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新探共12页.docx
11页《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新探家庭矛盾无论在过去还是当今,都是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尤其是 婆婆和儿媳关系又是家庭矛盾的重中之重从心理学角度上看,家庭矛盾 产生的起因在于家庭成员中首先有人心理不平衡,即心里某个角落得不到 应有的满足而导致心理失衡、 情感失落, 从而产生强烈的发泄情绪的欲望, 矛盾则应运而生从表面上看,《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因不满儿媳而遣之,但只要稍 作追问:焦母的心理因何不满?就可以找到答案实际上,焦家矛盾的产 生是因仲卿的不当表现引发的当家庭关系紧张时,既作儿子又作丈夫的 焦仲卿没有公正公平地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也没有用爱打通心与心之间 的壁垒,反而用极端的言语激化了矛盾冲突,从而导致悲剧的结局焦仲 卿在整个悲剧事件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从焦仲卿对事业与家庭关系的态度上看焦仲卿属传统的重事业的男 人无论是“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还是“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 府,不久当还归”,都足以证明焦仲卿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如果没 有婆婆发难,刘兰芝在她自己的生活空间内也游刃有余男女主角各尽其 职,完全是封建社会典型的家庭模式其实,任何家庭,内部矛盾是无所 不在,无时不在的关键在于矛盾出现前后,主要当事人处理妥当与否。
焦仲卿把事业放在首位,把家庭完全交给母亲和妻子,这种做法存在着严 重的问题对于中国“家国同构”的政治运作机制而言,当官做小吏的焦仲卿只 是在另一个“家庭”中有自己的角色而已既然家庭与事业同等重要,就 应统筹兼顾,不应厚此薄彼,更不应把家庭与事业对立起来,导致家庭矛 盾的产生当家庭关系紧张时,他不仅没有意识到家庭危机的严重性,仍 一如既往地扑向工作, 以为家庭不和是不足为患的 须知,人是社会的人, 社会是人的社会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又是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和谐的家庭就不可能有和谐的社会,建设和谐家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 基石家庭和社会彼此之间密不可分 在社会上, 焦仲卿入朝为官 (事业), 也做到尽心尽职,而在家中所扮演的家庭成员角色则极不合格,面对家庭 矛盾茫然不知所措诚然,焦仲卿夫妻情深意重、恩爱有加,但也“相见 常日稀”,还时常让“贱妾”“留空房”可知他极少在家,更不用说忙 于公务的他会留意母亲和妻子的紧张关系兰芝处在如履薄冰的家庭气氛 中,他也只是对被遣的妻子说“卿但暂还家, 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完全没有意识到闹到如此地步,应该及时想办法化解,相反还一心想回府 办公,等有空再理会这件事。
他非但不及时缓和激烈的矛盾,还用极端语 言激化其冲突(“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显而易见,他没有处理 好家庭和事业的关系其实,他完全可以获得事业与家庭的双赢家和万 事兴,家庭的和睦是对个人事业发展的支持与拥护,事业成功反过来又有 助于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 试想一下, 焦仲卿如在事业与家庭方面双丰收, 局势又必将朝另一面发展了从焦仲卿对母亲和妻子之间关系上看古今中外,婆媳关系是家庭和 谐的核心因素,同时也是造成许多家庭悲剧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婆婆,还 是儿媳,谁不想自己所归属的家庭生活快乐幸福?原本素昧平生的两个人 因婚姻从不同的家庭同入一室,并爱着同一个人,即婆婆的儿子,儿媳的 丈夫如此一来,她们必然也想得到爱的反馈而所受双方关注的那个男 子的爱的分配均匀与否,成为两个女人(即婆婆和儿媳)竞争的核心,矛 盾自然而然产生对已婚男子而言,坚守义不容辞的责任,平衡双方之间 的情感与理智,适时传递最大的能量,讲究施爱的智慧和艺术,就可避免 爱的缺失、缺憾否则,就可能引发冲突和悲剧对爱的争夺和情感较量失衡焦母是婆婆,也是寡妇可想而知,孤 儿寡母过日子自然比别的完整家庭不同昔日虽苦不堪言,但总算苦尽甘 来。
