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历史移民的流向与分期.doc

17页
  • 卖家[上传人]:
  • 文档编号:43892026
  • 上传时间:2018-06-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5.50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历史上移民的主要流向和分期中国历史上移民的主要流向和分期作者:张国雄 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国家“八五”社科重点课题资助项目]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02,98─107 页转帖自:三苗网内容提要 根据主流移民特征的变化,中国移民史可分为四个时期:先秦黄河中下游多向移民期、秦统一到两宋从黄河中下游向长江中下游的由北向南移民期、元明清长江流域由东向西移民期、近代沿边多方向移民期中国现代人口分布的格局就是这四个时期依次展开的产物主流移民特征的变化与地区开发重点的转移互为因果中国历史上移民的主要流向和历史分期,是中国移民史研究中的一个实践和理论意义都十分重要的课题它极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移民史的运动规律的认识学术界迄今尚未就此展开讨论笔者不揣冒昧,愿抛陈刍议,以期引出美玉,并敬请专家学者赐教 一、分期的标准:主流移民在讨论分期标准之前,有必要对中国移民史的研究对象略加分析所谓“移民”,是指因各种原因长久离开原居地在别外居留下来重建家园的人口这是一般人口学科所下的定义对中国移民史的研究来说,这个定义就过于宽泛了首先,历史时期出现的人口移动数不胜数,中国移民史不可能对发生过的所有移民都进行整理研究(也没有这个必要)。

      其次,移民有群体和个体之分,作为一种人口现象都蕴含有一定的意义比如历史文化名人李白、苏轼、朱熹等的个体迁移,对认识其作品的内容、风格以及思想的变化非常重要而在以探讨历史时期人口迁移规律的中国移民史研究看来,舍去这样一些并不反映一个时期移民趋势的个体移民,不会削弱其研究的价值它只研究群体移民行为第三,也不是所有的群体移民都可以纳入中国移民史的研究范围历史上有些群体移民只发生在同一地理区(或平原或丘陵或山地)内县与县之间,迁移距离不长它们可以成为地方经济史、人口史、社会史的研究内容,对中国移民史的研究来说意义不大因此,对中国移民史的研究对象作进一步的界定是非常必要的中国移民史所说的“移民”应是“具有一定数量、一定距离、在迁入地居留了一定时间的移动人口”〔1〕经过以上界定后,展示在我们面前的移民运动的数量仍然很可观,它们是进行分期研究的基础分期,是中国移民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众多移民运动的比较分析,寻找时代的特征,并从其变化中把握中国移民史的发展脉络在这个任务面前,各次移民运动的地位并不是均等的有的能够反映一个时期人口迁移的趋势,是所有移民运动的主干;有的只是枝蔓,使移民运动表现得更加丰富多彩罢了。

      这样,要着手分期的研究,就需要进一步对“移民”作“主流移民”和“非主流移民”的划分主流移民的特征将其所处的时期与其它时期区别开来,是分期的依据那么,什么是“主流移民”呢?换言之,划分主流移民和非主流移民的标准是什么呢?由于分期研究尚未受到重视,这个问题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寻笔者以为似乎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考察第一,时间任何移民运动都有一个兴起、发展、结束的过程主流移民运动在同时期的所有移民运动中,持续的时间最长,而且高潮起伏,迁移潮一浪接一浪地冲击着迁入地第二,规模在同时期的移民运动中,主流移民的数量最大不排除在某个阶段主流移民数量比非主流移民小的可能,但是移民过程保证了主流移民在总量上的领先地位第三,空间主流移民都是在大地理区之间迁移,如流域与流域之间(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与辽河、松花江流域),或流域内上中下游之间因此也是跨大行政区的迁移,距离长其二,主流移民的主要迁移方向突出而稳定,非主流移民缺乏主要迁移方向第四,影响移民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任何移民运动都会引起现有的人口分布和经济地理格局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由于迁移时间、迁移规模、迁移空间的不同,主流移民和非主流移民引起这种变化的大小存在明显的差别。

