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
5页2024年合肥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务必擦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填在答题卷上)1. 考古发现,在距今约7000年姜寨遗址的公共墓地里,没有夫妻合葬墓,每个人都单独地按辈分高低、血缘关系远近以及去世的先后顺序埋葬这反映出( )A. 旧石器时代的生产力状况 B. 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C. 当时氏族聚落的社会风貌 D. 国家的初始形态已经具备2. 汉武帝初平岭南时,其地“山川长远,习俗不齐,言语同异,重译乃通,民如禽兽,长幼无别”,后派官吏到岭南“教其耕犁,使之冠履;为设媒官,始知聘娶;建立学校,导之经义”这些措施( )A.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B. 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平衡C.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 建立了完备的教育体系3. 陈寅恪认为,在北朝时代汉人与胡人的分别,“凡汉化之人即目为汉人,胡化之人即目为胡人,其血统如何,在所不论”。
这凸显出当时( )A.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 民族间的文化交融C. 世家大族逐渐瓦解 D. 黄河流域走向统一4. 宋太宗派遣内侍八人携带诏书、金帛前往南海诸国,招谕各国来朝,博买香料、药材、犀角、象牙、龙脑南宋统治者更加留意此事,宋高宗曾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卑通货贿”这反映出宋朝( )A. 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B. 抛弃厚往薄来的传统观念C. 中华文化圈开始形成 D. 实行开放的海洋贸易政策5. 下图为明代画家陈洪绶创作的《水浒叶子》(叶子即纸牌,也用于行酒)此作品( )A. 突破了程朱理学的思想束缚 B. 具有反君主专制的民主色彩C. 彰显了文学艺术的教化功能 D. 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6. 洋务运动时期,来自顽固守旧派的攻击、抵制和反对往往以坚持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社会制度为说辞,在长期封闭、国门被西方列强强行轰开的社会环境下,对主张学习西方的洋务派自然有着先声夺人的压力材料可用以说明( )A.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 B. 维新运动兴起的必然C. “中体西用”提出的背景 D. 晚清中央集权的式微7. 过去多数历史学者将袁世凯告密看作是戊戌政变的导火线,但随着新史料的发现,有些学者开始认为御史杨崇伊的密折或伊藤博文的觐见都可能是直接导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因素。
由此可见( )A. 历史解释必然具有时代性 B. 随时间推移历史真相更易被发掘C. 史料的丰富影响历史认知 D. 研究方法会对历史结论产生影响8. 下表是1872——1922年中国民族纱厂厂主身份来源比较表(单位:人)据此可知( )创办人身份1872-1913年1914-1922年地主和官僚2617买办101商人535工业资本家、银行家4技术、文教人员2A. 实业救国成为社会共识 B. 民族工业发展吸引商业资本流入C. 买办阶层逐渐走向消亡 D. 西方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9. 1931年8月,鄂豫皖苏维埃政府主席高敬亭发布布告,其中部分内容为“各地工农群众,赶快参加革命实行抗租抗税,发动秋收斗争消灭军阀混战,打倒地主豪绅建立工农政府,快把地主田分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 致力于废除土地私有制 B. 推动国民革命深入发展C. 应对民族战争的新形势 D. 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0.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解放军官兵连同随军家属等共计十万人,齐集黑龙江,在一片过去地图上都没有名字的荒原上建立了国营农场经过军民数十年的努力,昔日的荒原变成了“北大仓”北大仓”的形成( )A. 反映了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B. 属于三线建设的重要成果C. 解决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D. 推动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11. 埃及托勒密王朝统治时期的罗塞塔石碑足用古埃及象形文字、世俗体文字和希腊语三种文字书写的;孔雀帝国的阿育王在发布诏令时,也用到希腊语等多种语言。
对此分析合理的是( )A. 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文明交流 B. 希腊语是古代世界通用语言C. 奴隶制国家治理手段趋向一致 D. 区域冲突根植于文化的差异12. 13世纪后期,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间形成了一个商业、政治联盟——汉萨同盟位于沿海地带或通航河流两岸、或有自主权的城市,才能加入该同盟西、北欧君主国在与汉萨同盟建立商业关系后获利颇丰,纷纷欢迎其在本国开设商站这表明( )A. 德意志主导北大西洋的贸易 B. 重商主义催生城市自治C 商人阶层崛起影响历史进程 D.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13. 1643年,英国政治家菲利浦·亨顿在《论君主制》中提出,英格兰的立法权一定要源于君主、贵族、平民三个等级,而要确保这种混合体制的稳定性,“必须寻求一种一定是授予君主的权力,这种权力不过于强大,不致摧毁这种混合;但也不是过于徒有虚名以致摧毁了君主制”该主张( )A. 否认了议会掌握立法权的资格 B. 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C. 论证了保留政治传统合理性 D. 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学说14. 1876年,明治政府给武士发放一次性公债,取消原来由政府支付的家禄公债5年不变动,附加5%~7%的利息,1882年以后,本金分30年逐步进行偿还。
