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工合成材料(公路)试验规程.ppt
94页土工合成材料公路工程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 (JTG E50—2006)n一、概念n1 土工合成材料geosyntheticsn岩土工程和土木工程中应用的土工织物、土工膜、土工复合材料、土工特种材料的总称n2 土工织物geotextilen用于岩土工程和土木工程的机织、针织或非织造的可渗透的聚合物材料图 2-6米宽针刺土工布图n3 土工格栅geogridn由有规则的网状抗拉条带形成的用于加筋的土工合成材料其开孔可容周围土、石或其他土工材料穿入n4 土工网geonetn由平行肋条经以不同角度与其上相同肋条粘结为一体的用于平面排液、排气的土工合成材料n5 土工膜geomembranen由聚合物或沥青制成的一种相对不透水的薄膜n6 土工复合材料geocompositen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复合成的土工合成材料图图土工布玻璃纤维土工格栅塑钢土工格栅 防渗土工膜二、试样制备与数据处理nT 1101—2006取样与试样准备n1 取样程序n2 试样准备n3 调湿和状态调节nT 1102—2006试验数据整理与计算n1 算术平均值n X=∑Xi/nn2 标准差n σ=√∑(xi—x)2/(n一1) n3 变异系数n Cv=σ/x ×100% n4 试验数据的取舍 n三、主要试验项目A 物理性能试验T1111-2006 单位面积质量测定T1112-2006 厚度测定T1113-2006 幅度测定T1114-2006 土工格栅、土工网网孔尺寸测定B 力学性能试验T1121-2006 宽条拉伸试验T1122-2006 接头/接缝宽条拉伸试验T1123-2006 条带拉伸试验T1124-2006 粘焊点极限剥离力试验T1125-2006 梯形撕破强力试验T1126-2006 CBR顶破强力试验T1127-2006 刺破强力试验T1128-2006 落锥穿透试验T1129-2006 直剪摩擦特性试验T1130-2006 拉拔摩擦特性试验T1131-2006 拉伸蠕变与拉伸蠕变断裂性能试验C 水力性能试验T1141-2006 垂直渗透性能试验(恒水头法)T1142-2006 耐静水压试验T1143-2006 塑料排水带芯带压屈强度与通水量试验T1144-2006 有效孔径试验(干筛法)T1145-2006 淤堵试验nD 耐久性能试验nT1161-2006 抗氧化性能试验nT1162-2006 抗酸碱液性能试验nT1163-2006 抗紫外线性能试验(氙弧灯法)nT1164 -2006 抗紫外线性能试验(荧光紫外灯法)nT1165-2006碳黑含量试验(热失重法)n(一) T 1111—2006 单位面积质量测定n5 试验步骤n5.1取样:按本规程T 1101—2006的有关规定取样。
n5.2试样调湿和状态调节:按本规程T 1101—2006中的第5条规定进行n5.3试样制备 5.3.1土工织物:除符合本规程T 1101—2006的有关规定外,用切刀或剪刀裁取面积为10 000mm2的试样10块,剪裁和测量精度为lmm.n用于切取各种土工布、毛纺、棉纺、化纤、针织及各种无纺布的圆形样品,其性能符合国家标准GB13762《土工布单位面积质量的测定方法》、GB4669《机织物单位长度质量和单位面积质量的测定》等要求 n【符合标准】: nGB13762《土工布单位面积质量的测定方法》、GB4669《机织物单位长度质量和单位面积质量的测定》 n【技术参数】: n1. 取样面积:10000mm2 2. 刀头高度调整范围:0~25mm 3. 重量:1.5kg 4. 外形:φ160mm×110mm n5.3.2 对于土工格栅、土工网这类孔径较大的材料,除符合本规程T 1101—2006的有关规定外,试样尺寸应能代表该种材料的全部结构可放大试样尺寸,剪裁时应从肋间对称剪取,剪裁后应测量试样的实际面积n5.4称量n 将裁剪好的试样按编号顺序逐一在天平上称量,读数精确到0.01g。
