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医教结合材料.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440411478
  • 上传时间:2022-10-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含义1、最初, 医教结合作为一种较固定的提法, 是医学手段与教育手段相结合( 注: 在特殊教育、康复医学领域)或临床医疗与教学相结合( 注: 在医学人才培养领域)等通常含义的简称,并非仅用于特教在知网上按年排序搜"医教结合〞可发现05年以前大局部都说的是医学人才培养2、后来,有学者认为"医教结合〞是指 在教育教学中, 有机地融入和运用现代医学康复的理念、容和手段, 力求科学、有效地对残疾孩子进展教育和干预, 实现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 提高其素质和能力, 并称之为医教结合3、也有学者认为"医教结合〞是指医学康复与教育康复的有机结合康复包括医学康复〔通过物理疗法,运动疗法,生活训练,技能训练,言语训练和心理咨询等多种手段使病伤残者尽快的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教育康复〔指通过教育与训练的手段,提高功能障碍者的素质和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智力、日常生活的操作能力、职业技能以及适应社会的心理能力等方面〕、职业康复〔残疾人不可能一直呆在教育系统中,义务教育或者高等教育完毕之后,他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进入社会又由于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隔膜,残疾学生毕业后经常被很多岗位拒之门外职业康复是负责帮助这些学生通过就业实现他们未来的成功。

      职业康复促使学生掌握职业技能,使他们在未来生活中获得自我效能感〕、社区康复〔亦称"基层康复"以农村乡镇或城市街道为基地,对残疾人提供康复效劳任务是依靠本身的人力资源,建立一个有社区领导、社区团体、卫生人员、志愿人员、残疾人及其家属参加的基层康复系统〕、心理康复等如华东师大学言语听觉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昭鸣〔言语病理和听力学〕认为,"医教结合〞是指医学康复和教育康复相结合,是特殊教育的根本原则: 聋生的医学康复如听觉康复、言语矫治;教育康复如对聋生实施强化的口语教育4、 还有学者认为"医教结合〞不仅仅是医学康复与教育康复的结合他们认为其中的"医〞有两层含义: 其一是指利用先进的临床医疗技术对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安康的各种疾病实施专项检查、诊断、治疗; 其二是利用康复医学的手段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体各方面的功能特殊学校中主要涉及的康复教育容也应包括七大板块,即听觉功能、言语功能、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学习策略、情绪行为和运动能力评估训练. ,在实施时都应包括以下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评估诊断,其主要手段是主观评价、客观测量以及两者的结合;第二层级是实施训练,其主要过程是制订方案、实施训练和动态监控;第三层级是绩效评价,其主要形式是动态评价、过程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

      特教学校现状目前,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中聋校的规模和听障学生人数正在萎缩, 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在构造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培智学校教育对象的改变具体表现为: 障碍程度严重; 障碍类型多样化, 包括: 中重度智障儿童、脑瘫儿童、自闭症儿童、生长发育缓慢儿童等; 多重残疾儿童增多历史特殊教育领域的"医教结合〞既非中国人创造,也非近几年才提出从特殊教育的历史看,特殊教育最早的探索者不少是医生如被称为聋教育理论奠基人的意大利科医生卡尔丹诺( Cardano Girolamo,1501- 1576) 在1550 年出版的"论精神"一书中分析了耳聋的病因,并对其进展了较科学的分类,区分了程度他还指出,哑人通过读可以听到,通过书写可以说话对莱佩〔法国人,18世纪创立了第一所公立聋校〕手语教学体系和海尼克口语教学体系都产生重要影响的荷兰人阿曼也是学医出身[4]还有开创对因环境剥夺〔?本应该得到的环境却被剥夺了〕和疾病导致的智力残疾者感觉训练教育的伊塔得( Jean Marc Itard, 1775 - 1838) 、塞甘( Eduoard Seguin, 1812 - 1880) 、蒙台梭利( Maria Montessori,1870 - 1952) 均是医生。

