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省铜仁地区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生态学基础自考真题(附答案).docx
19页贵州省铜仁地区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生态学基础自考真题(附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现代生态学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A.以微观层次为主 B.向微观和宏观发展 C.以个体层次为主 D.以宏观层次为主2.下列生物中( )属于腐食动物A.秃鹰 B.麻雀 C.老鹰 D.黄雀3. 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阴坡的环境特点是( )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 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 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 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4.北方针叶林主要分布在( )A.热带 B.亚热带 C.暖温带 D.寒温带5. 阳性植物的特点是( )A.在强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光补偿点较高B.在弱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光补偿点较高C.在强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光补偿点较低D.在弱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光补偿点较低6.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是( )A.固定CO2 B.分解有机物 C.利用光能 D.合成有机物7.种群生态学的核心内容是( )A.种群动态研究 B.种群数量 C.种内、种间关系 D.种群调节8. 新疆的葡萄、瓜等比较甜,其主要原因是( )A.干旱缺水 B.光周期现象 C.温周期现象 D.化肥用量低9.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 ( )A.地质大循环 B.生物小循环 C.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D.物质与能量的流动和循环10. 光补偿点是指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相等时的( )A.光照时数 B.光照强度 C.光谱成分 D.温度11. 非洲鳄鱼在繁殖期产卵孵化出的小鳄鱼数量众多,但能长成大鳄鱼的却很少,原因是 ( )A.适者生存 B.遗传和变异 C.过度繁殖 D.生存斗争12.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学者______提出了著名的生态金字塔定律。
)A.海克尔 B.坦斯利 C.林德曼 D.奥德姆13. 在一个有“三叶草—田鼠—黄鼠狼”食物链的稳定生态系统中,分别测得三种生物的含能量(kJ)和DDT含量(mg/kg),问下列哪组数据是正确的 三叶草 田鼠 黄鼠狼能量 DDT 能量 DDT 能量 DDTA.2.7×107 0.25 4.98×106 1.89 3.48×105 30.24B.2.7×107 30.24 4.98×106 1.89 3.48×105 0.25C.3.48×105 0.25 4.98×106 1.89 2.7×107 30.24D.3.48×105 30.24 4.98×106 1.89 2.7×107 0.2514. 比较理想的耕种土壤是( )A.砂土 B.壤土 C.黏土 D.盐碱土15.实验表明,有利于蛋白质合成的是( )A.蓝光 B.青光 C.紫光 D.红光16. 下列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单一,在人的作用消失后会很快消失的是( )A.草原生态系统 B.淡水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17.下列能源燃烧时,易形成酸雨的是( )A.石油 B.煤 C.天然气 D.煤气18.生态因子可以简单地划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两类,其中非生物因子不包括( )。
A.气候因子 B.土壤因子 C.地形因子 D.人为因子19.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哪种生物的生产力最高,生物量最大( )A.大型哺乳动物 B.小型哺乳动物 C.土壤动物 D.木本植物20.在单向风的影响下,树木对风适应的明显形态特征是( )A.矮化 B.顶冠 C.根系发达 D.旗冠21. 蜘蛛、蜗牛、青蛙等一般生活在森林的( )中A.乔木层 B.灌木层 C.草本层 D.地被层22.硅藻→桡足动物→沙丁鱼→较大鱼→鲨鱼这条食物链为( )A.腐屑链 B.捕食链 C.寄生链 D.混合链23. 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净生产力较高的是( )A.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荒漠生态系统24. 在森林公园里有一群灰喜鹊,它们是这个森林公园里马尾松的“保护神”,这一群灰喜鹊是一个( )A.物种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25. 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 ( )A.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B.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C.所有植物个体的总和 D.所有动物个体的总和26.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 )A.结构简单 B.组成复杂 C.生物量高 D.以腐屑食物链占优势27. 下列选项中,属于水生植物对水环境适应特征的是( )A.叶片角质层厚 B.根系发达 C.通气组织发达 D.贮水组织发达28.时间短、范围小、开放式的循环是( )。
