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声乐教学中的音高.docx
4页浅谈声乐教学中的音高 Summary:声乐中的高音常常被大家认为是技巧、难度的象征,于是我们的声乐老师便追求高音,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味强化高音的练习,有的甚至一开始就大喊高音,练声也不断地重复高音区的练习,每天吊高音,鼓励喊得越高越好,经过一段时间后,高音是上去了一两个音高,低声区却下不来了,声音也发虚,没有了以前自然、厚实的美感Keys:声乐教学;音高;高声区诚然,美好的声音能高能低、音域宽广、声线自如当然最好,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一样好的先天条件,每个人的情况也不是都一样,有的学生的中声区较好,高声区发虚;有的学生的高声区比较好,但中声区却低不下来,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培养有各自独特风格的声乐人才一、认真鉴别学生的声音类型人的声音可以分为高音、中音、低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鉴别好学生属于哪种声区,如果盲目地追求高音技巧,把原属于中音的学生,鼓动他(她)去唱高音,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不仅失去了自然纯美的中声区,高音也不会有所建树,一块好材料说不定就这样被我们耽误了所以准确鉴别学生的声音类型,是学好声乐的第一步那么,我们怎样准确鉴定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倾听学生的音色。
在不同的声区,倾听学生自然的发音,如果中声区厚实、纯美,而高声区声音过渡咔得厉害,音色虚得很,则试着考虑在中音发展,中音虽没有高音的技巧难度,但如果训练有素,中音也不失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看,感动一代人的关牧村、有草原夜莺美称的德德玛,声音富有感染力的杨洪基,都是醇厚的中音,他们的歌声不仅唱响了中国,还漂洋过海飞向了国外,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同样散发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2)可以依据医学鉴定来辅助判断,一般中音者的声带稍长且厚些,而善于高音者的声带则短而薄一些我们可以到医院进行喉镜检查,能更准确地掌握学生的自身条件,是适宜高音还是中音二、打好中声区的发音基础中声区是人的最为自然的声区,它的音质宽、厚、纯美、自然,歌者也很容易发出自然的中声区所以,对于初学者,还是从自然的中声区入手中声区虽然较容易发音,但也要注意气息的深度,做到每个字都在气息的支持下唱出,不可认为中声区好唱,就忽视了正确的发音技巧气息的支持点在中声区是较高音区难找些,我们不妨先加强无声的吸气肌肉群的训练在全身放松的情况下(如果无法做到自然放松,可以先平躺着较容易放松)慢慢吸气,感觉像闻鲜花一样,气息要深,然后尽量保持住,再慢慢将气缓缓呼出,这其实就是慢吸慢呼,让我们的腹肌得到相应的锻炼,找到气息的支持点。
另一种叫急吸急呼的方式,又叫狗哈气,快速吸气,快速吐气,这样有助于增强横膈膜的灵活度当以上两种吸气方法能灵活掌握时,再结合中声区的发音练习进行练声,注意声音在气息的支持下流畅地送出从中声区入手,即使方法不太到位,也不至于使学生因为疲劳而损伤声带如果能够把中声区准确地唱好的话,高声区的音域拓展也会轻松许多当然,打好中声区基础,不是一两天就能达成的,每个学生的悟性也不全一样,我们还是要根据他们的实际学习情况慢慢引导,打好发音基础三、注意高声区的循序渐进打好了中音基础后,我们有些老师便快速转入高声区的练习,每天都只做高声区的发音练习,强化高音的练习,有的甚至在一个月里就能喊上去好几个音高,可是学生的中低声区却声音发虚了所以我们不要以为中音区练习过了,就抛开了,直接上高音,那结果只能是顾此失彼我们还是要从中低声区开始,慢慢地上高音每次练习都从中低声区开始,循序渐进地拓展高音,特别是中高音过渡时的衔接,那是成败的关键,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分析,慢慢引导使得过渡音区自然,不能有咔的痕迹女声的高声区可以用些假声,但要注意假声不是虚无缥缈的嘘声或啸声,也要在气息的支持下多做练习,使得假声不断厚实,否则真假声的衔接会前后差别太大,给人有种太突然,前后不自如,把整个作品似乎分成了两部分。
声乐教学是挺抽象的,摸不着,看不见,即使有一定的理论支持,但要真正做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只有多琢磨、多动脑,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不要想一口气吃个大饼,那样会前功尽弃的作者单位 江苏省大丰市南阳中学)编辑 薛直艳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