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家针灸学说--张机-王叔和.pptx
24页汉唐医家,张仲景的《伤寒论》,华佗夹脊,中医外科学《刘涓子鬼遗方》外科针灸学派奠基之作王叔和《脉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灸法:曹翕《曹氏灸经》,葛洪《肘后备急方》,陈延之《小品方》,崔知悌《骨蒸病灸方》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外台秘要》;甄权《针方》第一节 张机,一、生平与著作 仲景,河南南阳,《伤寒杂病论》“医方之祖”《伤寒论》原文涉及针灸有31条二、学说与贡献,六经辨证 (一)针治三阳 1、疏通经络,发散风邪 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和解泻热,142条:“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此为表里兼证,是太少两经并病治疗当少阳太阳兼顾,取大椎、肺俞、肝俞疏泄,通达少阳经气3、刺泻实热,143条“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妇人经期患太阳病,血虚邪入,形成热入血室。
刺期门疏肝理气,泻血室热邪 216条“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阳明邪热,入血室,血属于肝,刺期门泻肝经之实热二)灸治三阴,1、温经复脉 292条“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前条少阴吐利太过,阴伤阳无所附,危证用灸回阳 343、“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厥阴阴盛阳微,灸法回厥阴阳气2、温阳举陷,32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少阴病阳虚血少证,灸百会3、回阳救逆,362条:“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跌阳者为顺也” ——厥阴阴盛阳竭证,急灸关元、气海等穴,回阳救逆,(三)重视辨经,善用特定穴汉及汉以前针灸文献特点:经脉、手足腕踝部脉口、十二“经脉穴”有完全相同的名称 特定穴:针灸方中原穴、背俞穴、五输穴典型如期门穴达7次 总结灸疗经验四)误治、禁忌证,避免失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针灸临床禁忌三、临床应用和学术影响,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强调针药合用1.欲引邪出,先针后药,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2.表里俱寒,灸药并投,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3.阴寒直中,先灸后药,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4.或针或药,随证处之,《伤寒论》306、308条均为下利便脓血,桃花汤主之,又可针刺之,或两者并用第三节 王熙,一、生平与著作,王叔和,编著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整理《伤寒杂病论》 《脉经》涉及针灸学内容十分丰富二、学说与贡献,(一)脏腑表里经相合 脏腑表里经的络属关系结合三焦理论,把互为表里的经脉会合部位,以上中下三焦划分,阐述他们的关系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是也,即手少阴经也,与手太阳为表里,以小肠合为府合于上焦,名曰神庭,在龟(一作鸠)尾下五分。
肝部在左手关上是也,足厥阴经也,与足少阳为表里,以胆合为府,合于中焦,名曰胞门(一作少阳),在大仓左右三寸肾部在左手关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左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是也,手太阴经也,与手阳明为表里,以大肠合为府,合于上焦,名呼吸之府,在云门脾部在右手关上是也,足太阴经也,与足阳明为表里,以胃合为府,合于中焦脾胃之间,名曰章门,在季胁前一寸半肾部在右手关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右,左属肾,右为子户,名曰三焦 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对表里经共同出现的症候进行了归类二)经脉病症虚实,王将各经脉脏腑的病症分为虚实两大类型如在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左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厥阴经也病苦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饮食,腹胀,悒悒不乐,妇人月经不利,腰腹痛归为肝虚证左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厥阴经也病苦心下坚满,常两胁痛,自忿忿如怒状归为肝实证 对十二经病证进行虚实分类,为经络辨证提供思路左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小肠脉也苦脐痹,小腹中有疝瘕,王月(王字一本作五)即冷上抢心刺手心主经,治阴心主在掌后横理中(即太陵穴也)左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小肠实也。
苦心下急痹(一作急痛)小肠有热,小便赤黄刺手太阳经,治阳太阳在手小指外侧本节陷中(即后溪穴也)对奇经的病候进行了补充如督脉病 脉证结合经络辨证三)五输与俞募的发挥,记载俞穴、募穴的具体位置 倡导针五输、灸俞募穴治疗五脏病 关于针刺深度和艾灸壮数问题有新的见解三、临床应用与学术影响,以脉论证,四诊合参,注重针药合用 后世影响深远:孙思邈看脉针灸、针药并重俞募穴在后世应用广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