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文两篇·蝉》教案.doc
3页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科目语文年级初一班级时间2014年 月 日课题 《短文两篇》第一课时——《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零落、断续、收敛、聒聒、宽恕、短暂”等词;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通过细心观察和查找资料了解蝉,采用合作探究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生命的真谛:虽然生命短暂弱小,但可以通过奋斗使她的意义和价值得以体现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通过蝉短暂的一生体会生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实施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激趣:教师展示谜语,学生猜谜:唱歌不用嘴,声音真清脆,嘴尖像根锥,专吸树汁天热爬上树梢,总爱大喊大叫,明明啥也不懂,偏说知了知了学生回答——蝉/知了 一个学生将课前收集的有关蝉的生长过程的图片与资料展示给大家预设和补充:蝉,古称蜩(tiáo)、蚱蝉等,俗名“知了”、爬树猴蝉遍布全世界,已知品种有3000余种之多蝉的一生有四个阶段:卵、幼虫、拟蛹和成虫雌蝉通常于7~8月份产卵于孔,幼虫孵化后会随树枝或自造细丝落到地面入土中,幼虫在地下生活的时间很长,最短也要2年左右,一般要过4~5年,长的要经过12~13年甚至更长时间,变为成虫后又重新回到树上。
蝉在交配之后,雄蝉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很快便死去;雌蝉将卵产在树枝里后不吃不喝,也很快便死去我国古人按蝉的出现时间分为春蝉、夏蝉和寒蝉同学们!通过这位同学对蝉生长过程的简要介绍,你对蝉有什么新的认识呢?(学生自由发言)师:蝉的生活历程如此艰辛,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相比之下,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有什么新的思索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小思的《蝉》,思考生命的意义作者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一、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通过朗读,学生讨论对生命有什么新的思索,可以从文中找出句子做出解答,并说说对句子的理解——“哪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对它的理解是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要好好地活此句也是全文的文眼2.这是作者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但作者以往对蝉的认识却是那么浅薄,以往作者眼中的蝉是什么样子的?——文中第1、2自然段,写出蝉的烦人、聒噪,病蝉的微弱、细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特点3.作者对蝉的厌烦转变为宽恕、理解,那是什么让他思想转变呢?——是朋友的话让他重新认识了这个小生物全班齐读朋友说话的内容)4.朋友的话揭示了什么样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是九十年还是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活过5.文中哪些地方说明作者也体悟到了生命的意义?——最后两段二、写法探究1.探讨:作者由以往的“烦”转变为现在的“宽恕”,这种写作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先抑蝉的厌烦、微弱、细小,听了朋友的话后令作者惊讶起来,对蝉产生了同情和理解,此处开始扬作者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2.探究质疑:最后结尾句与开头有什么联系?——由结尾的“宽恕”照应开头的“烦”,首尾照应,结构完整三、体悟升华1.你是怎样理解结尾句的?讨论并归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对蝉而言,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虽然生命短暂,但蝉执著地等待,想到这些,“我”以往对蝉的不敬全部消除了。
2.探讨:你认为应该怎样做生命才有意义?讨论并归纳: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四、文学知识积累与拓展阅读古人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最为著名的是被称为唐代咏蝉诗“三绝”的诗虞世南《蝉》中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中的鸣蝉成了诗人立身高洁,不是凭借外在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骆宾王《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借蝉抒怀,写处境的险恶、政治上的不得意、言论的被压制李商隐《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由蝉的立身高洁联想到自己的清白,由蝉之无人同情联想自己同样也是无同道相知五、板书设计:烦蝉——知知不休 先抑思蝉——延续生命 —————不管生命短暂、卑微,都要积极地面对生活(首尾呼应) 恕蝉——想起秋风的颜色 后扬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