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大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说明书.doc

25页
  • 卖家[上传人]:pu****.1
  • 文档编号:406056927
  • 上传时间:2023-08-1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4.50KB
  • / 2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市城市总体规划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97—2015〕说明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城乡建立环境保护局1998.12目 录一、历史沿革及城址变迁…………………………………………………….1二、城市历史文化的特色与价值分析……………………………………….2三、历史文化名城现状及存在问题…………………………………….5四、保护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保护原则……………………………………….7五、保护容与重点………………………………………………………….7六、宏观保护措施…………………………………………………………….9七、古城区保护措施及视廊保护……………………………………………10八、保护与控制的围和要求………………………………………………13九、保护、整治与利用………………………………………………………14十、规划实施、管理措施及建议……………………………………………17附表……………………………………………………………………………18附图一:南城门楼及城墙保护、整治详细规划意向方案图附图二:北城门楼及城墙保护、整治详细规划意向方案图附图三:崇圣寺三塔保护、整治详细规划意向方案图附图四:弘圣寺一塔保护、整治详细规划意向方案图附图五:元世祖平碑保护、整治详细规划意向方案图附图六:大唐天宝战士冢〔万人冢〕保护、整治详细规划意向方案图一、历史沿革及城址变迁 〔一〕历史沿革 古老的是我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

      早在四千多年前,已有原始居民生活,至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西汉武帝设立叶榆县〔辖今、洱源、鹤庆一带〕,置县治于大厘城〔今喜洲一带〕 唐朝建立后,洱海地区形成了许多部族,其中较大的有“六诏〞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六诏中最强大的蒙舍诏即南诏王皮罗阁在唐朝的支持下兼并了各诏,初步统一了洱海地区,迁居太和城〔今太和村〕,形成了洱海地区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其异牟寻继位,迁都至羊苴咩城〔今古城西〕,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南诏灭亡 继南诏之后,大长和国〔公元902—928年〕、大天兴国〔公元928—929年〕、大义宁国〔公元929—936年〕三个小王朝,皆定都于羊苴咩城后晋福二年〔公元937年〕,段思平推翻“大义宁国〞 ,建国号,仍以羊苴咩为都城至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年〕,忽必烈伐,国至此灭亡从南诏到的唐宋五百多年间,一直是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两大王国的都城所在地 元朝灭后,建立行省,设治中庆〔今〕,的政治文化中心东移但作为行省路军民总管府,仍不失为滇西第一大城明代洪武十五年,由于连年战火羊苴咩城逐渐冷落,于是在其城〔今古城的位置上〕修筑城1949年12月和平解放。

      1956年11月22日,白族自治州成立,州府设在下关市,为县政府所在地之后区划几经调整,1983年县与下关市合并成市,市府设在下关,古城设行政办事处 〔二〕城址兴废变迁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叶榆县,置县治于大厘城又叫史城〔今喜洲一带〕,在点苍山峰麓,是古代白族先民在洱海周围最早建筑的古城之一南诏时期曾在这里建造华丽堂皇的宫殿,是南诏王的行宫,今已无遗迹可寻 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南诏统一“六诏〞建都于太和城〔今太和村〕,这里原本也是白族先民的居住地之一太和城西靠苍山,东临洱海,南北宽约1公里,东西长约3公里,南北两城墙从马耳峰、佛顶峰起依山就势而筑公元747年太和城增修一座城中之城名“金刚城〞 ,是南诏避暑宫,建筑面积约3600平方米太和城城墙采用土夯筑而成,经千年风蚀,至今尚存北城墙400多公尺,高约3~7米,宽约4~8米太和城历时四十年,直至皮罗阁之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 南诏王皮罗阁定都后,还在与山水相连、地势险要的上下两关筑了巩固的防卫城:“龙首城〞 、“龙尾城〞 ,作为对王都的保障龙首城在现古城北行28公里的上关处,城墙全长约600米,有“气吞西洱水,势扎点苍山〞之雄伟气势,与南面的龙尾城共扼苍洱之险,构成了苍山洱海的“珠联璧合〞 。

