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经济全球化与公司治理模式趋同.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416089220
  • 上传时间:2023-06-0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21.50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 . 经济全球化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国际趋同*国洪1 余劲松2(1 西南政法大学 管理学院; 401120 2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401120)摘 要:公司治理趋同和存异是比较公司治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在对两类主要治理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对治理趋同的影响,探讨了公司治理趋同的主要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改善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上市公司治理 国际趋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比较公司治理研究的兴起,治理模式的趋同(convergence)和存异(divergence)逐步成为该领域的一个焦点部分学者认为,由于全球化进程导致国际资本的跨国流动,以股东利益至上理念为核心的安格鲁-萨克斯(Anglo- Saxon)模式极好地契合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与其他治理模式的竞争中胜出,从而成为公司治理的标杆甚至有学者(Hansmann和Knaakman,2004)指出,这种趋势的发展将导致公司法“历史的终结”尽管这些观点引起了许多学者的质疑*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青年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9XJC790018)。

      如Aguilera 、Jackson(2003)和Clarke(2004)指出,由于各国商业制度的差异性,公司治理趋同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各国公司治理制度仍将保持分化的局面Joerg等(2005)则认为基本没有证据说明股东价值最大化已经取代其他治理模式而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全球公司治理并不存在趋同现象但21世纪以来,为适应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发展一体化的进展,以与在包括世界银行、OECD和ECGI(欧洲公司治理机构,European Corporate Governance Institute)等国际机构的推动下,各国政府均着力采取措施改造或修缮本国的法律体系,使其朝向有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的方向发展,并导致公司治理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趋同本文结合这个背景,在对公司治理的两大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讨论公司治理趋同的主要表现,期望能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改善提供参考一、公司治理的两大模式理论界对公司治理模式归纳较多,如Mayer(1994)提出的部人和外部人治理体系、Coffee(2001)提出的分散型和集中型股权结构治理体系以与Roderick,Peter和Tahir(2007)提出的自由市场和共同治理模型等。

      从不同学者阐述的容来看,这些区分的涵和指向小异,其中,“外部人”、“股权分散型”或“自由市场”治理模式均对应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的治理模式,秉承股东利益至上的基本理念;而“部人”模式、“股权集中型”和“共同治理型”则主要对应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治理模式,秉承利益平衡和相关者共同治理1. 股东利益至上与外部人治理模式外部人治理模式又称为市场治理模式,在世界围,遵循外部人治理模式最为典型的是英国和美国该种模式遵循的基本理念是股东利益至上,依赖竞争性的市场对公司加以治理通常来说,外部人治理模式的主要特征包括:①股权资本居于主导地位奉行外部人治理模式的国家通常禁止或限制银行持有公司股份,在金融业领域实行分业经营,从而在法律上排除了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可能性在持股结构上,股权结构相对分散,管理者实际掌控公司,个人投资者持股比例低且数目众多,既无能力也无兴趣实际参与到公司部治理②公司法确认股东利益至上公司被认为是一系列“契约的结合体”,在公司的参与者中,包括公司经理、雇员、供应商、顾客、债权人和股东等,除股东之外,其他参与者的利益都能通过正式契约得到保护,并且各利益主体根据合同获取利益由于股东是唯一没有受到正式契约保护的主体,他们只拥有剩余索取权,因而公司法保护股东利益不受侵犯。

      ③依赖发达的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约束公司高管的行为,促使其按照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行事,控制权市场和经理人市场是外部人治理模式的核心机制控制权市场主要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取得公司的控制权,从而实现对公司的资产重组和公司股东与管理层的更换(维安,2005);而发达的经理人市场则是对上市公司经理人实施外部监督的另一个重要机制,公司经理人基于被替代的可能性和将来寻找更好职位的激励,必须为维护或提高自己的声誉而努力工作,以提高自己任的业绩④证券法倾向于对中小股东利益提供较为完备的保护,依靠完备的信息披露、独立董事和责任追究制度来保护包括中小股东在的外部人利益为维护现有投资者的利益和吸引潜在投资者,美国和英国的证券法要求上市公司必须为投资者提供与时、详尽和准确的信息,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决策失误同时,独立的非执行董事在英美国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他们不仅是董事会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在监督部董事行为、公司决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外部治理模式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发达的股东诉讼以美国为例,一旦发现上市公司存在侵害外部股东利益的情形,股东可以通过直接或派生诉讼来保护自己的权利,并对上市公司和相关行为人追究责任。

      这种严格的执法机制对于上市公司形成了强有力的威慑,也是维护外部股东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最后一道屏障和最可靠的机制2.利益相关者治理与部人模式部人治理模式比较典型的是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关系型或共同治理模式,此外,以国和意大利为代表的家族治理模式和以转型国家为代表的部人控制模式也引起了理论和实务界的高度重视日德模式在基本理念上摒弃股东利益至上原则,强调利益相关者治理其主要特征在于:①间接融资居于主导地位,银行或产业资本在公司融资和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银企交叉持股,产业交叉持股以德国的全能银行制度为例,首先,该国的法律对银行持股完全没有限制,银行可以从事商业银行到投资银行在的广泛金融服务,而且可以无限量地持有任何一家非金融企业的股份其次,全能银行既是公司各类贷款的唯一提供者,也是公司的大股东,它可以通过正式的或非正式渠道获取公司信息,通过直接指派或撤换高层管理人员、行使表决权以与代理中小股东投票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公司治理;②股权相对集中,部人与上市公司维持着长期而稳定的关系,资本市场和外部投资者对公司治理影响不大,证券法对信息披露要求并不严格,缺乏对中小股东利益的有效保护;③劳动者利益明确受到法律保护,不仅表达在公司治理组织结构的设置上,而且在公司各类活动包括日常运作、兼并和破产等环节对职工利益提供了强有力保护。

