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中医医院门诊有关大厅住院部大厅中药房环境形象建设.doc
18页有关中优选--医医院门诊有关大厅、住院部大厅、中药房环境形象建设典范中医医院门诊大厅、住院部大厅、中药房环境形象建设范例一、目的意义( 一) 知足中医医院功能定位的需要,做到环境舒坦,流程合理让每一位患者及家眷都能在整齐、宽阔、光亮、舒坦、便利的环境下,咨询、挂号、交费、候诊、候药、住院 二) 知足中医医院的整体形象定位需要,突出中医药元素,创建中医药文化气氛,让患者及家眷在浓烈的中医药文化气氛中,确实感觉到独到的中医药服务 三) 知足门诊大厅、住院部大厅、中药房地区功能定位需要,将中医药文化与医院地区功能定位相联合,突出中医药知识的宣传,使患者及家眷能够获取与中医药有关的文化体验和知识收获 四) 知足工作人员中医药思想定位需要,经过中医药文化环境形象的策划建设,充足发挥环境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及作用,让置身此中的工作人员自觉运用中医药思想,自觉按照中医药行为规范的要求二、设计原则( 一) 坚持全院兼顾规划,与医院各地区的整体功能相适应,与地区建筑外观特点相联合 二) 着重平常易懂,直观简洁,学术与科普一致;着重要众审美需求,做到艺术与适用的一致就地取材,量力而为,注意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充足表现医院的个性。
三) 布局以患者及家眷便利为原则,并充足考虑空间与舒坦性,装饰色调突出安静、温馨的感觉三、表现形式、内容、载体( 一) 表现形式:宣传栏、墙报、展架、展室、视频系统、指示标牌等各种设备 二) 表现内容:中医药发源、中药知识、药材显现、养生保健方法、医学典故、名医名家介绍、医德格言、就诊指南等 三) 表现载体:书法、国画、拍照、木(竹)刻、雕塑、实物、实景等四、门诊大厅环境形象建设典范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候诊区空间宽阔、光亮的门诊大厅,座椅舒坦,地面防滑座椅四周有绿色植物整体色彩淡雅素洁、温馨舒坦整体设计风格、色彩与四周环境和睦五、住院部大厅环境形象建设典范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住院部大厅装饰风格切近自然,和睦一致,雅观大方装饰资料采纳自然材质,地面和墙壁采纳大理石,各地区用木、瓦等中国传统建筑资料装饰大厅横柱上用传统技法描述葫芦等图案及中医药历史、人物等住院手续办理窗口大堂室内花园(中药标本显现区)电梯厅探视歇息区六、中药房和候药区环境形象建设典范候药大厅的整体环境:色彩与室内整体环境协调,利用回廊空间设计了宣传本草文化的本草演义廊,用故事的形式复原中草药的发展史在候药大厅的数字标牌上转动播放浮雕介绍。
本草演义回廊浮雕介绍本草演义回廊用浮雕的形式浓缩了中药发展历史,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了本草发展的六个重要历史期间第一部分太古至先秦期间图1 神农尝百草炎帝神农氏,是我国上古时代优秀的部落领袖,农耕文化的开创人几千年来,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一道被尊为中华民族的鼻祖,遇到普天下炎黄后代的世代崇敬炎帝神农氏为民搜寻治病解毒良药,翻山越岭,行遍大地,“尝遍百草之味道⋯⋯一日遇七十毒”,认识百草之平毒寒温之药性神农在尝百草的过程中,辨别了百草,发现了拥有攻毒祛病、养生保健作用的中药图中一位太古老人,右手将草药放到口中咀嚼,是一幅绘声绘色的炎帝遍尝百草图(见图1)图 2 帛书《五十二病方》1973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可能为战国期间所作,在 52 个病名下,载方 280 首,波及药物 247 种,对药物的炮制、制剂、配伍、禁忌等亦有记述(见图 2)第二部分秦汉至南北朝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是确立中药学发展基础的重要期间,已有多种本草著作问世,此中影响最大的是《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经集注》《神农本草经》图 3 《神农本草经》图 4 《本草经集注》《神农本草经》大概成书于东汉年间,是现存最早的本草。
该书先简述了五味、四性、有毒无毒及随证的用药原则;药物配伍的“七情”;药物的剂型选择、服药法以及药物产地、收集等内容,初步确立了药学理论的基础以上、中、下三品分类药物,“三品”是按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养生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一样,对药物的大略分类该书共载药物 365 种,每一药物记述了性味、有毒无毒、主治功用、又名、生境等总结了汉从前的药学成就,奠定了中药学发展的基础,对后代本草学拥有深远的影响(见图 3)陶弘景(456~536 年),南北朝期间有名的学识家、道教人物,暮年隐居茅山,时人敬为“山中宰相”《本草经集注》以陶弘景整理、校正的《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为基础,并补充“名医副品” 365种,加上陶弘景自己的讲解和评论撰写而成《本草经集注》共七卷,收载药物 730 种开创以药物自然属性分类,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出名未用七类记录了药物的性味、产地、收集、炮制、形态、鉴识、制剂及合药取量等内容本书是继《神农本草经》以后的第二部本草名著,它确立了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编写的雏形(见图 4)图5 《雷公炮炙论》南朝刘宋( 420~479 年)期间雷敩著《雷公炮炙论》,表达药物经过适宜的炮制,能够提升药效,减少毒性或烈性,系统总结了药物的加工炮制技术,收录了 300 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后代所称炮制十七法,渊源于此。