      主流移民对人口分布和经济地理格局的改变,具有全局的意义,十分重大,非主流移民根本无法与之相比第五,有些非主流移民可能具有以上某一项特征,但是主流移民必须同时具有上述四个特征这也是它们的区别所在如果以上标准是合理的,我们就可以对“主流移民”下这样一个定义:在一个时期内的所有移民运动中,迁移时间最长,迁移规模最大,在大地理区之间展开,其影响也最显着的那部分移民就是主流移民它们所具有的特征反映了那个时期人口迁移的规律 二、从时间、空间、规模看移民的分期本文所指“中国移民史”的时间上下限,采用葛剑雄先生上起有确切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商代,下至本世纪前期的意见〔2 〕这并不是说商代以前就不存在移民了事实上移民是与中国历史同时产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移民也就没有中国的历史建国以来的考古成果表明,在氏族公社时期,今中国范围内有几大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文化共存如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和大溪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等同类文化地域性的形成,移民所起的作用不可否认问题在于,移民有多大规模,什么时候进行的迁移,一次迁移的距离有多长等等,都不可能从目前的考古成果中找到答案何况还有很多目前考古工作尚未揭示的移民运动不为我们所了解。

      因此,目前将中国移民史的上限确定在商代,是合理可行的从商代以来的三千多年间,中国移民运动的发展波澜壮阔,主流移民特征的变化极有规律1、先秦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多向移民从一些零散文字简略而间接的记载中,我们对秦统一以前一千三百多年间的移民运动的了解,较商代以前要具体丰富得多了商、周的迁都,西周分封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争战所导致的疆域变迁,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认识那个时期移民运动的一些线索因为这些政治、军事行动必然引发移民运动的出现虽然这些只是当时实际存在的移民运动的一部分,要依此谈论主流移民的特征、迁移的规律,条件尚不充分但是,它们毕竟反映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首先,黄河中下游是移民最频繁的地区商王朝立国后的六次迁都,西周分封的燕、鲁、齐、卫、宋、晋、蔡等绝大部分诸侯国,都是在这一地区春秋战国时期林立的诸侯国同样以黄河中下游为多即使可与中原诸国争雄到战国时疆土最辽阔之南方楚国,其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在靠近黄河流域的江淮之地不论是与同处长江流域之吴、越争战,还是战国后期都城由郢迁陈,迁寿春,都反映了这一战略态势上述政治、军事斗争引发的移民运动主要在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地区进行,应是不证之事实其次,这些迁移大多具有一定规模。

      迁都实际上是宗族、臣民的人口大转移,分封也以集团性迁移为基础,绝不是几个贵族到封地去轻松的接管因为西周灭商后很多分封之地存在着强大的敌对势力比如周武王封太公于营邱建齐国,以控制山东半岛东部最大的敌对势力莱夷太公就国,其初颇为不顺,几经较量齐国才巩固了自己的统治〔3 〕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同族人为后盾,恐怕不少异地受封者只有愧对周王了第三,移民由甲地到乙地的迁移时间比较短如楚国都城由郢迁陈,就是在公元前 278 年这一年完成的同时,迁都、分封的迁移距离又比较长姜太公就是由黄河中游的关中“东就国”于黄河下游的山东半岛〔4〕楚国迁都也是由长河中游到淮河上游第四,在这一千多年间,上述移民不像后世移民那样存在一个持续、稳定的主要流向另外一些未被文献记载而又实际存在的移民的情况,虽然目前我们对之极不了解,但是从如下两个前提可以作点合理的推断1)到战国中期,人口约在二千万以上2)他们分布在北起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辽东半岛,东至于海,南到南岭山脉,西抵今陕西北部、甘肃洮河、四川盆地和湖南西部这样辽阔的土地上5)地旷人稀是当时的普遍现象当然,在此地域之外肯定还有人类活动存在,但人口密度只会更小从商、周都城以及绝大部分诸侯国地理位置来看,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为又一突出特点。