      例如,日本和德国的公司法均有职工和股东以相同的比例进入董事会的规定尽管日本商法规定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但在现实中,职工是相比于股东更重要的成员,雇主不会轻易解雇员工,员工也不会轻易离开公司,必要时宁愿减少对股东的分红,也会优先保证雇佣劳动者;④在治理模式上采用董事会和监事会并存的双层制,尽管不同国家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产生程序和职责权限存在差异,但总体上,监事会主要代表职工利益,行使监督权;董事会由执行董事构成,行使经营管理权,二者相互独立家族治理模式是一种特殊的部人治理模式,以国、意大利、中国为代表,并广泛存在于许多东南亚国家、美国和欧洲国家我国近年来家族企业发展迅猛,上市公司中该类企业也呈逐步增加之势其主要特征包括:①所有权和经营权统一,家族成员拥有绝对占优股份,因而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同样,在实际经营中家族成员占据着关键岗位;②经营多元化,资产负债率高以国为例,1995年最大的5家财阀平均拥有40家子公司,涉与30多个产业领域;1998年国财阀平均资产负债率达到331%,远高于同期美国159%和日本173%的水平(洪钟和曲文轶,2003)③通过股权金字塔或横向持股等方式,达到以少量资金事实上控制上市公司或集团公司的目的。

      金字塔股权结构由于实际控制人的隐蔽性和无需大量直接投入资金就可以控制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显得更加激烈,实际控制人控制上市公司经理层进行利益输送,进而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④忽视对包括中小股东和债权人在外部投资者利益的保护,职业经理人市场发展滞后,他们缺乏良好的职业前途,不过是家族实现利益的工具由于不存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问题,家族型企业可以避免外部治理模式中代理成本高、监督困难等问题,同时,由于奉行家庭式管理,家族企业在凝聚力、稳定性培养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而且具备迅速决策等优点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这类企业在全世界广泛存在,但其固有的任人唯亲、透明度低和外部监督缺乏等弱点,导致这类公司在治理结构本身存在无法克服的缺陷,产生大量对外部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侵害部人控制模式首先由日本学者青木昌彦(1994)首先提出,主要是针对前联各国、东欧、中国等由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的转型经济国家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所谓部人控制是指从前的国有企业的经历或工人在企业公司化的过程中获得相当大一部分控制权的现象尽管部人不持有公司股份,不是公司法律上的所有者,然而却拥有该企业事实上的控制权,这种现实与制度的缺陷造成法人治理结构的失衡,并导致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所有者缺位,而在这种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严重不匹配的情况下,部人往往利用所拥有的控制权侵占国有资产(维迎,1999)。

      针对部人控制现象,青木昌彦认为应该采取博采众长的方法来发展公司治理,同时发展资本市场和银行业,其中的关键是应建立一种对企业监控的特殊外部机制,构造一个基于银行的相机治理机制来解决部人控制问题;并通过引入股权等激励机制,来扩大部人与所有人利益的一致性总而言之,上述两类模式对于公司治理的出发点、外部环境等均存在重大差异,表1对上述两种模式依靠主要治理机制的区别进行了简单归纳表1 两类模式的主要治理机制比较外部人模式部人模式基本理念股东利益至上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股东结构高度分散、单个投资者持股比例较低相对集中,存在控制股东银行/产业资本的作用相对独立,实行分业经营的金融市场模式,银行不能持有公司股份混业经营、交叉持股、职位任命、长期融资中小股东利益保护较强的法律保护、信息披露与透明度至关重要较弱的法律保护,部人拥有充足的信息对金融市场的依赖主要依赖流动性强、发达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主要依赖银行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劳动者利益保护竞争性、有弹性的劳动力市场职工代表、法律保护劳工权利、终身雇佣制约束经理行为股票期权、接收市场、发达的经理人市场部培养、提拔或家族任命二、经济全球化对公司治理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进程、美国经济的一枝独秀和日本、德国经济的日趋衰落,以自由市场为核心的外部治理模式逐渐占据上风,成为公司治理的典,并导致公司治理模式的全球趋同。

      不过,正如 Stipon Nestor(2003)指出的,尽管在英美模式和采取的制度被各国政府和公司视为进行公司治理改革的标准式,但由于英美国家的治理模式本身也存在缺陷,公司治理趋同并不是简单单向地遵从英美模式,相反,在很多方面,欧洲大陆和其他地区一些治理制度也被融入到了英美公司治理的改革之中,进而导致在公司治理的制度设计上出现相互融合、相互靠拢的局面①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并购资本的跨国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包含发展中国家寻求经济发展的努力)主要的经济因素国际直接投资(FDI)资金国际流动的日益频繁在资金供给方面,美国和英国金融机构在全世界围寻找投资机会,在供给方面,日趋紧的国际竞争和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导致对资金的需求增加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和前联的解体带来经济领域的巨变、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印度对外国资本的逐步开放,都导致了对投资的大量需求这种格局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是,资金提供者需要这些国家遵循股东价值理念,为其提供。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