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见图 5)制药化学,跟着炼丹术的流行,其发展惹人注视东晋炼丹家葛洪所著《抱朴子》对炼丹的方法与所获得的成就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对硫、铅、雄黄、丹砂、硝石作了仔细的研究,不单显现了很多化学反响,也介绍了烧灼、升华、结晶、蒸馏、水浴等操作技术陶弘景也精晓炼丹术,并有很多专著有很多炼丹术的成就反应在本草学中,一些药物如铅膏药、丹药根源于炼丹术(见图 6)图6 《抱朴子》第三部分唐宋期间唐宋期间,中药学发展有两个特点:一是政府参加,颁行了《新修本草》等官修本草和成立了国家药局;二是重视药学资料的整理研究,出现了文件巨著《证类本草》图 7 《新修本草》《新修本草》是由政府组织编写颁行,为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唐显庆四年(公元 659 年),由长孙无忌、李勣领衔编修,由苏敬实质负责 23人参加编纂达成共 54 卷,载药 844 种,分玉石、草、木、虫鱼、果、菜、米等 9 类,记述药物的性味、主治功用及产地、采制等内容书中增添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这类图文比较的方法,创始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反应了唐朝药学的高度成就,对中外后代药学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见图 7)宋朝(公元 973~974 年,宋开宝 6~7 年)刘翰、马志等编撰的《开宝本草》,掌禹锡、林忆等编撰的《嘉祐补注本草》,苏颂编撰的《图经本草》,王继先、高绍功等编撰的《绍兴本草》,均为有名的官修本草(见图 8)。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北宋名医唐慎微于公元 1082年所撰全书 33 卷,载药 1558 种,分为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出名未用共 11 类,附方 3000 余首,对药材的产地、品种鉴别等亦有贡献《证类本草》集北宋本草学之大成,为当今完好流传之最早的综合本草(见图 8)图 8 宋朝本草发展除了国家颁行官修本草外,北宋期间国家药局的建立,也是我国以致世界药学的重要创举 1076 年,在京城开封开设由国家经营的熟药所,此后发展更名为“和剂局”、“惠民局”,颁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最早的制剂范本药局的产生,促使了药材查验、成药生产的发展,带动了炮制、制剂技术的提升(见图 8)第四部分金元明清期间金元明清期间,本草学日益成熟,在药性理论、大型综合本草和各种专题本草方面,获取全方向的发展金元期间本草的主要特点有二:一是发展了医学经典中有关起落浮沉、归经等药物性能的理论,使之系统化,并作为药物记述中的重要内容;二是大兴药物见效原理探究之风他们在宋人基础上,以药物形、色、味为骨干,利用气化、运气和阴阳五行学说,成立了一整套法象药理模式图 9 《珍珠囊》和《汤液本草》影响较大的有:刘完素《素问药注》、《本草论》,张洁古《珍珠囊》,李东垣《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王好古《汤液本草》,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等。
此中,尤以张洁古《珍珠囊》拥有创新特点,运用《内经》运气学说论述药性阴阳、气味厚薄、起落浮沉、归经和引经等理论和药物功用,创制“脏腑标本用药式”,充分了药物作用定位、定向的看法,对今世和后代药性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药类法象》重视综合药性,对药性理论作了全面系统的概括王好古师承洁古、东垣,联合古人论述及自己的认识,在《汤液本草》中记录 242 种药物的性能,是一部重要的药性本草(见图 9)明朝本草丰富多样,拥有代表性的是两部大型综合本草:《本草品汇精要》和《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公元 1505 年,明弘治十八年)是明朝独一的官修本草,由太医院院判刘文泰等 40 余人受命编纂该书共 42 卷,分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等 10类(部),共载药物 1815 种本书绘有 1385 幅精巧的彩色药图和制药图,是古代彩绘本之珍品该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官修本草图 10 《本草纲目》和《本草纲目拾遗》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1518~1593 年)于公元 1578 年编成《本草纲目》,全书 52 卷,约 200 万字全书收载药物 1892 种,此中新增者 374 种,附有药图 1160 幅,附方多达 11096首。
全书按药物自然属性,自立分类系统,为自然分类的前驱,集明从前本草学说的大成,在所涉植物、动物、矿物、冶金、农学、气象等自然科学和历史、地理、文字、训诂等人文科学的很多方面均有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该书 17世纪先后流传国外,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见图 10)清朝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公元 1765 年),补充了《本草纲目》的不足全书共 10 卷,载药 921种,此中新增 716 条之多,大多是疗效切实的民间药,和金鸡钠等外来药,极大地增添了药物数目,总结了我国 16 至 18 世纪本草学的新成就该书对许多药物形态的描述和功用的记录,都较翔实收录的大批民间医方,简易有验至此,综合本草所载中药数目,已达 2608种(见图 10)第五部分民国期间中华民国期间,影响较大的是陈存仁主持编著的《中国药学大辞典》于1935 年第一版全书 270 万字,收药目 4300 条,每药分别介绍命名、古籍别名、基本、产地、形态、性质等 21项资料丰富、全面,聚集古今论述,并有附图它是中药发展史上第一部大型辞典这一期间,有部分人士注意采用现代生物学、化学、药理学方法研究传统中药,获得了初步成绩(见图 11)。
图 11 《中国药学大辞典》第六部分今世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浮现的中药新著,不单数目多,并且门类齐全,从各个角度将本草提升到崭新的水平 1953年起第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至 2010 年已有 9 版1963 年起,《药典》一部为中药部分,主要收载中药材、中药成方制剂,附录制剂公则、检定方法等(见图 12)图 12 今世成就华夏文明五千年,创建了极其绚烂的科学文化,本草学广博精湛,是其中的一颗绚丽明珠以上显现的皆为划时代、立丰碑、集大成之本草巨著它们不单对我国传统医药学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