      那么,在人口分布比黄河中下游稀疏得多的其他地区内所发生的移民运动,因人口规模小,空旷地更多而谋生容易,其迁移规模、迁移距离理应比发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移民要小要短,而且更为繁杂无序 2、秦统一到宋朝由北向南的移民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以春秋战国时期的书社制度为基础统一了全国的户籍管理制度,首次进行了全国性的人口调查,加强了对人口这种最基本的战略资源的管理于是,有关人口运动的记载,秦及以后各朝日益丰富、详细,移民运动也随之生动而具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从公元前 221 年秦统一到两宋的一千多年间, 移民运动频繁而复杂在西汉,关中地区有关东迁入关中和关中向外迁移的移民,西北地区有汉民族的徙边屯戍和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内徙,东南、西南、东北也都有移民运动发生〔6〕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使中原民众纷纷外逃,大致有七个迁移方向:益州、荆州、江东、幽州、辽东、鲜卑、交州而河陇一带的羌族则内徙关中等地,参与逐鹿中原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之后,魏、蜀、吴为了巩固其政权,相互掠夺交界地带的汉族和羌、氐等族民众,强制向冀州、江东、益州迁移〔7〕西晋统一时期,中原因连年战乱,人口锐减,田园荒芜,北方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纷纷“慕化”降附,请迁内地,与部分从南方返迁的汉族民众一道,为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魏晋时期,东北的鲜卑族一批又一批迁到了西北地区,改变了当地的民族构成〔8〕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推动了北方人大批涌向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南移潮一直持续到刘宋在北魏与齐、梁、陈南北对峙之世,江、淮一带民众又多被掠北迁,孝文帝的改革也促使一些避难江东的中原士族相率慕化北归〔9〕北方和东北边外的匈奴、鲜卑、高车、柔然,西北的氐、羌等族一批又一批迁入中原而已居内地多年的各族民众又由于种种原因,在内地来回迁徙,或返迁边疆〔10〕唐朝前期,因隋末动乱而迁入北方边地的人口大部分返回了原籍〔11〕“安史之乱”使中原大地再次成为主战场,人口大量迁出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12〕两宋时期,宋金、宋元的对峙,一次又一次促成北方民众南迁〔13〕同时,女真和蒙古等少数民族也渐渐在中原定居下来从上述列举中,已经可见这个时期移民次数之多那么,哪些移民是主流移民,代表了时代的特征呢?谭其骧先生在总结“永嘉之乱”以后的人口迁移特点时明确指出:“南渡乃是正流”〔14〕其实,不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人南迁为主流移民,被虏北迁和慕化北归的移民难以与之相比,就是秦汉和隋唐两宋的所有移民中,北人南迁也是“正流”,其他移民都只是支流。

      此为学术界之共识由北向南的迁移,是从西汉末年开始的,基本结束于南宋,持续了一千多年其中,西晋永嘉之乱、唐朝安史之乱以后的南迁,两宋之际的南徙,是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三次每次又可分为若干阶段,高朝起伏移民规模之大,可从西晋永嘉之后九十万人南迁、南方六人中有一个为北方移民〔15〕,以及靖康之乱造成五百万人南下〔16〕窥见一班移民迁出地几乎包括今北方各省,又以黄河中下游之河南、山东、陕西为多这些移民在一千多年里沿着相同的迁移路线,迁入了上至四川盆地,下至江东的长江流域,下游的江东又为主要迁入区还有一些北方移民一直南迁到了岭南〔17〕 3、元明清时期由东向西的移民较之此前和以后的移民运动,有关这个时期的研究比较薄弱尤其是一些着名的移民运动(如两湖移民)因官方文献的严重缺载,研究进展缓慢,已有的成果与其实际地位很不相称因此,这里不得不较多地引述文献来考察主流移民的特征1)《明史》太祖本纪、成祖本纪、食货志记载了明朝十几次移民的情况洪武三年(1370)六月,“徙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民无业者田临濠,给资粮牛种,复三年〔18〕洪武四年(1371)六月,“徙山后民三万五千户于内地,又徙沙漠遗民三万二千户屯田北平。

      〔19〕洪武九年(1376)十一月,“徙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田凤阳〔20〕洪武二十一年(1388)八月,“徙泽、潞民无产业者垦河南、北田〔21〕洪武二十二年(1389)四月,“徙江南民田淮南〔22〕洪武年间,还曾“徙江南民十四万于凤阳屡徙浙西及山西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又徙登、莱、青民于东昌、兖州又徙直隶、浙江民二万户于京师充仓脚夫〔23〕“命户部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