n6结果计算n 6.1按下式计算每块试样的单位面积质量,按GB 8170修约,保留小数一位:n G=m×106/An式中:G——试样单位面积质量(g/m2);n m——试样质量(g);n A——试样面积(mm2)n 6.2计算lO块试样单位面积质量的平均值G,精确到0.1g/m2;同时计算出标准差δ和变异系数Cvn T 1111—2006n土工织物厚度测定n1适用范围n 1.1本方法规定了在一定压力下测定土工织物和相关产品厚度的试验方法n 1.2本方法适用于土工织物及复合土工织物n2引用标准n GB 8170数值修约规则n3定义n 3.1厚度:土工织物在承受规定的压力下,正反两面之间的距离n 3.2常规厚度:在2kPa压力下测得的试样厚度n 织物厚度仪n4仪器设备及材料n 4.1基准板:面积应大于2倍的压块面积n 4.2压块:圆形,表面光滑,面积为25cm2,重为5N、50N、500N不等;其中常规厚度的压块为5N,对试样施加2kPa±0.01kPa的压力n4.3百分表:最小分度值0.01mm n4.4秒表:最小分度值0.1s n5试验步骤n 5.1取样:按本规程T 1101—2006的有关规定取样。
n 5.2试样调湿和状态调节:按本规程T 1101—2006中的第5条规定进行n 5.3试样制备:除符合本规程T 1101—2006的有关规定外,裁取有代表性的试样10块,试样尺寸应不小于基准板的面积n5.4测定2kPa,压力下的常规厚度n5.4.1擦净基准板和5N的压块,压块放在基准板上,调整百分表零点n5.4.2提起5N的压块,将试样自然平放在基准板与压块之间,轻轻放下压块,使试样受到的压力为2kPa±0.01kPa,放下测量装置的百分表触头,接触后开始记时,30s时读数,精确至0.01mm,n5.4.3重复上述步骤,完成10块试样的测试n5.5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的压块,使压力为20kPa±0.1kPa,重复5.4规定的程序,测定20kPa±0.1kPa压力下的试样厚度n5.6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的压块,使压力为200kPa±1:kPa,重复5.4规定的程序,测定200kPa±lkPa压力下的试样厚度n6试验结果n6.1计算在同一压力下所测定的10块试样厚度的算术平均值δ,以毫米为单位,计算到小数点后三位,按GB 8170修约到小数点后两位n6.2如果需要,同时计算出标准差σ和变异系数Cv。
n二、土工膜厚度测定n1适用范围n 1.1本方法规定了用机械测量法测定土工薄膜、薄片厚度的试验方法n 1.2本方法适用于没有压花和波纹的土工薄膜、薄片n2引用标准n GB 8170数值修约规则n3仪器设备及材料n 3.1基准板:表面应平整光滑,并有足够的面积n 3.2千分表:最小分度值O.001mm ,n4试验步骤n4.1取样:除符合本规程T 1101—2006的有关规定外,沿样品的纵向距端部大约1m的位置横向截取试样,试样条宽100mm,无折痕和其他缺陷n4.2试样调湿和状态调节:按本规程T 1101—2006中的第5条规定进行n4.3基准板、试样和千分表表头应无灰尘、油污n4.4测量前将千分表放置在基准板上校准表读值基准点,测量后重新检查基准点是否变动n4.5测量厚度时,要轻轻放下表测头,待指针稳定后读值n4.6当土工膜(片)宽大于2 000mm时,每200mm测量一点;膜(片)宽在300~2 000mm时,以大致相等间距测量10点;膜(片)宽在100~300mm时,每50mm测量一点;膜(片)宽小于100mm时,至少测量3点对于未裁毛边的样品,应在离边缘50mm以外进行测量。