      龙首城虽经千年风雨剥蚀,土城墙还保存较完整龙尾城位于西洱河畔,现下关市北部,现存遗址在江风寺东约300米处,有一段长70~80米、高约1米多的土城墙;在中丞街上有一座古城楼 羊苴咩城位于点苍山的中和峰与龙泉峰两峰下,同样是依苍山、临洱海并有桃溪和龙溪为天然“护城河〞 ,沿两溪侧用土夯筑南北城墙,形成了历史上闻名的城邑,城城池、建筑完整如今羊苴咩城遗址只存北城墙残垣一段,西起中和峰北麓,向东延伸约1公里,城墙高出地面6~7米羊苴咩城历时497年,、、、段皆定都其中,直至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筑府城后,羊苴咩城逐渐废弃 南诏王异牟寻当政期间,在古城北行5公里处又修筑一道防御要塞,称三阳城又名“西城〞 、“长城〞 ,三阳城鲜为人知,现存遗址长仅1公里许,高约4米,底宽11米 府城即现今古城,建于明洪武15年〔1382年〕原城“方圆十二里 ,护城池宽四丈、深八丈,有四道城墙,高二丈四尺、厚二丈,系用泥土夯筑而成,外砖石,四城门上建楼,各高二丈二尺、宽四丈八尺,东门曰通海,南门曰承恩,西门曰苍山,北门曰安远,四隅有角楼〞城的建筑布局是棋盘式的,南北城门对称,东西城门相错,南北三条街,东西六条街,把古城分割成假设干街坊。

      现今古城中四隅角楼及四个城门皆已不复存在,现存南北城门是在原址上重建的,城墙也只有局部土夯墙被保存下来南北两水库是解放后依托古城墙修筑的人工水库二、城市历史文化的特色与价值分析 1.众多的文物古迹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古城及其周围地区文物古迹分布甚广,已确定的有50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太和城遗址〔含德化碑〕、崇圣寺三塔、古城等文物古迹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十分珍贵的历史见证,成为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承载,同时构成反映民族地方特色的独特形式,表达出丰富的文化涵,展示了劳动人民的创造才智太和城在当时颇具规模,是南诏的第一个都城,其遗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的南诏德化碑是省现存最大的唐碑,它记载了南诏时期政治、军事、农业等状况,歌颂了南诏王文治武功的业绩,是一块象征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和平兴盛的丰碑它容丰富翔实,艺术技巧高超,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圣寺三塔气势雄伟,造型独特,具有古朴秀丽的民族风格虽经千年风雨剥蚀和几次强烈地震仍巍然屹立1978年,在塔发现和清理出文物680余件,为研究南诏、国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丰富的实物资料 2.古城传统街巷格局和民居建筑风格 古城建于明洪武15年〔1382年〕,城近方形,现存有南、北城楼遥相对应,更有南北三条溪水作为屏障。

