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后40首教材(要).docx
68页第三十六首 浪淘沙① [唐]刘禹锡九曲②黄河万里沙,浪淘③风簸④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采.注释 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②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③浪淘:波浪淘洗.④簸:掀翻.译文弯弯曲曲的黄河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浪淘沙》共九首,这是第一首.诗歌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黄河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自天涯"写出了黄河的源远流长.后两句作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牛郎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和奋发向上的情怀.运用1. 诗的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黄河?请简要分析.答:诗人以浪漫的想象结合优美的传说,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把黄河汹涌澎湃特点写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2. 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绝句,以生动形象的笔调,高度的艺术想象,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的雄伟形象,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气概和奋发精神,同时表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赋得①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②原上草,一岁一枯荣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④侵⑤古道,晴翠⑥接荒城.又送王孙⑦去,萋萋⑧满别情.作者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其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注释①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②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③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④远芳: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⑤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⑥晴翠:草原明丽翠绿.⑦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⑧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的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鉴赏这是作者十六岁所作.本来只是练习应试的习作,但因作得好,便成了他的成名作.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作者初进京城,携诗拜访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借"居易"之名打趣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待读其诗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大为赞赏道:"道得个语,居即易矣!"遂广为延誉.按"赋得体"的标准,此诗之结构可谓严谨妥当:前四句写"原上草",后四句写"古道送别".然而此诗之佳处远不止于此.其为名作,实因意胜──赞美一种顽强向上的生命精神.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运用这首诗里蕴含着物候学的两个规律,试指出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通过以下句子描写的物候现象的分析,推断诗句反映的季节,然后按季节推移顺序进行排序. 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②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③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④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排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两个规律是: ①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 ②循环是随着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2〕③①④②池上 [唐]白居易小娃①撑②小艇③,偷采白莲④回.不解⑤藏踪迹⑥,浮萍⑦一道⑧开⑨.作者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其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注释①小娃:小孩子.②撑:撑船,用桨使船前进.③艇:船.④白莲:白色的莲花或白色的莲蓬.⑤不解:不知道;不懂得;不明白.⑥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⑦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全草类植物.⑧一道:浮萍被小船分开后,一时难以合拢而留下的踪迹.⑨开:分开.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鉴赏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可信.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小娃娃瞒着大人偷偷地划着小船去采莲,采到白莲后他高兴坏了,兴奋得竟忘记了自己是瞒着大人偷偷去的,公然大摇大摆地划着小船跑回家,在湖里清晰地留下了他小船经过的痕迹.诗人把一个充满童趣的画面和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娃娃形象写得呼之欲出、活灵活现.运用〔1〕"不解"一词在诗中是什么意思? 〔2〕首句中的两个"小"字起什么作用? 〔3〕诗中的哪两个字前后呼应,写出了"小娃"的天真、淘气? 〔4〕"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两句与前两句有着怎样的联系?写出了怎样的情趣? [参考答案] 〔1〕不知道 〔2〕为读者提供了可以想象的形象,也紧紧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这"小艇"载着"小娃"要到哪里去呢? 〔3〕偷、藏 〔4〕后两句是前两句的结果,前两句时候两句的铺垫.这样的描写,充满着无穷的趣味."不解藏踪迹",一个"不解",道出了小娃的天真和淘气.忆江南 [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④.能不忆江南?作者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其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注释忆江南: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诃体之一.谙:熟悉.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④绿如蓝:绿得比蓝草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译文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还很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像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鉴赏这首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运用1、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画面.答案:春天来了,在阳光的照耀下,江边的花开得比火还要红,碧绿的江水像靛草那么蓝,江水是多么清澈啊!2、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从文中的哪两个字看出来?答案:本首词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江南的春景,表达了词人对江南春天的喜爱、赞美、眷恋之情.可从文中的"忆""好"两字看出来.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④莓⑤苔⑥草映⑦身.路人借问⑧遥招手,怕得鱼惊⑨不应⑩人.作者胡令能〔785-826年〕,唐朝诗人,是莆田〔今##莆田市〕人.唐贞元、元和时期人.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注释蓬头:头发乱蓬蓬的样子.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④侧坐:侧着身子坐在某个东西上.⑤莓:野草.⑥苔:苔藓植物.⑦映:遮映;掩映.⑧借问:向人打听.⑨鱼惊:鱼儿受到惊吓.⑩应:回应,答应.折叠译文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在学钓鱼,斜身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摇了摇手,生怕惊动了鱼儿,暂时不敢回应过路人.鉴赏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画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运用下列对诗句的理解,说法正确的是哪几项?〔多选题〕A.这首诗表现的是山野小儿的生活情趣,以与小儿纯真、无邪的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