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药题材影视剧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困境与策略.docx
13页中医药题材影视剧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困境与策略 杨雪 傅琛Summary:本文对《老中医》等中医药题材影视剧的传播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总结中医药题材影视剧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困境:包括中医药文化传播“把关人”缺乏医疗卫生素养的现象;医者形象的真实性与影视剧剧情虚构性的矛盾;中医药文化在中医药题材影视剧中附属化与边缘化的危机;中医药文化的科教价值与影视剧娱乐化的冲突在拉斯韦尔5W模式的基础上,研究新的传播策略:如加强中医药题材影视剧“把关人”的医疗卫生素养;塑造正面的人物形象,宣传专业的中医知识和科学的价值观;借助媒介融合,利用好“文化IP”;迎合观众需要,提供多元化的作品;推动议程设置,树立好中医药文化形象Key:中医药题材影视剧;中医药文化;困境;策略:G206.3 文献标志码:A :1674-8883(2020)15-0020-04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江西省2019年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中医药题材影视剧对中医文化的传播现状与策略研究——以《老中医》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C2019-S362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中医药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是要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1]。
这不仅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更为新鲜的活力,同时也为中医药题材影视剧的制作和发展带来了时代的东风影视剧是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是除了新闻之外在大众中传播最广泛的渠道之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影视剧市场上涌现了不少以中医药为题材的作品,像《李时珍》《华佗与曹操》《刮痧》《神医喜来乐》《大宅门》《女医明妃传》《老中医》等,这些影视剧作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在传播中医药文化时也面临着一些困境,本文就传播困境和策略进行了探讨一、《老中医》等中医药题材影视剧的调查分析《老中医》描述了“孟河医派”名医翁泉海在上海治病救人的传奇一生,在整个中医界都面临着“西盛中衰”的考验时,以翁泉海为代表的中医凭借着对于医术的专注和对待病人认真负责的态度,向观众展现出了一个“大医精诚”的形象笔者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321份调查问卷,回收了300份有效问卷,并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如下:(一)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在300位调查对象中,男性占总数的49.67%,女性占50.33%,男女比例相当,21~30岁的占50%,31~40岁的占39.33%,调查对象绝大多数为青壮年。
调查对象中高等学历的占大多数:大学本科(53.33%),大学专科(25.67%)二)调查对象观看《老中医》等中医药题材影视剧的情况1.调查对象对中医药题材影视剧的关注情况在罗列的15部中医药题材影视剧中,看过1~5部的调查对象占总数的65.67%,6~10部的占29.67%在“是否希望中医药题材影视剧越来越多”的问题中,95%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是”,2.33%的选择了“否”,2.67%的选择了“无感”绝大多数调查对象看过一定数量但不多的中医药题材影视剧并期待可以看到更多的2.《老中医》等中医药题材影视剧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效果其一,满意度:53.33%的调查对象对《老中医》表示满意,22%的表示一般满意,18.67%的表示非常满意,0.67%的表示不满意,5.33%的调查对象没有看过《老中医》在看过《老中医》的调查对象中对其表示满意的占绝大多数其二,认知情况:在看过《老中医》的284位调查对象中,对其中传播的一些中医理论、中医思维和中医技术表示理解并认同的为266位,占93.66%这说明通过演绎和表达,绝大部分的调查对象对其中剧情所涉及的中医理论、中医思维和中医技术都可以理解,并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念产生了认同感。
其三,思维及行动改变情况:68.67%的调查对象对中医诊疗的态度为“更加感兴趣”,25.33%的态度为“更加信任”,6%的态度为“无感”85%的会尝试学习或运用中医中药,剩下15%的不会绝大多数的调查对象在思维上呈积极态度,但是行动上选择改变的人数有所下降三)调查对象对《老中医》等中医药题材影视剧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观点1.《老中医》等中医药题材影视剧在传播中医药文化方面的缺点51%的调查对象认为《老中医》等中医药题材影视剧涉及的中医诊疗知识不够专业,超过半数;43.7%的认为影视剧夸大或神化了医者的专业能力,接近半数再按照已选择数占总选择数比从高到低依次:涉及中医诊疗的知识不够专业、夸大或神化医者的专业能力、为配合剧情而附属化边缘化中医、为烘托主角而丑化医者形象、不存在缺点、过多娱乐化中医而没有科教意义、其他2.调查对象对中医药题材影视剧传播和发展的建议将300位调查对象的建议进行归纳,其中出现次数在10次以上的相似建议进行记录:使剧情贴合实际、真实可靠;中医知识需要专业科学、通俗易懂;多方式、多渠道地宣传;剧情需要丰富具体;不要神化丑化医者形象;由专业人士指导;宣传正确价值观继而为之后提出中医药题材影视剧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策略提供参考。
