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的反思与反省的历史.pdf
8页历史的反思与反省的历史 ——读王明珂《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景》 孙 卫 国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天津 300071) 2007 年 2 月 7 日,由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办的“民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 法”专题研讨会,专门讨论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王明珂先生的三部专著: 《华夏边缘: 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1﹑《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2、 《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境》3,前两本是王先生的旧著,而第三本则是2006 年出版的新著一次研讨会专门讨论当代某位学者的专著,这样的会议并不多见 可见,王先生著作十分重要,已引起大陆学者的普遍关注笔者有幸出席这次研讨会, 现结合参加会议的感受,并及阅读王先生著作的体会,对王先生的新著《英雄祖先与弟 兄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境》并及书中所体现的研究视角稍加评介,以就教于王先 生及有关方家 一、边缘与族群 一、边缘与族群 王明珂,1952 年出生于台湾, 1987 年赴哈佛大学东亚系师从张光直先生,攻读博 士学位,1992 年毕业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所长(2000-2004) ,现为 该所研究员。
自 1994 年开始,十几年来,几乎每年王先生都会前往四川、内蒙古等地进 行田野调查其自我介绍的学术兴趣为, “基于历史记忆与人类社会情境分析,研究古代 华夏与华夏边缘的形成及其历史演变,以此建立一具反省与反思力的历史新知,并期望 此历史知识记忆能促进人群社会之公平、和谐与共荣 最初王先生于 1997 年出版了《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以“族群边缘” 研究为中心,从族群理论、族群认同与历史记忆等视角,开始其“从边缘看华夏”的研 究体系 同时由 1994 年起开始其羌族田野研究 羌族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着十分重要的 地位,当今散居于四川西部王先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茂县、理县、 松潘,以及绵阳地区的北川等地羌族村寨中,进行了多年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在此基础 上,对照文献材料,运用西方人类学、社会学的理论,2003 年出版了《羌在汉藏之间: 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继续深化其“从边缘看华夏”的研究透过羌族如何 构建自己的历史, 王先生反思﹑检视华夏历史叙事文化影响下的华夏历史记忆﹐在 2006 年出版《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境》 本书在“族群边缘”与 “社 会记忆” 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些新的文本分析视角, 全面检视历史知识之认识论方 法与途径,其研究尽管集中于“根基历史” ,但事实上,对于传统许多的历史认识,无论 是理论还是方法都提出了挑战,可以说带有浓厚的“后现代”的色彩,但这种色彩,并 非只是“解构”固有的认识,更重要的则是“建构”历史的“新知” 。