A.地球化学循环 B.生物循环 C.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29. 下列生态系统中对太阳能利用率最高的是A.稀树草原 B.淡水湖泊 C.荒漠 D.常绿阔叶林 ( )30.难降解的有毒物质沿食物链传递,其浓度将 ( )A.维持恒定 B.产生波动 C.逐级降低 D.逐级升高二、填空题(20题)31.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又可称为______32.在最适宜的条件下,种群所表现出来的最大增长率称为______33.影响种群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是( )和死亡率34. 种群密度的变化影响种内竞争,引起出生率、死亡率等种群参数的变化,这样的种群调节方式为______35.光照不足导致植物光合作用下降时,增加C02浓度可在一定范围内减轻光合作用的下降程度,这种现象即为生态因子之间的___________36.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通常可将生态因子归纳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______和人为因子37.防风林林带的结构分紧密结构、______、通风结构三种38.地球上净初级生产力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39.林德曼效率又叫______40.大气中CO2的浓度上升的直接后果是全球变暖即_______。
41. 温度超过生物适宜温区的上限后就会对生物产生有害影响高温可减弱光合作用,增强______,使植物的两个重要过程失调42.在干旱地区,植物的净初级生产量与降水量的关系是__________43.水的主要蓄库是__________44. 大多数群落都有垂直分化,这种情况称为______现象45.按照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可分为稳定选择、______和分裂选择46. 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______47.林德曼通过对水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______定律,又叫林德曼定律48.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有一个或两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该因子称为______49.在生态交错区中的生物种类、群落密度和结构功能发生变化的现象叫______50.生物群落的发育一般要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阶段三、判断题(10题)51.“赤潮”是由氮磷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所致的 )52. 均匀分布是自然种群最常见的内分布型 )A.正确 B.错误53. 亲缘关系较远的植物越不可能有相同的生活型 [ ]A.正确 B.错误54. 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环境内最大种群数量。
[ ]A.正确 B.错误55.动物间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变动是协同进化 ( )56. 大熊猫属于K对策生物 )A.正确 B.错误57. “生态学”这一学科名词最早是由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提出的A.正确 B.错误58.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 )59.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目是无限的 )60. 海岸潮汐带的一些蚌类是均匀分布的 )A.正确 B.错误四、简答题(5题)61. 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并举例说明62. 水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与光、温相比有什么本质的区别?63.简述影响初级生产力的因素64. 简述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类型65.简述土壤组成及其特性五、论述题(5题)66. 论述磷循环的过程、主要特点及其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67. 论述生态位的主要特征68.论述全球初级生产量分布的特点69.试述细胞骨架在细胞分裂中的作用70.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有哪三大功能类群?试论述各类群的生态功能六、单选题(0题)71. 下列生态因子中,属于直接因子的是( )A.坡向 B.坡度 C.海拔 D.水分参考答案1.B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宏观方向发展到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微观方向主要表现为分子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的兴起。
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来研究生态学的现象,大大提高了生态学的科学性2.A3.D4.D5.A6.B7.A8.C9.C10.B11.D12.C13.A14.B15.A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红光有利于糖类的合成,蓝紫光与青光对植物伸长有抑制作用,使植物矮化16.A17.B因为酸雨主要是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所以煤是最容易引发的,煤燃烧后会产生二氧化硫气体18.D19.D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生态系统中,木本植物的生产力最高,生物量最大20.D21.C22.B捕食链的构成方式为:植物一植食性动物一肉食性动物23.C24.B25.A26.A27.C28.B生物循环是指环境中的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生物循环的时间短、范围小,是开放的循环29.D30.D难降解的有毒物质沿食物链传递,其浓度将逐及升高,属于有毒物质的富集31.生殖潜能32.内禀增长率33.出生率34.自动调节自动调节35.补偿作用36.生物因子37.疏透结构38.热带雨林39.十分之一定律40.温室效应41.呼吸作用呼吸作用42.线性43.海洋44.成层成层45.定向选择46.分解者分解者47.十分之一48.主导因子49.边际效应50.发育初期;发育盛期;发育末期51.Y52.B53.B54.B55.N理论上,捕食者和被捕令者的种群数量变动是相关的。
当捕食者密度增大时,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将被压低;而当被捕食者数量降低到一定水平后,必然又会影响到捕食者的数量,随着捕食者密度的下降,捕食压力的减少,被捕食者种群又会再次增加,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反馈调节56.B57.A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