n5试验结果n5.1试验结果以试样的平均厚度和厚度的最大值、最小值表示,计算到小数点后4位, n按GB 8170修约到小数点后3位,准确至0.001mmn5.2如果需要,按本规程T 1102--2006的规定计算平均厚度的标准偏差σ和变异系数Cvn nT 1114_2006 土工格栅、土工网网孔尺寸测定n1适用范围n 1.1本方法规定了土工格栅、土工网网孔尺寸的测定方法n 1.2本方法适用于各类孔径较大的土工格栅、土工网,其他相同类型的土工合成材料n可参照执行n2 引用标准n GB8170数值修约规则n3 定义n 当量孔径:土工格栅、土工网等大孔径的土工合成材料,其网孔尺寸是通过换算折合成与其面积相当的圆形孔的孔径来表示的,称为当量孔径n4仪器设备及材料n 4.1游标卡尺:量程200mm,精度O.02mmn 4.2其他:坐标纸、铅笔、求积仪n5 试验步骤n 5.1取样:按本规程T 1101--2006的规定取样n 5.2试样调湿和状态调节:按本规程T 1101--2006中的第5条规定进行n5.3试样制备:除符合本规程T 1101—2006的规定外,每块试样应至少包括10个完整n的有代表性的网孔。
n5.4测试方法n 5.4.1对较规则网孔的试样(图T 1114—1),当网孔为矩形或偶数多边形时,测量相互平行的两边之间的距离;当网孔为三角形或奇数多边形时,测量顶点与对边的垂直距离同一测点平行测定两次,两次测定误差应小于5%,取均值;每个网孔至少测3个测点,读数精确到0.Imm,取均值示意图n 5.4.2对于孔边呈弧线或不规则网孔的试样,检测时应将试样平整地放在坐标纸上固定好,用削尖的铅笔紧贴网孔内壁将网孔完整地描画在坐标纸上,用同一坐标纸一次描出所有的应测孔,每个网孔测描两次 n6结果计算n6.1计算网孔面积n 6.1.1对较规则网孔,按下列公式计算网孔面积:n 三角形网孔: A=0.577 4h2 n 矩形网孔: A=hxhy,n 五边形网孔: 4=0.726 5h2n 六边形网孔: A=O.886 Oh2n以上式中:A——网孔面积(mm2);n h——网孔高度(mm)n 6.1.2对不规则网孔,用求积仪测出坐标纸上每个网孔两次测描的面积,两次测量值误差应小于3%,取均值n6.2按下式计算网孔的当量孔径,计算精确到O.1mm :n De=2×√A/π (T 1114.1)n 按本规程T 1102-2006的规定计算10个网孔当量孔径的平均值De,按GB 8170规定修约,精确到1mm。
n 标准差σ和变异系数Cv,按本规程T 1102_2006的规定计算 nT 1121—2006宽条拉伸试验n1 适用范围n1.1本方法规定了用宽条试样测定土工织物及其有关产品拉伸性能的试验方法n1.2本方法适用于大多数土工合成材料,包括土工织物及复合土工织物,也适用于土工格栅nl.3本方法包括测定调湿和浸湿两种试样拉伸性能的程序,包括单位宽度的最大负荷和最大负荷下的伸长率以及特定伸长率下的拉伸力的测定n2 引用标准n GB/T 6682分析试验用水一规格和试验方法n6试验步骤n6.1拉伸试验机的设定n 土工织物,试验前将两夹具间的隔距调至l00mm±3mm;土工格栅按本方法5.3.3规定进行选择试验机的负荷量程,使断裂强力在满量程负荷的30%~90%之间设定试验机的拉伸速度,使试样的拉伸速率为名义夹持长度的(20%±1%)/minn 如使用绞盘夹具,在试验前应使绞盘中心间距保持最小,并且在试验报告中注明使用了绞盘夹具n6.2夹持试样n 将试样在夹具中对中夹持,注意纵向和横向的试样长度应与拉伸力的方向平行合n适的方法是将预先画好的横贯试件宽度的两条标记线尽可能地与上下钳口的边缘重合。