二、中医药题材影视剧在传播中医药文化时面临的困境中医药题材影视剧在传播中医药文化方面确实取得了不少成果,让更多的观众接触到中医中药并热爱上了中医药文化但同时,如调查问卷的结果所示,由于现在的中医药题材影视剧还存在着涉及中医诊疗的知识不够专业、夸大或神化医者的专业能力、为烘托主角而丑化医者形象、为配合剧情而附属化边缘化中医、过多娱乐化中医而没有科教意义等问题,导致在传播中医药文化时面临着一些困境:(一)中医药文化传播“把关人”缺乏医疗卫生素养的现象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有一个著名的理论——“把关人”理论进行传播活动时,“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對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卢因把这种筛选和过滤过程称为‘把关’,把在传播过程中发挥这种作用的人称作‘把关人’”[2]而目前传播过程中的“守门”(“把关”)研究至少有五个方面[3]:来自媒介工作者个人的影响、来自媒介日常工作惯例的影响、媒介组织方式对内容的影响、来自媒介机构之外的组织对媒介内容的影响、文化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在中医药题材影视剧的制作过程中,编剧、导演、制片人、电视台等环节都至关重要编剧按照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根据市场的需求,在专业水平的基础上编写内容优质的剧本;导演对剧本内容的质量进行把关,起到主导、遴选和指挥等作用;制片人根据市场的走向,选择符合观众需求的剧本,并深入到影视剧的各个细节进行把关;电视台筛选并仔细审查剧本,通知影视剧制作团队删减不合理的剧情等。
这些环节中都有人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把关人”的价值观和专业素养、行业的工作惯例和外界(例如广告商)等因素影响了“把关”的效果把关人”的医疗卫生素养缺乏会直接表现在中医药题材影视剧中涉及中医诊疗的知识不够专业例如在《延禧攻略》中,太医叶天士为魏璎珞的失眠症状开曼陀罗叶子为药用来治疗,“而事实是曼陀罗叶子毒性很大,并不能治疗失眠[4]在《芈月传》中,“称淡竹叶又叫碎骨子,‘孕妇服之,更具打胎滑胎之效’,其实两者是同一植物的不同部分,淡竹叶并无‘滑胎’之效[5]如此这般,没有中医中药基础的观众受到影视剧的影响,会误解一部分中药的功效,或者直接盲目服用,造成不好的后果,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危及生命健康二)医者形象的真实性与影视剧剧情虚构性的矛盾通常在中医药题材影视剧中代表中医形象、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是影视剧中的医者在当今的医疗环境下,医者形象在大众心中比较复杂一方面,大家渴望有着高尚职业道德和高超医疗技术的医者形象,这在中医药题材影视剧中则主要体现为容易过度夸大或神化医者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人们又唾弃那些道德和专业水平低下的医生,体现在中医药题材影视剧中倾向于丑化医者形象这些虚构出来的医者形象,虽然某种意义上满足了观众内心的需求,但是也加深了观众心中对医者的认知误解,反而不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例如在《神医喜来乐》中,“喜来乐随靖王爷到沧州,他采用井泡草药法,不论灾民游荡到哪儿都得喝水,只要喝井水就能治病,很快便将瘟疫控制住了[6]这样的演绎不仅夸大了喜来乐治疗瘟疫的能力,也加深了观众对中医中药的误解,给中医冠上了“不科学”的帽子虽然取得了好的收视率,但从长远看,并不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在《老中医》中,为了烘托主人公孟河名医翁泉海的大义凛然和超众的医术医德,而设计了两面派、圆滑投机的赵闵堂,自恃人脉广泛、自私聪明的吴雪初和油腔滑调、坑蒙拐骗的高小朴等前期负面形象,虽然他们之后逐渐改变了形象,但先入为主的印象容易误导观众,使他们对现实生活中中医整体形象产生认知偏差,所以影视剧中的过度贬低或过度褒扬都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三)中医药文化在中医药题材影视剧中附属化与边缘化的危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代表之一,是优秀传统文化腾飞的翅膀于是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装影视剧中,总是少不了中医内容但是这些中医内容大多数被影视剧用作推动情节发展的工具,于是中医药文化为配合剧情而被附属化和边缘化例如在《甄嬛传》中出现的麝香、艾叶、夹竹桃、红花等中药,编剧安排其作为后宫娘娘们争宠的武器,本意也没有要传播中医药文化。
再者,像《本草药王》《大宅门》等记录中医名家、中医药老字号的历史正剧,也多是被归类为体现主角的感情经历的爱情剧和家族命运跌宕起伏的家族剧,中医成就了这些影视剧中角色的身份属性和家族背景,并没有不可替代性随着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正式实施,中医药迎来了春天,中医药题材影视剧的发展前景也更加光明如以中医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电视剧《老中医》在央视一套播出,收视率惊人,具有开拓创新的里程碑式意义但是播出过后的关注度并不持久,“剧情的不自恰以及主角医术的过于完美而失真等不成熟的方面也被观众诟病[7](四)中医药文化的科教价值与影视剧娱乐化的冲突中医作为中国的传统医学,影响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人中医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古代哲学的滋養,所以包含着科学属性和文化属性科学地教育普及中医药文化,不仅有利于中医的传播,也有利于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娱乐化现象在目前已经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不光出现在影视剧作品中,像一些综艺、访谈等电视节目,抖音、快手等软件都是娱乐化现象的高发地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影视剧娱乐化的现象,其益处在于可以提高收视率并且放松观众因工作学习而过度紧张的神经;其弊端则在于脱离现实而减弱了观众的思考能力,为了刻意制造噱头而舍弃了科教意义。
如今,中医药题材影视剧面临着过多娱乐化中医而没有科教意义的困境例如在《女医明妃传》中,“开头有相关的告示,剧中设计的中医相关知识是服务于剧情的,并没有精确的科学依据[8]这就说明这部电视剧是以娱乐为目的,其中涉及的中医中药不仅没有科教意义,还可能会误导观众但由于影视剧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是很深远的,所以这是万万不可取的中医药题材影视剧的内容可以是基于科学事实之上的娱乐化通俗化的改编,但不可以完全失去其科教价值三、中医药题材影视剧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策略根据拉斯韦尔5W模式的理论——传播过程中的五大要素: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说)、With What Effect(效果)[9],以及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得出以下中医药题材影视剧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策略:(一)加强中医药题材影视剧“把关人”的医疗卫生素养中医药题材影视剧是关乎医药卫生和生命健康的,创作中医药题材影视剧的团队需要以更高的水准来要求自身因此,“把关人”需要更强的专业能力、辨别能力和较高的医疗卫生素养,才能正确地去引导观众、宣传积极的价值观,制作筛选出贴近实际、真实科学的影视剧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