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应用题教学的几种方法.docx
5页浅谈应用题教学的几种方法 应用题具有直观性、时间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应用题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现就应用题的教学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一、剖析题意应用题解答的成功与否,首先要看学生对应用题内容明确的程度学生如果拿到题目粗略的一看,动手就做,极易发生错误如果机械的去叙述哪些是条件,哪些是问题,也并不等于理解题意,真正要达到解题目的,必须使题目的情节、数量关系等这些外在因素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认识,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感受例如:小明每分行50米,小亮每分行80米,两人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经过6分钟相遇,AB两地相距多少米?此题即可以用两人相对而行的动画投影进行演示,并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两个物体的出发地点、时间,运动方向,运动结果等因素上也可以两个学生表演从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的情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问答、计算,逐步使学生理解两人1分钟走的路程即是一个速度和(50+80)米当二人出发6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为0即相遇,6分钟走了6个(50+80)米,两个人走的路程就是两地的距离二、重视转化解答应用题,实际上就是要完成两个转化,一是转化生活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二是转化数学问题为数学算式。
在进行转化时,要用数学语言或数学用语进行沟通例如:甲筑路队每天铺路14千米,乙筑队每天铺路18千米,甲筑路队每天比乙筑路队少铺多少千米?从题目看,都是生活实际中的语言,可以先将其转化为较易理解的生活用语:14千米比18千米少多少千米?再进行下一步,将其抽象处理转化为数学用语,即14比18少多少?最后将数学用语转化为数学算式为18-14=4(千米)三、铺路搭桥一些复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涉及的范围也比较的广因此,在教学时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促使学生在条件与问题的“空隙”处找到突破口,为其寻求中间问题穿针引线一步应用是基础,两步应用才是关键”这就可以将一些应用题的问题进行改变,使之成为两步应用题例如:六年级二班买来科技书24本,买的文艺书是科技书的一半,买回的文艺书有多少本?这是一道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当学生解答后,可以引导学生将问题改变为买回的科技书和文艺书一共有多少本?问题是决定思维方向的由于问题变化,所以一步能解答的就变成两步才能解答,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复合应用题的结构,促进思维发展四、多法解析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除了教会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外,还要帮助学生建立起不同的解题思路这对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如采用假设法、参照法等假设法解题是将题中未知条件假设为一个已知条件与其他条件配合推算,从中找到解题途径并求出最终结果的思路我国古代的“鸡兔同笼”类型的问题,一般都是用假设法解答的例如:停车场有三轮车、两轮车共10辆,共有轮子26个,三轮车和两轮车各有多少辆?假设10辆全是两轮车则应有轮子2×10=20(个),实际26个轮子,就多26-20=6(个)1辆三轮车比1辆两轮车多1个轮子,多6个轮子就需要三轮车6&pide;(3-2)=6(辆)两轮车的数量就是10-6=4(辆)参照法是解答应用题的一种重要的思考方法,解这类题的关键是要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全面分析,找出始终不随其他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某个量,以这个量为标准,引出解答线索例如:一辆公共汽车上有女乘客共40人,女乘客占25%,后来又上一些女乘客,这时女乘客就占总人数的40%,上了多少女乘客?分析:题中女乘客的人数在发生变化,而总人数也在发生变化,没有变化的是男乘客的人数,就可以用这一不变的量为标准量进行解答:1.原有男乘客多少人?40×(1-25%)=30(人)2.又上了一部分女乘客后,总人数是多少?30&pide;(1-40%)=50(人)3.上了多少名女乘客?50-40=10(人)答:上了10名女乘客。
应用题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应用题的教学方法必须灵活,要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问题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