n对湿态试样,从水中取出后3min内进行试验n6.3试样预张n 对已夹持好的试件进行预张,预张力相当于最大负荷的1%,记录因预张试样产生的夹持长度的增加值L’on6.4使用伸长计时n 在试样上相距60mm处分别设定标记点(分别距试样中心30mm),并安装伸长计,注n意不能对试样有任何损伤,并确保试验中标记点无滑移n6.5 测定拉伸性能n 开动试验机连续加荷直至试样断裂,停机并恢复至初始标距位置记录最大负荷,精确至满量程的O.2%;记录最大负荷下的伸长量△L,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n6.6测定特定伸长率下的拉伸力n 使用合适的记录测量装置测定在任一特定伸长率下的拉伸力,精确至满量程的0.2% n7结果计算n7.1拉伸强度n 使用公式(T 1121-1)计算每个试样的拉伸强度:n α f =FfCn式中:α f ——拉伸强度(kN/m);n Ff最大负荷(KN);nc——由式(T 1121—2)或式(T 1121.3)求出;n 对于非织造品、高密织物或其他类似材料:n C=1/B (T 1121.2)nB——试样的名义宽度(m);一般为0.2mn 对于稀松机织土工织物、土工网、土工格栅或其他类似的松散结构材料:n C=Nm/Ns (T 1121-3)nNm——试样1m宽度内的拉伸单元数;nNs——试样内的拉伸单元数。
n7.2最大负荷下的伸长率(见图T 1121—1)n 使用公式(T 1121-4)计算每个试样的伸长率:n ε=ΔL/(L0+L’0)×100 n式中:ε——伸长率(%);n L0——名 义 夹 持 长 度 (使 用 夹 具 时 为l00mm,使用伸长计时为60mm);n L’0——预负荷伸长量(mm);n △L——最大负荷下的伸长量(mm)n7.3特定伸长率下的拉伸力n 计算每个试样在特定伸长率下的拉伸力,用公式(T 1121-5)计算,用kN/m表示n 例如,伸长率2%时的拉伸力:n F2%=f2%Cn式中:F2%——对应2%伸长率时每延米拉伸力(kN/m);n f2%——对应2%伸长率时试样的测定负荷(kN);n C——由式(T 1121—2)或式(T 1121.3)中求出n7.4平均值和变异系数n 7.4.1按本规程T 1102--2006的规定分别对纵向和横向两组试样的拉伸强度、最大负荷下伸长率及特定伸长率下的拉伸力计算平均值和变异系数,拉伸强度和特定伸长率下的拉伸力精确至3位有效数字,最大负荷下伸长率精确至0.1%,变异系数精确至n0.1%。
n 7.4.2每组有效试样为5块nT 1125—2006梯形撕破强力试验(P39)n1 适用范围n1.1本方法规定了用梯形试样测定土工织物撕破强力的方法n1.2本方法适用于测定土工织物的梯形撕破强力n2引用标准n GB 8170数值修约规则n3仪器设备及材料n 3.1拉伸试验机:应具有等速拉伸功能,拉伸速率可以设定,并能测读拉伸过程中的应力、应变量,记录应力一应变曲线 n 3.2夹具:钳口表面应有足够宽度,以保证能够夹持试样的全宽,并采用适当措施避免试样滑移和损伤n4试样制备n 4.1取样:按本规程T 1101—2006的规定取样n 4.2制样:纵向和横向各取10块试样,试件尺寸见图T 1125—1试样上不得有影响试验结果的可见疵点在每块试样的梯形短边正中处剪一条垂直于短边的15mm长的切n口,并画上夹持线n 4.3试样调湿和状态调节:按本规程T 1101—2006中的第5条规定进行 n5试验步骤n 5.1调整拉伸试验机卡具的初始距离为25mm,设定满量程范围,使试样最大撕破负荷在满量程负荷的30%~90%范围内,设定拉伸速率为lOOmm/min±5mm/min。
