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泉漳城市给福建经济发展带来了什么.doc
12页厦泉漳城市联盟给福建经济发展带来了什么 2005年02月18日 11: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泉州: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民营经济发达,经济总量居全省之首厦门:国家经济特区,已构建了拥有国际性港口的海湾型风景城市框架,跻身全国城市综合实力十强市漳州:依托“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和“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这两个载体,农业经济发达三个城市,经济上的金三角三城市联盟,优势互补,会是一番什么景象? 一、厦泉漳城市联盟开辟我省区域合作新道路 (一)厦泉漳宣告结成城市联盟 城市联盟是以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等联系密切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通过构建城市协商、对话、沟通、合作和协调的多层次平台,逐步实现特定区域的城乡规划统一实施、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各类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城市和区域的共同发展 1985年,国务院将厦门、漳州、泉州的10个县区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初步形成闽南三角地区的开放格局;党的十四大前夕,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闽东南地区开放开发、建成海峡西岸繁荣带发展战略2002年福建省第七次党代会上提出了构建三条战略通道、按三个层面、分三个阶段、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其中,位于闽东南的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地区被列入第一层面,赋予更高更快发展的重任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福建省21世纪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2003年5月,省政府制定了“福建省开展城市联盟工作总体框架”;6月份,厦门、漳州、泉州三个设区市城市联盟试点工作正式启动2004年7月30日,厦泉漳城市联盟第一次联席会议在厦门召开,福建省建设厅宣读了《厦泉漳城市联盟宣言》,随后3个城市领导举行签字仪式厦门、泉州、漳州宣告结成城市联盟,3市将统一规划、整体布局,并建立城市联盟市长联席会议制度 2004年6月份,在省有关部门的牵头下,闽南地区三个设区市规划局局长齐聚漳州,宣告厦门、漳州、泉州三个设区市城市联盟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厦、漳、泉作为福建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经济发展的第一层面,厦门湾、泉州湾等地区的城镇已基本连为一体城市联盟的启动将以三市规划“对接”作为开端,整合空间资源,使三市有机联系起来,从而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避免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和城市无序竞争三地合作的区域合作目前包括:加快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九龙江流域综合整治工作;加大区域旅游、科技、农业等方面的合作;积极开展山海协作和企业合作,推动合作区各市的经济发展。
厦泉漳城市联盟将联盟域范围分为核心区域、周边区域和影响区域三个层次核心区域是指九龙江三角洲平原和晋江三角洲平原区域,包括厦门市域、泉州湾城市群地区、漳州中心市区、龙海市、长泰县行政区域周边区域是指厦泉漳三个城市的接壤地区影响区域是指龙岩、三明、莆田三市和粤赣周边接壤地区 (二)城市联盟是厦、泉、漳经济进一步飞跃发展的需要 厦门全市土地面积只有1,565平方公里,岛内仅有134平方公里土地资源缺乏使厦门容纳大型企业的空间十分有限2003年灿坤公司已将新生产基地搬迁到漳州;而厦大就将投资13亿,占地2,500亩的新校区及产学研基地移出厦门,建在漳州漳州凭借土地资源优势,争取到不少大项目落户土地资源的不足令厦门在部分项目的发展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泉州市2002年的GDP已达1,223亿元,是厦门、漳州的总和泉州的目标是要发展成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要“淡出闽东南,发展大泉州”,反映出漳、厦、泉之间的竞争已经十分激烈,很有必要在区域合作的框架之下互相协调,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长期以来,三个城市由于受行政区划的影响,互相之间缺乏协调发展机制,制约了三市的进一步发展。
尤其是厦门、泉州经过多年的建设,已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较发达城市,但腹地狭小决定了两地将重点发展低污染、低能耗的高科技型企业,劳动密集型、高能耗企业势必转移到周边地区另一方面,漳州期盼与厦门、泉州进行合作以缩短与厦门、泉州的发展距离漳州将紧紧抓住这难得的机遇,主动对接,积极参与构建厦门湾经济区,实现区域内经济互动发展 二、厦泉漳探求城市联盟发展之路——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一)厦泉漳城市联盟有利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从地理位置看,厦泉漳属闽南地区,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部位;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作为福建省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是福建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台商投资区和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于一体,是全国对外开放时间最早、开放程度最高、开放层次最多的地区之一由于与台湾地缘相近、语言相通、血缘相亲、联系密切,发展对台经贸合作独具优势,已成为台湾进行产业转移、资本输出和技术扩散的理想区域截至2003年7月,漳州共引进台资企业1697家,合同利用台资66.92亿美元,实际到资35.96亿美元,台商投资增长幅度已连续八年居福建首位台资企业日益成为漳州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厦门市、泉州市的外向型经济比重将近四成,利用外资主要来自香港和台湾,港资和台资(含第三方转投资)占实际利用外资的75%左右但近年来我省对台优势有所削弱,根据台湾经济主管部门最近公布的资料显示,2004年首季核准对大陆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江苏省,比例高达54.6%广东省占19.2%排名第二,浙江省占9.8%位居第三而我省一直是最企盼两岸三通的省份,但现在我省真正面临的问题不是两岸能否实现三通,而是有没有一个真正有力的竞争载体能在以后的市场竞争中争取到较大的市场份额因此,如果城市联盟能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龙头,并成为长三角、珠三角实现对接的战略平台,将来在与台湾全面实现“三通”以后,就可以在两个三角洲之间占据发展制高点所以利用厦泉漳结成城市联盟这个契机,进一步深化和扩展对台交流与合作,不断向外围地区拓展和辐射,这既是增强福建自身的实力,更好地承担起中央赋予的实施我国东部发展战略的重要使命,更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的需要 (二)加快城市联盟建设,使我省城市群发展、壮大,有利于强化我省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我国目前有三个城市群正浮出水面,逐渐形成未来城市的基本格局:一个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一个是以北京、天津为双核的大北京城市群,另一个是以广州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这三个城市群好比三个巨大的增长极,集聚效应日渐凸显,其总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7.53%,土地占全国的1.24%,但GDP却占全国的30%,利用外资更高达73%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于以它们为中心的城市群的崛起这三个城市群体系的不断强化和发达,预示着城市、城市群的下一步竞争将体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水平上 至2003年,我省厦泉漳总人口占全省40%,GDP占全省49.7%,可见,与其他区域相比,我省城市群的规模和实力还很有限,必须淡化有形的行政管理范围,摆脱行政干预对资源的扭曲配置,加强城市间的协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厦泉漳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格局,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三市有机联系起来,从而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避免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和城市无序竞争,确立城市成“簇群式”的福建省城市化格局,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形成以厦泉漳为核心的城市群的区域整体发展态势,进而形成我省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三)城市联盟有利于我省产业集群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 从我省设区市三次产业结构看,内地山区市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较高,2003年宁德、南平、龙岩三个市,第一产业比重分别为25.5%、24.9%和21.4%;而第三产业比重普遍较低,三明、莆田、龙岩分别只有34.0%、35.0%和35.7%。
沿海地区的厦门、泉州和漳州略高,分别为39.1%、40.6%和39.6%而目前我省在产业培育上,除晋江、石狮、南安、福清、长乐等少数城市外,其他城市经济特色不明显,尤其是产业发展与城市所担负的经济中心功能关联度弱,难以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城市还停留在地区政治中心的功能上,其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不突出,产品竞争力也较弱 为了提升我省的产业竞争力,使我省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升级,发挥好闽南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意义十分重大,而厦泉漳城市联盟将大大加快闽南产业区的规模扩张,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和对山区产业的辐射、带动和整合,因此城市联盟对提升我省产业竞争力意义也就十分重大厦门正以建设海湾型城市为契机积极延伸和拓展电子产业链、机械产业链、轻工食品产业链,争取建成全国最大的电脑出口基地,亚太地区最大的助听器和听力设备生产基地、民用飞机维修基地,世界最大的钨制品出口基地和彩色感光胶卷、相纸生产基地;泉州正以实施“大泉州”战略为契机,建设高新技术孵化、民生产品制造、石油化学工业、特色农业产业、生产要素集散五大基地;漳州正以推进“工业立市”发展战略为契机,建设年产值达百亿元以上的八大工业园区。
大量专业化企业集聚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和区际分工效应,是闽南区域经济充满活力的重要源泉随着这些目标和城市联盟的实现,闽南地区产业集聚带将逐步形成这些产业区、产业带已成为福建产业参与国际分工与市场竞争的重要依托,接受国际资本、产业、技术转移的重要载体,成为区域性、全国性乃至世界性制造业基地同时,积极培育和不断完善产业区作为贸易中心、技术和制度创新中心、产品设计和专业人才培训中心的功能,大力营造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开放式体制环境和竞争、合作、创新的文化环境,从而促进我省产业集群的升级和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提升我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城市联盟为加快我省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一)城市联盟将加快我省中心城市的发展 目前我省大中城市仅占全国总数的2.6%,位列东南沿海五省末位其中,人口超过100万以上的大城市仅2个、20万—100万的中城市5个、20万以下的小城市16个,尚未形成完善合理的城市网络体系我省要形成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实现生产要素的集聚,必然需要有中心城市强有力的带动这一点恰恰也是我省的弱点我省城市规模偏小,使得城市功能性产业特别第三产业发展受到限制,城市功能难以强化,其辐射和带动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即使是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受规模和经济实力的制约,其各自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十分有限,不足以担负起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任而且城市化发展的不平衡性较为明显,沿海和山区的差距较大 而厦泉漳城市联盟却为我省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首先,城市联盟为拓展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搞好规划,有序地扩大城市规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厦泉漳城市联盟毫无疑问的对拓展三方的发展空间都是有利的:厦门因其岛内面积小,需要有一个强大的腹地支撑;泉州面临产业结构升级,向高新产业、优质农业发展的阶段,也需要有一个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区;而漳州工业发展相对滞后,需要加快引资开发步伐其次,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就要非常重视生产力布局调整,促进产业的集聚,城市联盟就是个好契机城市化与工业化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一般情况表明,区域首位城市人口集中度都要超过10%,产业集中都在30%以上而目前我省城市周围没有大的产业基础,人口难以集聚但厦泉漳城市联盟将带来新的契机,它将打破传统行政割据的资源配置框架,促进城市间的产业集聚,形成全省统一同时又有分工协作的大市场,使产业聚集在更大的空间实现并进一步促进我省的工业化,从而大大地促进我省中心城市的发展。
(二)城市联盟将进一步推进我省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加速推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04年我省城市化水平达到46%,全省城市以占全省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