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入文化因素,让数学和学生更亲近.docx
8页融入文化因素,让数学和学生更亲近 数学,留给人们的往往是符号、概念、推理、公式、演绎和无休无止的运算论证的枯燥无味的印象,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爱恨交加”地认为:“如果数学能变成人见人爱的‘大众情人’的话,那我们的学生时代将是多么美好但是,数学以其严密的推理和高度的准确,培养了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穷追深究的思维习惯,使我们每每为纷乱如麻的世事所困扰时,最终都能理出个头绪来数学是一种训练思维的体操,是一门人生的智慧之学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从数学的海洋里汲取营养,从而更亲近数学呢? 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文化因素,充分挖掘数学教科书中的文化功能,尽可能地让课堂多一些文化气氛,能在数学和学生之间搭起一座“鹊桥”,让数学与学生走得更亲近,从而让学生爱上数学,学好数学 在具体操作时,笔者将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具体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一、初二阶段,通过课堂教学,生动地展示数学的文化价值;第二阶段是初三年级阶段,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数学的文化价值,每周要求各小组至少搜集一份有关数学文化的文章或形成一份调查报告,第一学期期末要求各小组提供有价值的实验报告或小论文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文化因素,能增强实验的操作性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更多的锻炼机会,实现“四转变,四增强”,即由三个一(一张纸、一支笔、一个脑)转变为三个动(动手、动口又动脑) 在初一、初二年级阶段,一方面充分挖掘数学教科书中的文化功能,尽可能地让课堂多一些文化气氛,赋生活、文学、哲学、自然科学等于数学的教学课堂中如讲到数学中的整体思想,就会联想到班级的荣誉需要每个学生来共同维护;几何中“平面”概念很抽象,学生对理解“几何里的平面是无限延伸的”这一平面的基本属性时往往表示困难,我们在上课时做了如下描述:“如果手中这块平板表示一个平面,那么它就可以向四面八方无限伸展开去,穿墙过壁,劈山过海,破云透天,把整个世界一分为二 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研究结果或通过涉猎杂志,分类、整理成十分钟的小教案,在每周一的数学课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讲述数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生动地展示数学的文学价值 如初一年级共向学生讲述了下列内容:(1)《不成规矩,何成方圆》——实际上“规”“矩”是数学的作图工具;(2)《祖冲之与圆周率》——中国的古算术;(3)《杨辉三角》——感性与理性哪个更重要;(4)《毕达哥拉斯学派简介》——万物皆数;(5)《断臂维纳斯》——数学与艺术;(6)《数与诗的交融》——苏步青著作;(7)《诸葛亮的草船借箭》——数学的意识“从反面思考”;(8)《孙子的“神奇妙算”》——军事上的数学思想;(9)《0.618的由来》——黄金分割律;(10)《无理数诞生历险记》——数学的理性冲击文化的进步;(11)《怎样计算叶面积》——你身旁的数学计算;(12)《怎样开木料做成横梁》——古建筑中的数学文化;(13)《小通渠的最佳设计》——学会实践;(14)《你买体育彩票吗?》——获奖的概率;(15)《小桥流水》——学会设计;(16)《算盘上的计算器》——中国明代以后数学落后原因的简析;(17)《晚去几分钟去吃饭》——统筹学在呼唤;(18)《从“李约瑟难题”到“陈省身猜想”》——强大的中国需要强大的数学。
二、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文化因素,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教师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由仅偏重推理或演算转变为探索、猜想、发现到自己得出结论,主要尝试落实在初三年级阶段 通过两年来对学生进行了数学文化价值的传播与展示,学生已感受到数学的文化气息,所以到了学生自主体验数学文化价值的时候,让所教班的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要求每周一由组长负责,搜集一份有关数学文化价值的文章或自行研究一份小成果与其他五个小组相互交流到期末,评出较好的摘记文章和较有价值的小成果(或小论文)如上一届初三学生我们就研究和整理出了这样的小成果(或小论文): 1.按“黄金分割”养生 “黄金律”就是0.618法,它被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誉为“黄金分割律”,0.618在建筑、书法、绘画、音乐、医学等领域都有充分体现现代科学研究表明,0.618在养生、动与静、饮食业、环境、婚配等中同样起重要作用 2.数学与诗歌的交融 (1)百羊问题:甲赶羊群逐草茂,乙拽一羊随其后,戏问甲及一百否?甲云所说无差谬,所得这般一群凑,再添半群小半群,得你一只来方凑,玄机奥妙谁猜透? (2)李白打酒:李白上街走,提壶去打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