n 5.2将试样放人卡具内,使夹持线与夹钳钳口线相平齐,然后旋紧上、下夹钳螺栓,同时要注意试样在上、下夹钳中间的对称位置,使梯形试样的短边保持垂直状态 n5.3开动拉伸试验机,直至试样完全撕破断开,记录最大撕破强力值,以N为单位n5.4如试样从夹钳中滑出或不在切口延长线处撕破断裂,则应剔除此次试验数值,并在原样品上再裁取试样,补足试验次数n6试验结果n 6.1按本规程T 1102--2006的规定分别计算纵、横向撕破强力的平均值和变异系数n 6.2纵、横向撕破强力以各自10次试验的算术平均值表示,以N为单位,计算到小数n点后1位,按GB 8170修约到整数;变异系数精确至0.1%n nT 1126一2006 CBR顶破强力试验(P41)n1适用范围n 1.1本方法规定了测定土工织物顶破强力、顶破位移和变形率的试验方法n 1.2本方法适用于土工织物、土工膜及其复合产品n2 引用标准n GB 8170数值修约规则n3定义n3.1顶破强力n 顶压杆顶压试样直至破裂过程中测得的最大顶压力n3.2顶破位移n 从顶压杆顶端开始与试样表面接触时起,直至达到顶破强力时,顶压杆顶进的距离。
n3.3变形率n 环形夹具内侧至顶压杆边缘之间试样的长度变化百分率n4仪器设备及材料n4.1试验机:应具有等速加荷功能,加荷速率可以设定,并能测读加荷过程中的应力、应变量,记录应力一应变曲线n5.3试样调湿和状态调节:按本规程T 1101--2006中的第5条规定进行n6试验步骤n 6.1试样夹持:将试样放人环形夹具内,使试样在自然状态下拧紧夹具,以避免试样在顶压过程中滑动或破损n 6.2将夹持好试样的环形夹具对中放于试验机上,设定试验机满量程范围,使试样最n大顶破强力在满量程负荷的30%~90%范围内 , 设 定 顶 压 杆 的 下 降 速 度 为 60mm/min±5mm/minn6.3启动试验机,直到试样完全顶破为止,观察和记录顶破情况,记录顶破强力(N)和n顶破位移值(mm)如土工织物在夹具中有明显滑动,则应剔除此次试验数据,并补做试n验至5块 n7结果计算n7.1按本规程T 1102--2006的规定,分别计算5块试样的顶破强力(N)、顶破位移n(mm)的平均值和变异系数CV顶破强力和顶破位移计算至小数点后1位,按GB 8170修约到整数n7.2变形率计算至小数点后1位,按GB 8170修约到整数。
nε=(L1-L0)/L0×100nL1=√h2+L20n以上两式中:h——顶压杆位移距离(mm);n L0——试验前夹具内侧到顶压杆顶端边缘的距离(mm);n L1——试验后夹具内侧到顶压杆顶端边缘的距离mm);n e——变形率(%)n h、L0、L1见图T 1126—4T 1129-2006 直剪摩擦特性试验1 适用范围1.1 本方法规定了使用直剪仪和标准砂土测定土工合成材料摩擦特性的试验方法.1.2 本方法适用于所有土工合成材料,当使用刚性基座试验土工格栅时,摩擦结果应进行校正2.1相对位移(△L) 剪切试验中试样与砂土之间的位移(mm)2.2法向力(P) 对试样施加的恒定垂直力(kN)2.3剪切力(τ ) 恒速位移条件下剪切试验中测得的水平力(kN)2.4法向应力(σ ) 单位面积的法向力(kPa)2.5剪应力(τ) 砂土/土工织物摩擦试验中单位面积的剪切力(kPa) 2.6最大剪应力(τ max) 位移量在剪切面长度的0~16.5%范围内,沿砂土/土工织物界面产生的最大剪切力(kPa)2.7摩擦角(φsg ) 土工织物和土之间的摩擦角,为最大剪应力对法向应力关系图中各点的“最佳拟合直线”的斜率(。
