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纶鑫-论客赣方言.doc
11页1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一届年会 2001 年 11 月 江苏 扬州论 客、 赣 方 言南昌大学 刘纶鑫一、 在汉语的七大方言中,有六大方言都是以方言所在地的地域名称为名的,唯有客家方 言是以说这种方言的民系名称为名的这是很耐人寻味的要想知道客家方言名称的由来, 首先必须了解“客家”这一名称和客家民系的的来历 客家理论的奠基人罗香林 (1933)中说“客家名称的由来,则在五胡乱华,中原人民 辗转南迁的时候,已有‘给客制度’ ……可知客家的‘客’字,是沿袭晋元帝诏书所定 的其后到了唐宋,政府簿籍乃有‘客户’的专称而客家一词,则为民间的通称 ”又 说:“从客家的住地各方志所载户口宋时主客分列观察,亦可知客家先民的迁移运动在五 代或宋初是一种极其显著的事象, ‘客家’一名亦必起于是时是时,客家居地虽说尚杂 有无数的主户,然而新种一入,旧种日衰,主户的言语日为客语所排驱,主户的苗裔亦渐 渐为客家所同化,而失却其特殊的属性观此种种,可知客家的成形年代,确在赵宋之初 关于客家的界说,罗氏认为:“鄙意欲定客家界说,自时间言之当以赵宋一代为起 点客家居地,……大体言之,其操同一客语而与其邻居不能相混者,则以福建西南部、 江西东南部、广东东北部为基本住地,而更及于所再迁之各地,此就空间言之也。
” 关于客家民系的形成,罗氏认为,客家先民源自中原,在经历了西晋末、唐末两次大 迁徙后,五代赵宋之时,他们“所处地域为南唐以南,王闽以西,马楚以东,南汉以北的 地带,即闽粤赣三省交接的地带,各个割据政权的融化势力,既不能支配他们,而适以环 绕他们,使他们保持了传统的语言习俗,而与其四周的民系相较,则一者已为各别混化, 一者仍为纯粹自体,……这样在意识和观念上便成了客家这个民系 ” 罗氏的观点虽然还可以上溯到清嘉庆乙亥二十年(1815 年)广东和平徐旭曾《丰湖 杂记》的论述,但自罗氏以后,客家历史及其形成理论才基本定型并且,这一理论不仅影 响到历史学界、文化学界,还影响到语言学界人们都按照罗氏的客家理论来解释、处理 有关客家的问题 正当罗香林等学者在为客家人构拟一个届说和五次大迁徙的历史时,二十世纪二、三 十年代,有一批国学功底深厚、又接受了西方语言学教育和影响的中国语言学家,开始以 客观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汉语进行研究,他们从方言调查入手,将活的语言资料和文献 资料结合起来,用历史比较的方法把汉语的研究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当时,黎锦熙、 赵元任、李芳桂、罗常培等学者都在根据当时所知的资料对汉语方言进行分区,罗香林关 于客家的历史和语言的论述也就当然而然地被这些语言学家们所吸收。
李芳桂 1937 年有 “赣客家”的说法;罗常培 1940 年在他的《临川音系》中提到“客赣方言” ;赵元任在21948 年对他的原学说进行了修订,也提出了“客赣方言”的名称;1948 年,中央研究院历 史研究所《中国分省新图》第五版中的“语言区域图”正式提到“客家话” 1955 年,丁 声树、李荣提出汉语八大方言区的理论,把“客家方言”独立出来从此, “客家方言”成 为了一个语言学名词而且,从袁家骅先生的《汉语方言概要》开始,直到今天,各种汉 语方言著作和教科书,都缘用罗香林的客家理论,叙述客家和客家方言的形成历史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海外客家赤子的寻根活动越来越频繁顿 时,国内沉寂了五十年的客家研究又苏醒过来,客家学勃然兴起,成为一门显学现代的 客家研究者可以更客观地审视历史,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于是,许多研究者在充分肯定罗 氏草创之功的同时,也对他的客家名称界说、客家一名的由来、客家民系形成的理论提出 质疑我们认为,这些研究成果也应当引入到方言研究中来,对汉语方言、特别是对客家 方言的研究进行反思 事实上, “客家”一名,不仅与南北朝时的“给客” “侨客”的“客”没有传承关系, 与唐宋时期的“佃客” “浮客”和“客户”也完全不是一回事。