在焦母看来,含辛茹苦这么多年,儿子终于长大成人儿子也不辜负 她的期望,寒窗苦读并入朝为官以前,儿子不论寒窗苦读还是忙于公务 外,都百分之百爱自己但是,这种感情双向交流的封闭方式直到儿媳进 门后被打破成婚后,儿子无疑应该分一部分感情给妻子,但是在对待母 亲和妻子时,焦仲卿的感情天秤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妻子倾斜,这在封建家 长制时代的焦母大脑里,如何接受得了?在她看来,我恪守妇道,耐住寂 寞辛苦养育儿子,并把全部感情都给了心爱的儿子,当然也希望儿子同样 回报自己但相反,儿子不但不站在自己这边,维护和支持自己,反而为 了妻子处处忤逆自己当仲卿知道妻子被遣时,竟说“女行无偏斜,何意 致不厚”?当焦母说“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时,仲卿更用极端的语 言刺激母亲:“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听到这些话,焦母怎能不心 寒!心爱的儿子不理解自己也就算了,还顶着不孝之名袒护儿媳,居然为 了妻子, 忘记“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的古训 焦家还需要他来传宗接代, 香继灯火,而儿子说出那样大逆不道的话,简直想气死母亲焦母怎能不 “槌床便大怒”!加上平时小夫妻鸾凤和鸣,夫唱妇随,情意绵绵,难舍 难分焦母看在眼里,思在心中。
这一切都怪儿媳踏进家门,夺走所爱, 要不然, 儿子一定会始终如一地疼爱自己的 女性本性中对同性的排它性、 善妒,决定她不能与别的女人在情感上分享她的唯一 男人越欣赏的女人, 越容易被别的女人妒恨尤其是刘兰芝善良、贤淑、勤劳、漂亮刘兰芝 越优秀,赢得仲卿爱的可能性就越大, 而焦母失去儿子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她希望独享儿子的感情,而处于卑下的儿媳却占去儿子的眷恋今若遣 此妇,终老不复取”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 为友”这些极端失礼的语言,怎能不让焦母怒火中烧,火中添油?单单 是儿媳夺走她本属自己的爱已是够气愤的了,心中的怨和恨能不全涌向刘 兰芝?随着这种杂有自私和排他的情感与日俱增,日积月累,发泄不满的 情绪越来越强烈她舍不得责怪儿子,更不忍心把儿子当成受气包,只能 把气出在终日面对的儿媳身上儿媳做得越无缺陷,焦母就越气面对无 可挑剔的儿媳,焦母感到了心理压力和情感危机为了挽回儿子的爱,只 能赶走儿媳!对儿媳兰芝而言,即使讨不到婆婆的欢心(“吾意久怀 忿”“吾已失恩义”) ,最起码还有丈夫对自己情深意重,这也是她留在 焦家唯一的心灵慰藉一想到平时处处谨小慎微、忍气吞声,婆婆仍横眼 睛竖鼻子,百般挑剔,长期如此,再宽宏大量的人也会心里难受。
(“三 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 所施”)丈夫很爱自己,这无可厚非,然而情感上倾向自己(“我自不驱 卿”“誓不相隔卿” “誓天不相负”) ,而行为上却倾向婆婆当婆婆说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丈夫便“默无声”“哽咽不能语”怎不 让刘兰芝心灰意冷?平日婆媳关系就如干柴烈火,稍有风吹草动,便会熊熊燃烧一场夺儿子、夺丈夫的爱的较量越演越烈如果说平时婆媳矛盾 是一个威力十足的炸药包的话,那么被争夺爱的对象焦仲卿有失平衡的感 情与理智并出现过激的言行则是导火线一旦不小心触及,便不可收拾 可见,无论是焦仲卿对爱的分配不均匀,还是其偏激的言行,诗中矛盾的 产生及其激化,焦仲卿难辞其咎处理矛盾的态度和方式欠妥作为一个寡妇,焦母兼有慈母严父的双 重身份培养儿子作为一家之主,她早已习惯包揽一切,强烈的支配欲 (“汝岂得自由”“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无时不存在仲卿从小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性依赖母亲的性格并且,在 当时“孝”观念已渗透社会每一个领域,包括人的思想尽管仲卿深爱着 自己的妻子(“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并为其辩护说:“女行无 偏斜,何意致不厚?”但当母亲严厉指责他“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 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时,作 为孝子的他也只能“默无声”、“哽咽不能语”。