)2.8表观粘聚力(Csg) 土工织物与土之间的抱合力,为最佳拟合直线上法向应力等于0时的剪应力(kPa)2.9砂土最大剪应力(τs ,max) 砂土(在一定法向压力下)的最大剪应力(kPa)2.10砂土/基座最大剪应力(τsup,max) 砂土/试样基座剪切试验中的最大剪应力(KPa)2.11摩擦比(fg(δ )) 在相同的法向应力下,砂土/土工织物间最大剪应力τmax与砂土最大剪应力τs ,max之比5试验步骤5.1将试样平铺在位于剪切盒下边部分内的刚性水平基座上,前端夹持在剪切区的前面试样与基座之间用胶粘合(如使用P80氧化铝标准摩擦基座可不粘合)粘合后试样应平整、没有折叠和褶皱试验中试样和基座之间不允许产生相对滑移 注:对于大孔径(大于15mm)、高孔隙率(孔隙面积大于试样总面积的50%)的土工格栅,也可选用砂土基座(将下剪切盒用标准砂土填充至规定密度)当选用刚性板作为高孔隙率土工格栅(或土工织物)的基座时,必须进行砂土和基座之间的摩擦试验,求出与每个法向应力相对应的最大剪应力(τsup,max)5.2安装上剪切盒:用预先称准质量的标准砂土填充上剪切盒,装填厚度50mm。
砂土厚度应均匀,压密后的干密度为l.750kg/m35.3安装水平力加载仪、位移测量仪(传感器或刻表),并对试样施加50kPa的法向压力5.4施加水平荷载,使上下剪切盒之间作速率为lmm/min±O.2mm/min的相对位移连续或间隔测量剪切力τ ,同时记录对应的相对位移△L,间隔时间为12s,开始时也可视情况加密,直至达到剪切面长度的16.5%时结束试验5.5卸下试样,仔细地除去被测试样上的标准砂土,检查和记录试样是否发生伸长、褶皱或损坏5.6重复5.1—5.5步骤,在100kPa、150kPa和200kPa法向应力下再各试验一块试样5.7如需要,试验样品的另一方向或另一面注:1.应测定所用直剪仪的固有内阻当固有内阻与剪切力相比不可忽略时,在进行数据处理时,应先从剪切力测量值中减去固有内阻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再用修正后的结果进行计算 2.固有内阻测定方法:组装直剪仪,不放标准砂土,不加法向力,测定剪切盒以1.0rrm/min±0.2mm/fIlin速率移 动50mm过程中的最大剪切力,即为直剪仪固有内阻6结果计算6.1使用式(T 1129—1)计算每块试样的法向应力: σ =P/A式中:σ ——法向应力(kPa); P——法向力(kN); A——接触面积(m2)。
6.2使用式(T 1129—2)计算每块试样剪应力: τ =T / A式中: τ——剪应力(kPa); T——剪切力(kN); A——试样接触面积(m2) 如果使用接触面积递减的仪器,试样接触面积则为变值,每次计算均应使用与最大剪切力出现时相对应的实际接触面积值6.3根据剪应力和对应的相对位移作图T 1129—3,求取每块试样的最大剪应力当剪应力与位移关系曲线出现峰值时,该峰值即为最大剪应力;当关系曲线不出现峰值时,取位移量为剪切面积长度的10%时的剪应力作为最大剪应力6.4对于所有试样(4个),根据最大剪应力和对应的法向应力作图T 1129-4,通过各点作出最佳拟合直线,直线与法向应力轴之间的夹角即为土工织物和砂土的摩擦角φsg最大剪应力轴上的截距为土工织物和砂土的表观粘聚力Csg6.5使用式(T 1129—3)计算每块试样的摩擦比以(fg(δ ) ):fg(δ )=τmax (δ ) / τs ,max(δ)式中: fg(δ )——摩擦比; τmax (δ )——在不同法向应力下的最大剪应力(kPa); τs ,max(δ)——在不同法向应力下标准砂土的最大剪应力(kPa)。