这一措施意在( )A. 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B. 推动倒幕运动进程C. 完善货币金融体系 D. 维护武士经济特权15. 1920年,列宁在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说道:在改造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同时,我们只能利用旧社会遗留给我们的全部知识、组织和机关,在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人力和物力的条件下建设共产主义这一认识( )A. 推动了经济与政治形势的好转 B. 丰富了列宁主义的内涵C. 促进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D. 加速了苏联模式的形成16. 1962年,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代表阿尔及利亚民族利益本·贝拉和布迈丁政权在外交政策中多次强调继续保持和发展与法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领域的合作关系法国可以在阿保留优先开矿、续租基地等权益阿尔及利亚的外交政策( )A. 违背了不结盟运动宗旨 B. 体现了殖民主义历史影响C. 并未真正实现独立自主 D. 说明非洲民族意识尚未觉醒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17题25分,18题15分,19题12分,共52分)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39年9月,国民政府公布《战时健全中央金融机构办法》,把原来只办理有限具体业务的四大银行组成的“四行联合办事处”扩大为四行联合办事总处,简称“四联总处”。
蒋介石自任总处理事会主席,总揽一切事务四联总处”的任务是设计和布局全国金融网,负责法币发行的调度等事宜,总揽战时物资的调剂以及后方贷款由于银行资金大量被政府占用,没有能力向民族工商业开展存放款业务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1937年10月,陕甘宁边区银行成立1941年国民党政府停发八路军和军费后,边区银行遂积极主动落实边区政府“禁止法币流通,发行边币”的法令,截至1944年6月共发行边币38亿元陕甘宁边区银行还以大量资金支持机关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发放农业贷款和青苗贷款,同时对公营工商业进行投资和贷款边区银行在抗战时期开展信贷业务的建设过程中,总结了一套金融事业发展的好办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风,围绕生产的业务方针,民办公助的群众路线,事业需要的贷款原则,德才兼备的干部政策——摘编自陈争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材料三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不再兼办工商信贷,并将人民银行的工商信贷部分出来,建立中国工商银行人民银行主要集中加强信贷资金管理同时,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国家外汇管理局,统一管理外汇,充分利用国际信贷制度,为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1991年4月,基于卫星通信网的全国电子联行系统开始试运行,这为人民银行更好的执行国家信贷政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1995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首次以国家立法形式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地位——摘编自谢川波主编《新中国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四联总处”设立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陕甘宁边区银行的历史作用3)根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的发展趋势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以来金融建设的认识1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材料19世纪中期,德意志住房改革运动拉开了序幕在以公共卫生保健协会为首的卫生组织的参与下,人们渐渐增进了对于住房卫生观念的认知,新的住房设计得到了政府的推广1890年以后,政府通过住房促进政策和住房检查制度等手段推动了住房的建设和改善,并通过颁布建筑法、建立法定住房基金和提供信贷资助服务等措施,促进了廉价的公共住房或社会住房的建设但整个国家仍然缺乏统一的住房政策和法律来系统地处理住房问题,争取统一住房政策的住房立法运动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在社会各界与政府的努力下,住房的状况还是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曾经居无定所的借宿者越来越少,德意志住房改革运动或多或少惠及了后世。
——摘编自宋嘉宁《德意志帝国时期住房改革运动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德意志住房改革运动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德意志住房改革运动19. 引经据典可以精确表达思想,增强语言的磅礴力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内容出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尚贤者,政之本也《墨子·尚贤》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贞观政要》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致君》(包拯)——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整理根据材料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治国理念与实践”主题,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