难道焦仲卿没有能力劝 说母亲,缓和矛盾吗?答案是否定的焦母虽是封建家长,拥有至高无上 的权力,但焦仲卿的地位和身份比焦母还要高,这源于男尊女卑的封建社 会的赋予也许会有疑问,上文不是说仲卿已习惯性依赖母亲,并以母亲 马首是瞻,何况“孝”字当头,他能反抗焦母吗?正因为如此,焦仲卿才 采取下下策的冷处理方式来暂时缓和激烈的冲突,但并不代表他没有能力 说服母亲具体说来:首先,物质基础决定精神意识无疑,焦母是一家之主 , 家中事无 巨细全在她掌控之下,然而,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实质真正的一家之主其实是焦仲卿,即家中的一切开支来源于焦仲卿也许一些读者有疑问,焦 母虽早年丧偶, 焦父死后应留有些“家底”, 正如焦母所说的“大家子”, 不需要焦仲卿的俸禄来支撑焦家但是 , 就算真的是“大家子”,有“家 底”,月复月,年复年,也会坐吃山空更何况焦仲卿只是小吏,焦母都 可以说成是“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可见焦母何其夸大其辞,不足 以信可能又有疑问,就算家底不厚,还有刘兰芝可以织布换钱养家,不 然焦母何必让儿媳日夜不停织布?刘兰芝日夜操劳织布,除了证明她勤劳 贤惠,巧于“女工”外,还说明婆婆在为难儿媳(“三日断五匹,大人故 嫌迟”)。
或许在男耕女织的时代,以织布谋生不足为奇 , 焦母当年丧偶后 为养家糊口 , 以织布谋生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但是,如今情况不一样,焦 仲卿当官带来至高无上荣誉的同时也吸引来不少人关注的目光为了不让 有心人乱传谣言,说焦家沦落到要靠儿媳织布来补家贴这个面子,焦母 丢不起焦母忍辱负重好不容易才盼来儿子的荣耀,她是决不会让这种情 况发生的所以,各种迹象表明,焦家的经济主要来源于儿子的俸禄经 济基础决定一切表面上焦母是家长,实际上当家作主的还是手握经济大 权的焦仲卿其次,按照“夫死从子”的传统观念,仲卿有能力缓和母亲的不满情 绪一般认为“夫死从子”中“从”字是顺从、听从的意思,其实不然 在此,“从”字是跟从的意思即是说,“夫死从子”并不是要母亲什么 都要顺从、听从儿子的,而是在母亲失去伴侣后,要跟从儿子,一切依靠 儿子若母亲顺从、听从儿子的意愿,这不与传统中的“孝”观念相悖了 吗?儿子让母亲当家作主,只因“孝”字当头和习惯性向母亲寻求庇护而没有忤逆她的意愿因此,他应该而且有能力化解母亲心中的怨和恨,只是他无所作为而已对妻子,夫妇好合,如鼓琴瑟,彼此之间的誓言更是地老天荒、海枯 石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如果说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是仲卿“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话,那么“今 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等言语绝不是空话,可见他用情至深!但一旦面 对母亲,除了表明爱妻子的态度外,他不能不敬畏和顺从母亲,只能安慰 妻子并叫妻子先回娘家,“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 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让时间来冲淡一切这种冷处理, 对一般家庭而言,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对焦家而言,根本缓冲不了激烈 的矛盾表面上看是刘兰芝“不堪驱使”而主动请求“遣归”,实际上是 焦母趁此之际遣走儿媳, “吾意久怀忿”, “便可速遣之, 遣去慎莫留” 焦母巴不得儿媳快点走,压根不想也不允许儿子日后接儿媳回来,并另打 算盘:“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但这些都是自欺欺人刘兰芝 被休回娘家到被迫改嫁这么长时间,焦母也只是说“便复在旦夕”,并不 见她有所行动 就算焦母真为儿子另娶他人, 其结局也绝不会两样 最后, 焦仲卿不但不能接妻子回家,还发生了一系列让他始料不及更不愿意看到 的事件一一县令、太守上刘家求亲,刘兰芝被迫改嫁,后来妻子“举身赴 清池”,悲剧产生!其实,悲剧完全可以避免刘兰芝是中国传统妇女的典型代表,勤劳 善良、贤能淑德、聪慧过人。
焦仲卿在妻子“不堪驱使”而闹“小别扭”(“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之时,只要提醒一下妻子 即可,不致于婆媳关系闹得如此紧张以妻子善良 ?p贤惠?p知礼之德以及深爱丈夫之心,只要丈夫焦仲卿稍为开导,她便会通情达礼,不会让丈 夫为难,也不再与婆婆“耍性子”然而,丈夫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