nT 1141—2006垂直渗透性能试验(恒水头法)n1适用范围n1.1本方法规定了土工织物及复合土工织物在系列恒定水头下垂直渗透性能的试验n方法n 1.2本方法适用于土工织物和复合土工织物n2引用标准n GB/T 7489水质 溶解氧的测定 碘量法n GB 8170数值修约规则n3定义n3.1流速指数n 试样两侧50mm水头差下的流速,精确到1mm/s ,n注:也可取100mm、150mm,水头差下的流速,但应在报告中注明n3.2垂直渗透系数n 在单位水力梯度下垂直于土工织物平面流动的水的流速(mm/s )n3.3透水率n 垂直于土工织物平面流动的水,在水位差等于l时的渗透流速(1/s) n4仪器设备及材料n4.1恒水头渗透仪(见图T 1141—1)n4.1.1 渗透仪夹持器的最小直径50mm,能使试样与夹持器周壁密封良好,没有渗漏 n 6试验步骤 6.1将试样置于含湿润剂的水中,至少浸泡12h直至饱和并赶走气泡湿润剂采用0.1% V/V的烷基苯磺酸钠n6.2将饱和试样装入渗透仪的夹持器内,安装过程应防止空气进入试样,有条件时宜在水下装样,并使所有的接触点不漏水。
n6.3 向渗透仪注水,直到试样两侧达到50mm的水头差关掉供水,如果试样两侧的水头在5min内不能平衡,查找是否有未排除干净的空气,重新排气,并在试验报告中注明n6.4调整水流,使水头差达到70mm±5mm,记录此值,精确到lmm待水头稳定至少n30s后,在规定的时间周期内,用量杯收集通过仪器的渗透水量,体积精确到10mL,时间精确到s收集渗透水量至少1 000mL,时间至少30s如果使用流量计,流量计至少应有能测出水头差70mm时的流速的能力,实际流速由最小时间间隔15s的3个连续读数的平均值得出n6.5分别对最大水头差0.8、0.6、0.4和0.2倍的水头差,重复6.4的程序,从最高流速开始,到最低流速结束,并记录下相应的渗透水量和时间如果使用流量计,适用同样的原则n 注:如土工织物总体渗透性能已确定,为控制产品质量也可只测50mm水头差下的流速n6.6记录水温,精确到0.2℃水温控制在18℃~22℃,工作水温宜尽量接近20℃,以减小因温度校正带来的不准确性)n6.7对剩下的试样重复6.2—6.6的步骤 n7结果计算n7.1流速指数n (1)按下式计算20℃时的流速v20 (mm/s):n nV20=VRT/At n式中:V--渗透水的体积(m3);n RT——T℃水温时的水温修正系数(见表T 1141-1);n A——试样过水面积(m2);n t——达到水体积v的时间(s)。
n 如果使用流速仪,流速vT直接测定,则按公式(T 1141.2)计算20℃时的流速v20n(mm/s):n V20=vTRT (T 1141—2)n(2)计算每块试样不同水头差下的流速v20n 使用计算法或图解法,用水头差h对流速v20通过原点作曲线在一张图上绘出5个试样的水头差h对流速v20的曲线5条 (3)通过计算法或图解法求出5个试样50mm水头差的流速值,给出平均值和最大、最小值平均值为该样品的流速指数,精确到1mm/s n7.2垂直渗透系数n 按公式(T 1141—3)计算实际水温下的垂直渗透系数k :nk=v/i=vδ/Δh (T 1141_3)n式中:k——实际水温下的垂直渗透系数(mm/s);n v——垂直土工织物平面水的流动速度(mm/s);n i——土工织物上下两侧的水力梯度;i= Δh / δn δ——土工织物试样厚度(mm);n Δh——对土工织物试样施加的水头差(mm)n 按公式(T 1141—4)计算20℃水温下的垂直渗透系数k20:k20=kRT (T 1141—4)n式中:k20——水温20℃时的垂直渗透系数(mm/s);n k——实际水温下的垂直渗透系数(mm/s);n7.3透水率n 按公式(T 1141—5)计算水温20℃时的透水率 θ20 :n θ20=k20/δ=v20/Δhn式中:θ20——水温20℃时的透水率(1/s);n k20——水温20℃时的渗透系数(mm/s);n δ——土工织物厚度(mm);n v20——温度20℃时,垂直土工织物平面水的流动速度(mm/s);n Δh——对土工织物试样施加的水头差(mm)。