      他( 她) 们之所以关注并投身于特殊教育的实践,很重要的原因是要寻找通过教育训练改变残疾者的行为,使之回到正常开展轨道的方法同时在此过程中也在尝试"医教结合〞如伊塔得将基于听觉治疗效果的教育方法迁移到对"阿维龙野孩〞〔 他从小被抛弃在森林中,企图置他于死地的人以为他已经丧命,殊不知他竟被大自然救活了他赤身裸体,孤单地在荒野中幸存11年,直到被猎人抓住,才开场进入巴黎的文明生活他身上的累累伤痕,说明了他曾和野兽搏斗、跌落悬崖的悲惨遭遇野孩已经成了哑巴,从不说话看到暴风雨突临,或云层中的太阳突现光辉照耀,他就会大笑不止,欣喜假设狂这个野孩子不懂得文明生活中走路的步态,只知道跑据精神科的皮奈尔医生〔伊塔德的教师〕诊断,他的智力如同白痴,而且几乎永远不能再承受智力教育了伊塔德是名聋哑医生,它采用已局部适用于治疗听力缺陷的方法对这个孩子着手进展教育,用了8年时间照料他,"阿维龙野孩的初步发育"其著名的教育论文〕其它感觉的训练长达八年之久蒙台梭利称他"是首先把医生在医院观察病人,特别是神经系统病人的方法用于观察学生的教育家[5]〞伊塔德的学生塞甘〔在教育所谓的白痴儿童方面非常有名〕是"一如既往,用手牵着孩子,领着他们训练肌肉系统、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其教育方法的根底是生理学和心理学[6]。

      意大利首位女医学博士蒙台梭利在最初接触关在精神病院的白痴儿童时也把注意力转到对儿童疾病的研究,同时学习和向其他医生推介伊塔得、塞甘创造的教育治疗的经历她说: "在治疗过程中教育学必须和医学相结合这样一种事实,便是当时思想的一种实践结论由于这种趋向,使以体育治疗疾病的方法变得普及了然而有一点我和我的同事们是不同的,就是我觉得心理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后来,蒙台梭利在罗马国立心理矫正学校工作了两年,培训教师用特殊教育和观察方法教育智残儿童,而且从早到晚不连续地和智力残疾孩子在一起,或直接教他们19 世纪,德国、匈牙利等国特殊教育界出现"治疗教育学〞( 又称"医疗教育学〞) 的名称,是"医教结合〞的最早概念西方特殊教育的开展是从医学单一学科式的治疗与干预开展到以医学为主参加其他学科成分, 进而逐步走向以教育为主融合其他学科成分的过程1817 年, 加劳德特在哈特福特( Hartford) 建立了美国最早的特殊教育机构: 克那克提克特聋哑人士教育与训练收容所,1839 年, 豪( Howe) 建立了帕金斯与马萨诸塞盲人养育院,这一时期,对于残疾的研究以心理- 医学为特点, 关注残疾的病理学根源、行为特点以及矫正补偿的方法, 并在隔离性质的特殊教育学校或机构对他们进展教育。

      美国加劳德特大学著名学者Winzer文策尔指出: 这一阶段医疗干预与慈善、养护是主要目标, 教育只是副产品而已, 特殊教育是一个医疗化的过程( Medicaliz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医生而非教师扮演了特殊教育的主要角色随着20 世纪的降临, 西方多数的寄宿制特殊教育养护机构转变为公立的特殊教育日校( 亦称走读学校) ; 隔离的、自足式的特殊教育班越来越成为教育者们愿意承受的残疾儿童教育效劳模式, 并于20 世纪50- 60 年代到达顶峰公立的特殊教育走读学校与特殊班的迅速开展首先是因为人们对于隔离的、寄宿制的特殊教育机构及其慈善、养护的模式产生了不满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义务教育观念已经深得人心, 残疾儿童应该与正常儿童一样享受教育的权利为公众所承受许多特殊教育机构纷纷将养护机构( Asylum或者Institution) 更名为学校( School) , 以适应公立性质的义务教育法的要求, 隔离的特殊班随之出现, 它们被冠以不同的名称, 如: 不分等级教室( Ungradedclass) 、时机教室( Opportunity class) 、辅助教室( Au*iliaryclass) 等。