1 王明珂: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 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 2 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 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硏究》(台北: 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3 年) 3 王明珂: 《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境》 (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下文中,引文凡是出自本书的,皆只随文注明页码,皆不作页下注 4 见于王明珂: 《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境》封页的作者介绍 1在《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的《序言与谢词》中,开篇即言: “本书的内容是我,一 个自称‘炎黄子孙’的汉系中国人,对于‘炎黄子孙’及相关英雄历史之反思性研究, 以及对于‘弟兄民族’此一称谓的新理解 ” (第 1 页) ,实际上可以说是作者多年研究的 集中论述,或者说是作者对多年钻研成果的一次系统化的表述书中提出了几个相当重 要的概念,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进行了“反 思性”的论述 在《华夏边缘》一书中,首先,作者的研究路数一反传统研究典型的个案,去探求 历史的真相的做法,他坚信如同在一张白纸上画圆一样,只有把圆的边画出来,才能清 晰地呈现圆的面貌一样,历史研究,尤其是民族史的研究,也只能从边缘才能更清晰地 看出真相。
所以从羌族研究开始,他关注的中心问题其实一直是中华民族何以形成的问 题从中心看中心,可能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受,难以真正把 握其真相,站在边缘,或许更易把握其发展脉络与全貌,这是作者一直坚信并在努力实 践的原则 作者宣称,美国人类学家费德瑞克·巴斯(Fredric Barth)族群边缘理论对其研究 有很大的启发1970 年代以前西方学界对族群的研究,常认为地域、血缘、语言、风俗 习惯,这些族群“内涵”是构成族群的基本要素,也是研究族群的基本问题在《华夏 边缘》一书中,作者以新的人类学族群理论对此提出了怀疑,对族群的本质进行了一番 新的解释首先,作者怀疑“族群”是一有共同的客观体质、文化特征的人群,对于传 统的理论加以批评认为“不同文化因素划分的人群范畴,不一定能彼此吻合 ”并且, “语言、体质、文化在人群间常有同有异相似到哪一个程度就是一个族群,相异到哪 一个程度就不是一个族群,事实上并没有一个学术上的客观标准 ”5 因此他认为族群 是由族群边界来维持, “造成族群边界的是一群人主观上对外的异己感, 以及对内的基本 情感联系” 其次, “族群认同是人类资源竞争的工具” ,族群边界的形成与维持,是人们 为了维护共同资源而产生的。
资源环境的改变,也经常造成族群边界的变迁第三,族 群边缘环绕的人群,以“共同的祖源记忆”来凝聚第四,由于族群的本质由“共同的 祖源记忆”来界定及维系,因此在族群关系中,两个互动密切的族群经常互相“关怀” 甚至干涉对方的族源记忆在一个族群的内部,也经常形成不同的次群体,互相竞争着 对本族群的“过去”的诠释权6 这样解释“族群” ,将原本基于客观环境与内在的条件,换成了族群的主观认同,认 为这才是决定族群的关键,而并非客观上的因素客观上的条件变得无关紧要,主观上 的认同则成为决定族群认同的标准其中,历史记忆,尤其是“祖源记忆”是影响族群 认同的关键因素,是族群的凝聚力如此解读族群的特质,成为其“华夏边缘”研究的 基本原则 正是从这种边缘的“历史记忆”中,作者发现了广泛存在于羌族地区的“弟兄祖先 故事”背后的历史记忆法则,一种 “弟兄祖先历史心性”也由此,作者认为我们所熟 悉的“英雄祖先历史”是另一种历史记忆法则――“英雄祖先历史心性”――之产物 在《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一书中,正是基于这样的立场,作者深入分析了“英雄祖先” 这种“祖源记忆” ,进而分析中华民族的根基历史,而从中国边疆的东北、西南、东南、 西北各方边缘族群的祖先传说, 来分析中华民族的认同与形成。