“客家”是明末清初以闽粤 赣三省交界地、尤其是以粤东北为策源地的一股特殊移民的产物,在文献中则最早见于明 末清初一些地方志中如《广东通志》93 卷《舆地》引《长宁县志》:“当地相传建县时, 自福建来此者为客家 ”又引《永安县志》:当地将“自江、闽、潮、惠迁至者名客家” 从明代末年到清代初年,由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诸方面的原因,以广东省东部为中 心的闽、粤、赣之交大批居民迁往广东中部及沿海地区和广西、江西、湖南、四川等地 这些移民的迁入,虽说有些是当时的统治者招垦的结果,但是,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当地土 著的利益发生了冲突,形成了土客之间的矛盾在土客势力不相上下的地区,这种矛盾往 往激化为武装械斗这种情况,以广东西部最为典型在清同治年间,广东台山、恩平、 阳春、开平、鹤山、高明、高要等县土客械斗长达十四年之久,双方死伤逃亡共五六十万 人之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广东西路事件清朝廷虽将土客之间的武装斗争平息了下去, 但此后以广府人为一方的土著和以客家人为另一方的文斗又升级了这种情况,正如海盐 人朱希祖(罗香林的老师)在《客家研究导论序》中所说:当时,广府人“自居于主,竟 有字客家人曰,曰犵,且有谓客家人非粤种,亦非汉种者。
于是客家之优秀者,乃相率 著书,以自明其为汉族” 如“大埔林太仆达泉著客说,谓客家多中原衣冠之遗,或避汉末 乱,或随东晋、南宋渡江而来,凡膏腴之地,先为土著占据,故客家所据多地嶢瘠,其语 言多含中原之音韵 ”为了抗衡广府人对客家人的污辱,1933 年,作为广东兴宁客家人后 裔的罗香林发表了《客家研究导论》一书,其写作的目的也正如朱希祖在《序》中所说: “其第一章述广东西路主客倾轧之往事,第二章述客家之来源,第三章述客家分布地域及 环境,第四章述客家之语言,可知客家与古代中原汉族之语言息息相通,于是客家为汉族 嫡派以明;第五六两章述客家之文教,于是客家为有文化之种族,而非、犵等野蛮名词 所得加以明……今者西路主客之争,已冰消云释,此后必无复有以贱族相欺凌者,此皆 著书立说者之功 ”也就是说,罗氏构建客家的历史、源流――特别是客家人五次大迁徙, 叙述客家人的语言、风俗、文化、经济等等,其功利目的非常清楚:就是为了证明客家人 是正统的汉人,不仅如此,而且是“中华民族里的精华” 当然,罗氏理论中的“客家”已3经不止是指迁徙到广东中部的客家移民,也包括了由闽粤赣之交迁往江西、广西、湖南、 四川及台湾等地的移民,尽管那些地方并不称这类移民为“客家” ,而分别称为“广东人” 、 “土广东” 、 “新民” 、 “棚民” 、 “怀远籍”等等。
顺便说一句,如果说“客家”一名在 明清以前就有(张光宇,2001)那为什么它只见于广东,而且先是他称,后来才变为自称, 而却未见其他移民们把它带到江西、湖南、广西、四川等省呢――此外,罗氏还将先期迁 至赣南、闽西、粤北的居民称为“老客家” 也就是说,罗氏将凡是说“客家话”的居民都 统称为“客家” 罗氏关于客家先民五次大迁徙的理论其实也是一种虚构笔者在《论客家先民在江西 的南迁》 (1998)一文中指出:历史上的确有过无数次的北民南迁,而江西的赣江和抚河以 及江边驿道是北民南迁的主要通道,不仅客、赣,连闽、粤诸方言区现居民的先民也大都 是通过江西逐步南迁的而且,在进入江西之前,他们都是中原移民,并无客、赣、闽、 粤的不同也就是说,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罗氏所谓的独立于赣、闽、粤民之外的“司 豫流民”或“客家人”的大迁徙这些南迁的北民,停留在江西中北部地区的则为赣民; 停留在赣、闽、粤之交的则为客民;从抚河及河边驿道南迁、越过武夷山、然后继续迁往 闽南者为闽人;溯赣江及江边驿道南迁、越过大庾岭至南雄珠玑巷、再顺浈水南迁至珠江 三角洲的为粤民由此可知,不仅闽、粤语言和文化不是南北朝以来南迁的北方移民带来 的,赣、客语言和文化也不是罗氏所说的中原移民带来的,而是在此之前业已形成,尽管 这些语言和文化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历代南迁北民带来的语言和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有了“客家”的名称以后, “客家话”的名称也就应运而生了毫无疑问, “客家话” 