)、(4)班乘一辆车是不进位加;其余方案涉及进位加教师的设计很灵活,可以有效地衔接下一节课:两位数的加法—进位加 (三)检验:36+30=? 生甲:36+30=(30+30)+6=66, 66<70. 方案1可行 师问: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乙:摆小棒1,36+30=,十 个,3,+,3,,6,6,,也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66,6,0,教师再让同学检验最后一个方案, 即 35+34=?,,做一做,32+6=,3 2+( )( ),,6,8,3,38,,因为69<70,方案5可行四)同桌讨论:运用竖式计算要注意哪些地方?同学交流: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不能漏写加号;③从个位加起 (五)迁移训练:,,巩固练习,小动物看到大家在学习,也做了一道题请同学们帮忙检查 一下,看他们做得对吗?,52+4=92,,2 4,+,,9 2,20+30=50,0 3 0,+,,5 0,4 +55=59,,4 5 5,+,,5 9,小熊,小狗,小猴,3 6 6 5 5 + 3 + 4 + 7 +2 84 9 7 9 6 9,,,,,,,,,,,,,,,,,,1,9,3 6 6 5 5 + 3 + 4 + 7 + 2 84 9 7 9 6 9,,,,,,,,,,,,,,,,,,1,9,3,9,3 6 6 5 5 + 3 + 4 + 7 +2 84 9 7 9 6 9,,,,,,,,,,,,,,,,,,1,9,3,9,2,2,3 6 6 5 5 + 3 + 4 + 7 + 2 84 9 7 9 6 9,,,,,,,,,,,,,,,,,,1,9,3,9,2,2,4,1,3 6 6 5 5 + 3 + 4 + 7 +2 84 9 7 9 6 9,,,,,,,,,,,,,,,,,,1,9,3,9,2,2,4,1,评析:,(1)特级教师景海莲老师认为:低年级数学课,由于学生认知特点(或认知风格)各异,教学方式和手段应该是多元的。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建构多在活动中完成一节好的数学课,大的活动应该有一至二次,小的活动应该有四至五次2)本节课的数学活动,其目的是什么?活动的层次又是什么? ①第一组活动是复习,通过活动唤起同学对两位数加法的原认知 ②第二组活动首先阅读教材,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对所设计的方案进行检验 ③第二组活动的关键是借鉴了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学生通过活动建构加法的运算法则:数位对齐,满十进一3)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儿童学习计算需要经历三个步骤: 具体运算——表象运算——符号运算 (动手操作)(半具体、半抽象) (抽象运算) 其中,表象运算是关键的一步例如,过去的教学案例:退位减法:23-8=?,学生有多种思维水平:,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23- 815,,从第二到第三种是关键的一步,通过表象操作,越过这一步,才能达到计算自动化,或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并说出算理例如:23-8=10+(13-8)=1523-8=(20-8)+3=1523-8=(20-10)+2=15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是“表象运算”的一个具体体现,由摆小棒过渡到两位数的竖式加法。
通过活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逐步感悟两位数竖式加法(不进位加)的关键是: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