      城区由南至北有五条大街横贯,自西向东有八条街巷纵穿自明至今,除城垣街道稍有改动、城楼官署有毁有建、街道名称多有变更外,古城的形态和路网格局根本上仍保持明代城池的特色向来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以古城和喜洲为代表的民居,其建筑——特别是白族民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它吸收了中原汉式民居以院为中心的组合方式,结合本地区气候、本民族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创造了“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走马转角楼〞等根本的平面型式;建筑正向坐西朝东,背靠苍山,面向洱海;在石材的使用、外墙山花及腰檐的绘饰、门楼的重点装修、照壁的檐饰及彩绘、门窗的精雕细刻及庭院环境的绿化处理等方面皆独具匠心古城清一色的青瓦坡顶屋面,局部弹石与引马石相结合作成路面的街巷至今犹存,古意盎然 3.优美宜人的自然环境与山水合抱的城市空间形态 自然环境优美,苍山上的“十九峰、十八溪〞久负盛名、风光宜人,“苍山雪,洱海月,上关花,下关风〞、“山则苍龙叠翠,海则半月抱蓝〞更是美不胜收自然流畅的山体走势构成市秀美的绿色背景及自然的城市轮廓线,在碧波荡漾的洱海衬托下,形成了一幅山、水、城交融的秀丽画卷大面积重点的自然山体、水体也为创造了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古城雄踞坝上,东临洱海,西倚苍山,形成“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城市空间形态,这种面山背水的布局完全表达了中国古代建城选址的风水理论,使得古城尽收苍山的雄秀粗暴与洱海的秀丽柔美,处于雄秀相间、刚柔并济的山水环境之中现状古城与市政治经济中心下关城区相距较远,空间上独立开展,有利于保持和突出各自的品味和特色 4.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素有“文献名邦〞的美誉早在三千五百年前,白族先民就开创了“洱海文化〞,历史上与我国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成为与中原文化交融并含有东南亚各国优秀文化的新的民族文化历代学者名流不乏其中,如明代著名的白族学者黼、士云;著名的文学家、理学家云阳;明清高僧、出色的诗人、画家、书法家担当;近代出色的爱国将领杰;著名的东北抗日将领、白族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周保中将军等等直至现代,白族仍有不少名流、学者、专家、教授分布于全国的政界、学界及各个岗位尤其是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传说如“传说中的王国〞、“诸亮七擒孟获〞“大唐天宝战〞、“杜文秀反清斗争〞等更为古城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5.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在白族人民的生活之中产生了许多富有特色的民俗风情白族人民有养花的传统,花开家家庭院、条条街巷,加上四季如春的理想气候,使得古城一年四时“香风满道、芳气袭人〞。

      白族服饰尚白,色调明快大方,比照强烈,尤其少女的“大红领褂白衬衫,艳兰围腰花腰带〞,鲜艳夺目,一派生气,点缀在山水风光中,构成美丽的画卷白族人民爱好艺术,能歌善舞;“白族调〞、“霸王鞭〞、“八角鼓〞等广泛流传,气氛活泼,情绪热烈白族的传统节日亦丰富多彩、特色浓郁三月街〞、“绕山灵〞、“松花会〞、“朝花节〞、“白族火把节〞、“耍海会〞等等,充满着民族情趣这些浓郁的民族风情,增添了古城的历史文化气息,亦增加了历史文化名城的迷人色彩 6.丰富的民族特产,精湛的传统工艺和技术 市人杰地灵,物产富饶苍山石、草帽、沱茶、扎染布、乳扇等是特有的地方产品苍山石作为理想的建筑材料,不仅以花色品种繁多著称,更以石质精良著名,结合传统的石工艺,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精湛的工艺蜚声中外扎染布是市周城传统的手工染织品,扎染古称“绞缬〞也叫“撮缬染色〞,至今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其独特的加工工艺历来在民间工艺中饱享盛名,产品远销、日本、美国等地这些传统工艺集中表达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勤劳与浓郁的民族特色 综上所述,的历史悠久,文物古迹容十分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更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与雄秀兼得的自然环境相融合,民风古朴,气候宜人,构成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迷人的魅力,同时也是我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局部和展示以白族为主的边疆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窗口。

      三、历史文化名城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现状 是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之一,同时也是国家级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的一局部 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斑斓多彩,文物古迹分布甚广其中,已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州级、市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就有五十处,它们以古城为中心,沿苍山之脚、洱海之滨呈线状分布在古城及其周围两公里的围共有十九处,大局部保存尚好,但在古城及建筑密集的一些地方文物面临着被破坏的危险而分散在市域围的一些独立的文物点也疏于管理和保护 现状古城为2.25平方公里,根本保持原有城市格局南北城墙门被修复,城周还保存有局部不完整的夯土墙东西两城门楼、西南角楼、局部城墙及魁心阁等正准备恢复修建城西部根本保持原有白族民居建筑形式和空间形态,东片已建成的几片居住小区满足了居住用地开展的需要,高度、尺度比拟适宜,但在风格上与古城风貌衔接不够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