这一名称也是来自于民间,最初是广东中部的土著称那些自闽粤之交迁来的移民所说的话 为“客家话” 这个名称在文献中首见于当时的一些地方志中,如道光《佛冈厅志·土俗》: “其方言有土著,有客家自唐宋时立籍者为土著,……国初(按:指清初)自惠、韶、 嘉及闽之上杭来占籍者为客家 ”又,罗香林《客家源流考》第 67 页注引广东通志馆民国 十九年乐昌征访卷云:“乐邑声音各区不同,……至客家语,是后世侨民相传而至,非吾 邑古语也 ”对此,温仲和在《嘉应州志·方言》中作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嘉应州及所属 兴宁、长远、平远、镇平四县并潮州府属之大埔、丰顺二县;惠州府属之永安、龙川、河 源、连平、长宁、和平、归善、博罗一州七县,其土音大致皆可相通……广州之人谓以 上各州县人为客家,谓其话为客话由以上各州县迁移他州县者所在多有,大江以南各省 皆占籍焉而两广为最多,土著皆以客称之,以其皆客话也 ” 在这里,我们不想过多地去评述罗氏客家理论的是非,上文说到,罗氏的初衷,只在 于说明客家及其语言的源远流长,并不是企图要分出一个客家方言区来。
现在,我们在弄 清了“客家”的本来面目以后,也就可以知道“客家话”的真正内涵,并且完全可以理解 罗氏构拟客家理论的意图但正是罗氏的客家届和客家五次大迁徙理论为汉语方言学者们 奠定了划分客家方言区的基础,方言学者们正是依照了罗氏的理论来描述客家方言乃至赣 方言的形成现在,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没有明末清初的闽粤移民的大迁徙,如果没 有广东西路一带土客之间由武装械斗及逐步升级的意识形态的斗争,那就可能不仅不会有 “客家人”这一民系出现, “客家话”或者“客家方言”这一名称也将无由产生这样,汉4语方言的分区,又将是一个什么样子呢?闽粤赣之交地区的方言又将会归向何处?客家方 言和赣方言的关系又将是怎样呢? “赣方言”这一名称的产生很迟章太炎、黎锦熙、乃至 1934 年赵元任在给汉语分 区时,都还没有说到“赣方言” 李芳桂 1937 年有“赣客家”的提法罗常培 1940 年在他 的《临川音系》一书中论及“客赣方言” ,认为它们是同系异派的方言赵元任在 1948 年 对他的原学说进行了修订,也提出了“客赣方言”的名称以上学者都是倾向于客赣合一 的1948 年,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分省新图》 (第五版)中的“语言区域图”将 汉语分为 11 个单位,首次将“赣语”和“客家话”分立;董同龢在 50 年代主张将“赣方 言”和“客家话”分立;1955 年,丁声树、李荣先生把汉语方言分为八区, “赣语区”是 其中之一。
大概因为“赣”是江西的简称,赣语是江西的主要方言,所以以“赣”名之 毫无疑问,赣方言的根就在江西,其主要分布区也在江西二、诚然,罗氏的客家理论的确对长期以来的汉语方言研究和汉语方言分区理论起了某种 误 导的作用 自古以来,或者说至少是从南北朝时期开始,许多论及汉语方言的人,往往喜欢以长 江为界,谈论江北、江南方言的异同如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南方水土和 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鈋钝,得其质 直,其辞多古语 ”隋陆法言《切韵序》:“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 ”唐陆德明《经典 释文序》:“方言差别,固自不同,河北江南,最多钜异 ”至明代的陈第在《毛诗古音考》 中还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 但是,不少研究者认为,客、赣方言本是中原汉语,是永嘉之乱以后南迁的北方人带 来的罗常培先生(1934)认为,临川一带的赣方言是“第二期客家带来的语言” 游汝杰 《方言与中国文化》:“赣、客语的形成最晚今江西地区古称吴头楚尾,应当是古吴语 和楚语的交汇处汉代扬雄于此独留下空白东晋南朝时期,有部分北方移民进入赣北、 赣中地区,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