      以慈善、医疗模式为根底的传统特殊教育机构逐渐向教育模式的公立特殊教育学校( 班)体系转变, 显示人们对于以环境限制、带有惩罚性质的看护与治疗为特点的隔离式特殊教育养护机构的摈弃尽管如此, 医疗模式的影响并未减弱, 特殊教育仍然有着强烈的医学色彩, 换言之, 医教结合似乎是这一时期的特征在欧洲出现的医疗教育学(Therapeutic pedagogy)就是对医学治疗与教育训练结合的系统化在美国也出现了remedial education一词, 说明对特殊教育中运用医疗补偿的重视一直到今天,美国仍然保存着以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为名的特殊教育核心学术期刊,但也仅仅是名字而已,其容早已摆脱了医教结合的桎梏二战后, 随着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 建构主义逐渐取代实证主义成为提醒社会现象、人类经历和客观事实的主要式建构主义者认为, 残疾的产生与境遇受到特定社会政治文化特点的影响, 残疾源于社会分化与分层, 是社会不公平现象在特定社会群体身上的复制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从传统的心理- 医学转向社会学模式; 从重视学生的缺陷鉴定与干预转向重视社会与文化环境的改变, 注重通过宏观社会政治、经济等的改革减少不公平现象, 主特殊儿童从特殊教育学校( 班)逐渐回归主流学校与社会。

      美国六十年代以来著名的运动希望消除种族歧视, 倡导残疾人回归主流学校与社会的努力正是这一模式的表达这一阶段出现的回归主流以及后来的全纳教育理论就是要打破教育中存在的等级, 消除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隔离的二元体制, 通过学校改革与资源重组, 建立公平的学校体制正是建构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开展孕育了融合教育的哲学理论根底, 而组织学、管理科学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科为残疾儿童的社会融合与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学科视野医教结合的方式开场效劳于全纳教育模式下的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方案〔提医教结合的人很少,大家更多关注的是全纳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特殊教育领域的"医教结合〞主要发生在聋教育界1954 年"安康报"报道铁西区针灸门诊部医生吴之升、知学采用针灸治疗200 余例聋哑人,其中70%以上的病例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后可以讲话1958年"人民日报"报道天门县医院辅之针刺患者哑门穴治疗聋哑的事情其中有的患者是在校聋生"文化大革命〞时期,"医教结合〞的首次高潮在聋校掀起起因是1968 年"人民日报"报道解放军*部卫生员普羽用针灸刺哑门穴使市聋哑学校学生王雅琴听到声音和会说话的事情之后,解放军医疗队纷纷进驻各地聋校。

      一时间,针灸以及一些其他中医疗法在聋校广泛开展针灸治聋的效果也被夸张,最典型的是1971 年"人民画报"宣传*聋校针灸治聋效果为百分之百,聋生不仅能听见、说话和唱歌,有的还参了军同时,聋校教师对聋生进展大量的发音、说话强化训练但最终这次高潮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完毕也悄然退去针灸耳聋几次起伏的根本原因是其疗效在其他临床实验中得不到一样的验证,特别是针灸不可能治愈耳永久性损害自上世纪90 年代重起,目前渐成气候的"医教结合〞可以说是第二次浪潮在改革开放初期, 的聋校已开场探索,利用中医针灸技术提高听力训练效果1993 年低视力学校还编写出版了我国的第一套"低视力康复训练图谱"2004年国家教育部批准华东师大学设立言语听觉科学专业〔本科〕,该专业的办学宗旨为"医教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文理结合〞[2]华东师大实验基地——宝华门诊〔?一所在康复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居于国领先地位的国家重点实验基地〕2009年,在"市特殊教 育 三 年 行 动 计 划〔 2009—2011年〕" 中, "医教结合〞 正式提出,从此关于这一观念的争论一直没有平息2010年教育部根底教育二司发布了相关文件:拟在全国围选择假设干所特殊教育学校,作为首批实验学校,承当"医教结合〞的实验研究工程。

      为适应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儿童障碍程度加重、残障类型增多、多重障碍儿童增多等现象,国家提出要增设教育康复类专业,满足特殊儿童教育和康复的双重需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