试问酒壶中,原有多少酒? (3)百馍百僧: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增;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丁? (4)哑子买肉:哑子来买肉,难言钱数目,一斤少四十,九两多十六试问能算者,今与多少肉? (5)及时梨果:九百九十九文钱,及时梨果买一千,一十一文梨九个,七枚果子四文钱 (6)隔壁分银:只闻隔壁客分银,不知人数不知银,四两一份多四两,半斤一份少半斤试问各位能算者,多少客人多少银? (7)宝塔装灯: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顶层几盏灯? 3.顺口溜 (1)能不过河测河宽,能不上山测山高,不近敌阵而量敌我距——相似三角形 (2)直乘斜除,对正邻余——解直角三角形 (3)大大大、小小小;大小小大夹中间,大大小小没有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4)遇等积化等比,开动脑筋找相似,不相似不要紧,等线等比来代替;遇等比化等积,引用切割和射影,平行线转比例,两端各自找联系 (5)园中辅助线勤思就易见;弦和弦心距,亲密紧相连;见直径想直角,顶点就在圆上边;证切线有切点,切点圆心连;证切线无切点,过心作垂线;圆内相交弦,圆外切割线;比例等积试,寻找边和边。
(6)一提、二套、三分、四查——因式分解 (7)计算和与差相切两圆明了了;大差小和双手握;大于和,各管各;小于差,中间落——两圆的位置关系 4.黑白分明 当代诗人臧克家写过一首悼念鲁迅的诗,通篇都使用对比的手法: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的头上,“啊,我多么伟大!” 有的人躬下身子给人做牛做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有的人情愿边地下的野草等待着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活着为别人更好的活 …… 如果抽象一点,用“黑”来表示坏人或一切假丑陋的东西,用“白”来表示好人或一切真善美的东西,上面这首诗就成为一个黑白分明的链条; 黑,白;黑,白;…… 黑白对比十分鲜明,给人以明确的印象,黑的不能变成白的,白的也不能变成黑的 在数学中也常常利用“黑白分明”的办法来探求解题的思路因为数学中有许多相互对立的状态,如数的正负,形的方圆等等,如果给两种对立的状态染上黑白两种不同的颜色,就会给人们以直观的形象,有利于思考。
三、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文化因素,能增强数学的应用性 这样,就由纯数学转变为联系实际的数学 我国老一辈的数学家中,有不少善于创作对联的高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有一次参加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出国访问,同行的代表中有物理学家钱三强和气象学家赵九章,华罗庚巧妙地利用两位科学家的名字撰写了一副对联:“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上联用战国史事,“三家分晋”后形成韩、赵、魏三个强国,史称“三强”下联用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该书详细地论述著名的勾股定理对联典雅风趣,一时传为佳话其实,数学家喜欢对联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数学中有一种和“对对子”相类似的技巧——配对如果说,对联是文学中的一种重要体裁,对对子是古人学习写作的基本功;那么,配对则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配对法是数学论证或计算的基本功 四、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文化因素,能提高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这样,能让学生学习数学由感觉枯燥乏味转变为乐在其中 一天夜里,已经很晚了,一对年老的夫妻走进一家旅馆,他们想要一个房间前台侍者回答说:“对不起,我们旅馆已经客满了,一间空房也没有剩下看着这对老人疲惫的神情,侍者又说:“但是,让我来想想办法……” 这个好心的侍者开始动手为这对老人解决房间问题:他叫醒旅馆里已经睡下的房客请他们换一换地方:1号房的客人换到2号房间,2号房的客人换到3号房间……依此类推,直至每一位房客都从自己的房间搬到下一个房间。
这时奇迹出现了:1号房间竟然空了出来侍者高兴地将这个对老年夫妇安排了进去没有增加房间,没有减少客人,两位老人来到时所有的房间都住满了客人——但是仅仅通过让每一位客人挪到下一个房间,结果第一个房间就空了出来,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两位老人进的是数学上著名的希尔伯特旅馆——它被认为是一个有着无数房间的旅馆这个故事是伟大的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所讲述,他借此解除了数学上的“无穷大”的概念 在教学中,由于笔者注意引入文化教学的策略,学生的参与面、活动的层面更为丰富,学习的个性得到了加强,从而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日益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学生永远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相互协调和作用中,才能真正构建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在我们课堂上,或许会是文学的享受,或许是哲学的思辨,或许是人生的教诲,或许还有音乐的欣赏,更重要的是在数学的世界里不知不觉地的得到了美的熏陶和享受;同时,有个性和特长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易南轩.数学美拾趣[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N].中国教育报,2006-06-01.第 8 页 共 8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