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管仲列传》课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ppt
37页成语】管鲍分金 管鲍之交 人们用“管鲍 分金”比喻情谊深 厚,相知相悉;用 “管鲍之交”来表示 知心朋友唐代杜甫的《 贫交行》里就有这 个典故:“君不见 管鲍贫时交,只道 今人弃如土 千古一朋——鲍叔牙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理想人格管仲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 著名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 齐桓公尊称管仲为“仲父” 管仲从政40多年,使齐 国国力大振,使齐桓公成为 一代霸主管仲也被后人尊 为一代名相 《管仲列传》叙述了管仲务 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才 能,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 功的政治家风范梳理结构第一段(1-2):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情 第二段(3-4):管仲任政相齐政绩显著 第三段(5):司马迁的赞词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 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 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 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 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 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 管仲而称霸,多次会盟诸侯,完全控制了天下, 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 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 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 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 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 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 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 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 知我者鲍子也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 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 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 《史记·管仲列传》:“鲍叔既进管仲, 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①,有封邑者 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 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②①世禄:世代享受俸禄 ②多:推重,赞美文章第二段,就内容方面,从哪五 个方面写鲍叔牙对管仲的深知和理解? 从结构上看,用了什么修辞?从经商、 谋事、出仕、 作战、事君 五个方面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 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 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 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 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 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 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 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 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候由是归齐故曰:“知与 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 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 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 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 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 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就会团结起来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 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 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 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 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谓乎?难道是孔子认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 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只辅佐他称霸主吗? 鼓励并顺应好的,纠正并制止坏的, 所以统治者和百姓能相亲相和借俗语对管仲的治国方略进行高度概括 十分赞赏和推崇其治国方略,高度赞其卓著才华.课堂检测1、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鲍叔“能知人”的 一组是( )①鲍叔知其贤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③鲍叔遂进管仲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齐⑤故论卑而易行⑥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A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正是有鲍叔牙的荐举,才有日后管仲的大展宏图和 齐桓公的霸业。
B.管仲早年和鲍叔经商,老是赔本,做了齐国的相之 后,才慢慢展露了他的才华 C.为了使齐国迅速强大起来,管仲推行了一系列富国 强兵的措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等方面实行了 改革并取得了很好成效 D.管仲为政权衡轻重,讲究信用,顺应民意,懂得与 取,这些都是政治治理的宝贵经验B1、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2、富国强兵 3、南袭蔡 4、管仲因而信之 5、孔子小之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重要实词2、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3、鲍叔遂进管仲 4、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5、吾尝三战三走 6、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7、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8、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 9、管仲因而信之 10、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11、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整理“信、与、于、之”的用法阅读与探讨1.从这篇传记看,管仲能取得从政的极大成功,原因 有哪些?首先得益于鲍叔牙的知贤、荐贤和 让贤,可以说没有鲍叔牙,就没有 管仲的成功其次是管仲自身的卓越才能他政 治上(顺民心)经济上(贵轻重,慎 权衡)因势利导(善因祸为福,转 败为功)并纠正了桓公的许多重大 失误再次有齐桓公这样的明主也是一个 原因如果不是桓公而是商纣王, 恐怕他再有才能也无济于是。
