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真正的崛起之迷.doc
3页德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300多个封建邦国各据一方这些邦国,尤其是普鲁士、奥地利等大的邦国,为了强化统治和扩大军事实力,企图通过教育造就忠顺的臣民和得心应手的兵士,所以急于把国民学校管理权从教会转到国家手中并大力提倡强迫义务教育早在16世纪后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萨克森等邦国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从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竞相颁布这种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最为著名,它进一步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 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较英法等国早一个世纪,使得德国人具备了自然科学索要求的严谨和内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以教授数学、物理、力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为主,并辅之以绘画、制图此后,德国各城市陆续有人创办这类学校,有的实科中学则增设建筑、商业制造、贸易、经济等科目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
但由于它的毕业生不被允许进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学生也不多,很快被没有门第观念的美国超过,在科学应用方面输给了美国 受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现是泛爱主义和洪堡德改革泛爱主义是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思想和德国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泛爱主义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萨耳士曼、堪比等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的人,因此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受到重视,采用让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实物教学他们热爱儿童、肯定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禁绝体罚,这种方法后来传入美国,俄国和日本等国 1807-1815年普鲁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间,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长,他根据新人文主义的精神对各级学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积极贯彻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有所扩充、教学方法有所改进,出现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后的美国发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实科中学进一步得到发展,增加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科目,通过考试选择教师,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师的局面。
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较早明确地提出大学的任务一方面是要向学生传授各科知识,一方面是要发展科学(即办成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创办和领导的柏林大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由于德国较早地抓教育,国家强大也是来源于方法的更为先进、合理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嘘的基因、染色体毫无关系! 结论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这是就是时代的差距!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在过去的几百年间,这块被称为欧洲走廊的土地,一直就是整个欧洲的战场德意志人经常成为环伺在周围的欧洲列强的雇佣军,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相残杀。
1648年,在进行了争夺霸权的“三十年战争”之后,欧洲各国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最终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德意志的分裂局面,这一年,这片土地分裂为314个大大小小的邦国,虽然它们还共同拥有“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这样一个名称,但邦国各自为政,中央权力几乎不存在 当拿破仑的军队在1806年悍然入侵时,这个所谓的帝国根本无力抵挡,帝国中两个最大的邦国:普鲁士和奥地利遭遇惨败,普鲁士还被迫割让了一半的国土,支付1.5亿法郎战争赔款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轰然解体 当这片土地上连一个名义上的国家都不复存在时,人们想起了德意志诗人席勒的一声感叹:“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 ” 席勒的朋友歌德则干脆地说道,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如果我们在维也纳这样问,答案是,这里是奥地利;如果我们在柏林提出这个问题,答案是,这里是普鲁士德意志在哪里?这个历史性的问题,拷问着每一颗德意志的心灵 德意志的诗人们用诗句探寻民族的未来;德意志的音乐家们用音符抒发抗争的激情;德意志的哲学家们,用理念激发至高无上的国家崇拜 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意志民族对德意志来说,过去的500年是荣耀与屈辱、富强与衰落并存的500年,战马剑盾铸成的刚性社会,使 它迅速进 入现代化。
然而第二帝国的现代化却是背负着军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现代化,纳粹则是极端暴 力的现代化,他们把德国推向了 征服与扩张的道路,给世界和德国带来了两次浩劫2003年,德国电视二台评选“最伟大的德国人” ,战后联邦德国首任总理康拉德·阿登纳名列第一, 胜过了马克 思和俾斯麦早在纳粹执政时期,阿登纳就因3次拒绝与希特勒合作而两次被捕出狱后,生活失去保障的他在家 里养玫瑰花阿 登纳是个好园丁,人们用他的名字给一种新型玫瑰命名而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培育了 一个崭新的德国,培育了欧洲的新秩序 1949年,阿登纳当选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他认为德意志不能再因为屈从于好战的民族主义和专制政权 而招致灭顶之灾,要实行欧洲真正的和平,就要突破均势主义的局限,实现欧洲联合,彻底 斩断那只看不见的手,使前几代人 蒙受灾难的纷争不再发生要实现欧洲联合,先要实现法德和解,可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到一个世纪,法德之间就发 生了3次血腥残 杀彼此间的仇恨和不信任已太深了可阿登纳却对戴高乐说:“以我之见,欧洲没有一 个国家可以向它的人民保证,仅仅依 靠自己的力量,就能为他们赢得一个安全可靠的未来 ”他的睿智和 顽强打动了戴高乐、尼克松等一批领导人。
尼克松说:“这两位战后的巨人彼此尊重、共同合作,从而消除了法国和德国之间几个世纪的宿怨 他们中任何一个 人都不能单独做到这一点 ”阿登纳抛弃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感情,称自己“不仅是德国人,而且是欧洲人” 他带着比别人矮了不 止一头的国家, 小心翼翼地与法国共同实施舒曼计划(因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提出“欧洲煤钢联营计划” 而得名)和欧洲煤钢联营,加入欧 洲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阿登纳还设想通过以 德法为“欧洲合众国”核心的一体化进程,来实现德国 的重新统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欧洲一体化进程至今坚定地推进着1992年,欧洲大市场成立1999年,欧元启 动在 这些成果后面,依然能看到阿登纳坚毅的眼神他不负众望,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把“一个 为众人憎恨的德国大兵和纳粹 国家,引回到国际间受人尊敬的地位” 经济地位的恢复为德国政治外交创造了空间,但它还需要世界,特别是 二战受害国的认可 1968年11月,一位女记者克拉斯菲尔德重重地在西德前总理库尔特·乔治·基辛 格脸上打了一记耳光她说是 以年轻一代的名义打这个耳光的在她看来,二战结束后不过20余年,一 位原纳粹高官竟然能当上联邦总理,这简直是德国 的耻辱。
几个月后,当时的西德总统海因里希·吕布 克也因为曾在一家设计过集中营的建筑公司工作过,而被迫辞职此后,德国对战争的责任日益澄清,人们普遍认为这一责任不是某个人的,而是整个德意志民族的 德国教育部门多 次修订历史教科书,强调“关键的任务是教育下一代,将防止历史悲剧重演的职责视为 己任” 大家都不会忘记,在1970年的那个萧瑟冬日,在波兰一个古老的城区,在那个朴素而庄重的石碑前, 反纳粹的斗 士、时任联邦德国总理、66岁的勃兰特凝重地跪下了这个举动感动了波兰,也感动了世界一位记者深情地写道:“不必这样做的他,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下跪的人跪下了 ”他的举动使德 国以悔过自新的 形象得到了全世界的谅解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说, “勃兰特以一种特殊的姿态表明,只有承担起历史责任,才能走向未来 ”跪下 去的是勃兰特 ,站起来的是德意志民族德国战后的历史与此前的历史截然不同正如德国前经济部长艾哈德所说:德国要成为世界大国,最 好的办法是发展 经济,而不是采取军事手段联邦德国的发展历程是和平与民主的现代化这次崛起也 不同于俾斯麦、威廉二世、希特勒等人 信奉的地缘政治,而代之以“经济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