“从一个新角度来看此问 题, ‘中国民族的起源’不完全始于一个古老的‘过去’ 、一个‘核心’ ,而更重要的‘起 源’发生在‘华夏边缘’人群间的一些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变化 ” (第 13-14 页)如此5 王明珂: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 4 月) 第 12 页 6 王明珂: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第 4 页 2解读中国民族的起源,从而对于学术界较有影响的华夏中心说、华夏区系理论和“中华 民族的多元一体论”等相关学说提出了挑战 华夏“边缘”的历史记忆又是如何反映华夏真正历史的呢?作者指出: “ ‘边缘’ ,以 及在此产生的‘异例’ ,是我们反思自身知识理性的最佳切入点 ” (第 35 页)而如何 解读“边缘” ,也成为问题的关键,作者进而指出中国历史上华夏边缘曾在两种边缘上扩 张: “政治地理边缘”与“社会边缘” 战国末以来,黄帝后裔所居及所统领的空间范围, 有一从中原向外扩张的过程,这是政治地理边缘的扩张同时,自战国末期以来,华夏 域中的社会中、下层边缘,愈来愈多的家族成为“黄帝子孙” ,而造成华夏社会边缘的向 下延伸,这就是社会边缘的扩展。
“而这两种‘扩张’ ,都借着在现实政治、经济环境下 ‘边缘人群’接受一些过去、遗忘一些过去,而终自认为或也被主流社会认为是‘黄帝 子孙’ ” (第 87 页)在这种“接受”与“遗忘”的过程中,凡是与华夏不合的部分, 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遗忘” ,而与此同时,一些与中心“华夏”相关的,或者说是来自 华夏的故事,则得以放大,成为“边缘”进入“中心”的一种方式 而这种方式的典型事例,就是流传于周边的“英雄徙边记”的故事东北的箕子王 朝鲜、东南的太伯奔吴、西南的庄蟜王滇、西北的无弋爰剑奔于西羌, “华夏以此表述他 们对东北之朝鲜、东南之勾吴、西南之滇国、西北羌人等四方边缘人群的印象,也藉此 刻划其心目中性质不同的华夏边缘 ” (第 31 页)书中详细讨论了这四个“英雄徙边” 故事的内涵,而且这种故事随着时代不同,也在相关故事中被指称的人群里产生不同的 影响及变化作者特别强调箕子记忆在朝鲜的变化,尽管箕子朝鲜使得朝鲜半岛找寻到 一个依附于中华文化的象征,但是却经常受到来自本土意识的冲击,高句丽的始祖朱蒙 与稍后出现的檀君神话,都被视作是本土意识对抗箕子传说的替代物 在这种华夏边缘推演的过程中,许多地区及人群逐渐被纳入华夏主体内﹐而其原有 的历史就被“遗忘”了,虽然文献中只有很少的蛛丝马迹,但是地下埋藏丰富的物品却 永远保留着历史的真相,以致于当地下文物出土以后,令学人讶异、国人震惊,最为典 型的个案就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出土。
1986 年,考古学家在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精致 的青铜器、玉器,以及代表复杂宗教仪式之器物,震惊了中国考古与历史学界 “人们对 此之‘讶异’ ,也显示它不符合人们心目中的历史图像 ” (页 89) ,作者指出,这说明“至 少汉代以来蜀人与华夏都曾对这些‘过去’失忆 ”进而他探讨这个“失忆”的历程,古 代的蜀历史文化,至少从常璩著《华阳国志》开始,就被“失忆”了,蜀之作者转而强 调的是在历史上蜀如何成为华夏的一部分作者指出, “每一个人群‘认同’与历史记忆 的出现,也代表另一些历史被失忆,及由此造成人群间的认同变迁造成汉晋蜀人遗忘 过去的历史与社会情境,便是秦汉以来蜀为中国郡县,以及在相关政治与社会影响下蜀 人与蜀地被纳入华夏之中 ” (第 99 页) 这是作者试图“将熟悉的化为陌生”的一种尝 试――给予我们所熟悉的知识一种崭新且陌生的诠释 二、根基历史与历史心性 二、根基历史与历史心性 在研究取向上,作者试图建构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反思性历史研究作者宣称, 在《羌在汉藏之间》之中,他采取的方法是“将陌生的化为熟悉” ,而在《英雄祖先与弟 兄民族》中,则是“将熟悉的化为陌生” ,因而完全颠覆了传统历史的研究路数。
在方法 理论上,有很大的突破 传统的历史, 往往关注线性历史 (linear history) 与循环历史 (cyclical history) , 而在王明珂的研究中,他另辟蹊径,研究的是“根基历史” 何为“根基历史”?“它既 非线性亦非循环历史,而是重复着一个社会结构关系——弟兄关系——以强化人群间根3基性情感(primordial attachments)的历史 ”7 根基历史,具体而言则是: “一群体 之成员,相信大家同出于一母体;这样的‘血缘或拟血缘认同群体’ ,是人类资源关系中 最基本的结群方式这样的群体,由家庭、家族(血缘认同群体)到族群、民族(拟血 缘认同群体) ,都可包含于广义的‘族群’范围内此种群体的凝聚,赖‘同出一源’的 根基情感;也因此,成员们相信一共同‘起源历史’ ,这在群体凝聚上至为重要 ”这就 是“根基历史” 它包含三个基本要素: “血缘” 、 “空间” 、 “时间” 血缘定义并凝聚族群, 空间“定义他们所共有、分享的资源范围” ,而此二者在“时间”中“延续与变迁”合理 化当今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