朋友知已之情 管仲卓越之才 君臣知遇之恩2、这篇传记,篇幅不长,但是既勾勒了管仲的生 平,也使管仲的为人、从政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 象,这是为什么? 提示:这篇传记,虽然篇幅不长,但由于作者 抓住管仲的思想行为特点,取材典型,叙事简 洁,语言生动,并有大量直接引用,借管仲之 口来抒情,在叙事后加以简洁的议论直接揭示 出管仲的为人品格并赞美其从政的才能,因而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讨论:读完《管仲列传》,你 认为司马迁创作本传的意图 是什么呢?清代的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中有云:“太史遭 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 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多鲍叔之知人 ,情见乎辞矣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 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1.司马迁详叙管仲与鲍叔的交游情谊、点染鲍叔与 管仲能知能用,以此礼赞友朋相知的知己之情朋友 )2.司马迁生活在一个没有知己、无人救援的冷酷世 界里,他多么希望身边有鲍叔那样的知音!(自己)3.无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个人 感喟,使得司马迁为管仲立传时,对于齐桓公任人唯 贤,不觉神往 (君主) 总结全文在这篇列传中,作者对管仲采取了赞美和褒扬 的态度,管仲相齐,凭借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 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民强。
他与百姓同好恶 ,善于“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 衡”内政外交功名垂著他辅佐齐桓公一霸天下 ,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本文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鲍叔牙作者对他 用墨不多,但他宽广的胸襟和知人善任的品质历 来为人所称颂正是因为他的知贤、荐贤和让贤 的美德才使管仲得以得用,从而展示其政治才能 ,而管鲍之交也成为千古佳话相桓公一匡天下挚交千古交叔牙万古高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注解】桓公伐蔡《史记·齐太公世家》 : 少姬(即蔡姬)曾荡舟戏弄 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 送回国蔡君将其改嫁,所 以桓公怒而攻蔡《选读》之《管仲列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注解】桓公伐燕《史记· 齐太公世家》:齐桓公二 十三年(前663),山戎(北狄)伐燕,燕 告急于齐,桓公因伐山戎,至于孤竹 而还 《选读》之《管仲列传》燕庄公送桓公进入齐境桓公 说:“非天子,诸候相送不出境,吾 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 所至之地与燕,并让燕君重修召公 之政,纳贡于周召公,是燕国的 始祖,周成王时为三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典故】曹沫之约《史记·齐太公世家》:齐桓公五年( 前681),伐鲁,鲁将曹沫三战三败,鲁庄公 请献遂邑求和,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
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于坛上,威胁 桓公归还“鲁之侵地”,桓公先是被迫 答应,继而“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这 时,管仲劝桓公不要图一时“小快”而“ 弃信”于诸候,失天下之援”于是尽“ 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 “诸候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选读》之《管仲列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评论 】孔子论管仲 《论语·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 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 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 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 礼?”《选读》之《管仲列传》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 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评论】孔子论管仲 《论语·宪问》:“子曰:‘管仲相 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 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 左衽矣’”《选读》之《管仲列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选读》之《管仲列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选读》之《管仲列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成语【管鲍分金 】人们用“管鲍分金”比喻情谊深厚 ,相知相悉。
《选读》之《管仲列传》管鲍分金,不计小节相关链接• 管仲当了齐国的相国后,首先在经济、内政、军事三个方面 进行改革在改革中,十分重视经济的发展他强调“仓廉实而 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首先打破了井田制的限制,主张按 照土地的好坏,分等征税齐国靠海,就积极提倡渔盐之利,采 取渔盐出口而不纳税的办法设置盐官、铁官,利用官府力量发 展盐铁业,齐国生产的盐以及铁器、丝织品供给中原许多国家以 达到通货积财、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不久,齐国积累了大量财 富,在春秋前期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为齐国称霸诸侯奠定了 经济基础管仲在内政上实行了“叁其国而伍其鄙”的政策,规划 全国为工乡、商乡和士乡三种,分别设官管理并规定士农工商 “四民”的固定住处,按人户编制起来,不许任意迁徒和杂处,从 而加强了国内的统治管仲最主要的政策是军制的改革,“作内 政而寄军令”这便是富兵于民,兵民合一,把军事组织和行政 组织统一起来,平时进行生产,战时可以打仗 经过管仲的改革,齐国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在 军事上加强了武备,在经济上发展了农业、手工业生产, 国力很快强盛起来齐桓公依靠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力量, 开始对外发展,提出“尊王接夷”的口号来号召诸侯。
尊 王”就是尊祟周王;“攘夷”即驱逐夷、狄等少数民族势力 当时周天子虽已失去号令诸侯的能力,名义上毕竟还是 天下的共主和宗法上的大宗,影呐还很大,所以齐桓公想 借尊王的名义代替周天子来号令诸侯同时,夷、狄等少 数民族的入侵,严重地威胁着中原各国的安全.“攘夷”是 中原各国的共同心愿比如,齐桓公曾听从管仲建议,根 据周王关于诸侯送诸侯不能出境的规定把燕庄公所到的齐 国土地割给燕国从此燕国也参加了以齐桓公为首的政治 集团,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政策取得了很大成功• 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为齐桓公创 立霸业呕心沥血的管仲患了重病,齐桓公 去探望他,询问他谁可以接受相位管仲 说:“国君应该是最了解臣下的齐桓公 欲任鲍叔牙,管仲诚恳地说:“鲍叔牙是君 子,但他善恶过于分明,见人之一恶,终 身不忘,这样是不可以为政的齐桓公问 :“易牙怎样?”管仲说:“易牙为了满足国 君的要求不惜烹了自己的儿子以讨好国君 ,没有人性,不宜为相• 齐桓公又问:“开方如何?”管仲答道:“卫公子开方舍弃 了做千乘之国太子的机会,屈奉于国君15年,父亲去世都 不回去奔丧,如此无情无义,没有父子情谊的人,如何能 真心忠于国君?况且千乘之封地是人梦寐以求的,他放弃 千乘之封地,俯就于国君,他心中所求的必定过于千乘之 封。
国君应疏远这种人,更不能任其为相了齐桓公又 问:“易牙、开方都不行,那么竖刁怎样?他宁愿自残身 肢来侍奉寡人,这样的人难道还会对我不忠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