nT 1161---2006抗氧化性能试验n1适用范围n 1.1本方法规定了聚丙烯和聚乙烯类土工合成材料抗氧化性能的试验方法n 1.2本方法适用于以聚丙烯和聚乙烯为原料的土工合成材料,但不适用于土工膜n2引用标准n GB/T 3923.1 纺织品 织物拉伸性能(条样法)n GB 8170数值修约规则n3仪器设备及用具n3.1拉伸试验机:应具有等速拉伸功能,拉伸速率可以设定,并能测读拉伸过程中的应力、应变量n3.2恒温烘箱:烘箱有可调节的通风口,箱内有足够的空间供悬挂试样,并能保持设定的温度,温度精度为±l℃n3.3耐热的试样夹持夹具:悬挂于烘箱内,能保持试样间有至少10mm的间隔,离烘箱壁的距离至少100mm.n4试样制备n 4.1取样:按本规程T 1101—2006取样与试样准备规定的方法抽取样品n 4.2试样数量和尺寸:从样品上剪取两组试样,一组用作加热老化的老化样;一组用作n对照样每组纵、横向各取5块试样,土工织物每块试样的尺寸至少300mm×50mm,土工格栅试样在宽度方向上应保持完整的抗拉单元,在长度方向至少有三个连接点,试样的中间有一个连接点n 注:建议多老化几块试样,作为机械性能试验失败时的备用样。
n4.3试样调湿和状态调节:n4.3.1试样在入烘箱内老化前不需进行调湿和状态调节 4.3.2进行拉伸性能试验前,对老化样和对照样进行调湿和状态调节,按本规程T 1101—2006中的第5条规定进行n5试验步骤n 5.1设定烘箱温度:聚丙烯材料试样烘箱温度设定为110℃±1℃;聚乙烯材料试样烘箱温度设定为100℃±1℃n 5.2当烘箱温度稳定后,将试样夹持在夹具上,悬挂在烘箱内,试样间彼此不接触,试样的总体积不超过烘箱内空间体积的10%,试样距烘箱壁的距离至少100mm,n 5.3对于起加强作用的土工合成材料试样,或使用时需要长时间拉伸的试样,聚丙烯材料试样需在烘箱内老化28d;聚乙烯材料试样老化56d对于用作其他方面的土工合成材料试样,聚丙烯材料试样需老化14d;聚乙烯材料试样老化28don5.4由于耐热试验过程中试样可能产生收缩,所以拉伸试验前应将对照样在烘箱相同温度下放置6h后,再调湿进行拉伸试验n5.5 拉伸性能测定:当试样在烘箱中达到规定的时间后,把试样取出,按本规程T 1101—2006中的第5条规定进行调湿和状态调节按《纺织品织物拉伸性能(条样法)》(GB/T 3923.1)进行拉伸试验,拉伸速率为100mm/min。
分别计算纵、横向断裂强力的平均值,对照样记为FC,老化样记为Fe;分别计算纵、横向断裂伸长的平均值,对照样记为εc 老化样记为εe 如果其中一块试样的拉伸试验无效,则在相同方向上再取一块试样(经过相同处理)进行试验n6结果计算n 6.1按式(T 1161—1)计算断裂强力保持率,按GB 8170修约至1位小数:n RF=Fe/FC×100 (T 1161—1)n式中:RF——样品的断裂强力保持率(%);n Fe——老化样的平均断裂强力(N);n Fc——对照样的平均断裂强力(N)n 6.2按式(T 1161—2)计算断裂伸长的保持率,按GB 8170修约至1位小数:n Rε=εe/εc×100 (T 1161.2)n式中:Rε——样品的断裂伸长保持率(%);n εe——老化样的平均断裂伸长(mm);n εc——对照样的平均断裂伸长(mm)n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