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第二单元 中药的性能 四气.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cn****1
  • 文档编号:558591869
  • 上传时间:2022-10-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9.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二单元 中药的性能何谓中药性能?又称药性,即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高度概括  何谓药性理论?即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作用,是因其各具独特的性能,前人也称之为 偏性也就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等  中药的性能是依据用药后的 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第一节 四气  一、四气的含义   四气,也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平性,是指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者  二、四气的确定依据   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  故四气的确定是以 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石膏,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三、四气的所示效用   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 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

        温热药具有 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  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  四、具体表述  有些药物,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  五、阴阳属性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  六、四气的临床意义   1.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 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如治气分高热,投性寒的石膏、知母;治亡阳欲脱,投性热的附子、干姜等   2.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如治亡阳欲脱,选大热之附子,而治一般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炮姜;反之,则于治疗不利,甚则损伤人体    3. 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至于孰多孰少,据情而定  4.对于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则又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用药性相反的反佐药第二节 五味  一、五味的含义   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二、五味的确定依据  五味确定 最初是依据药物真实滋味。

        黄连、黄柏之苦;  甘草、枸杞之甘;  桂枝、川芎之辛;  乌梅、木瓜之酸;  芒硝、昆布之咸  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人们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物的功能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以功效推定其味的方法  如葛根,临床证明其既能生津止渴,又能发表透疹,用口尝所得甘昧只能解释归纳其生津止渴作用,而发表透疹则难以归纳解释,故又据发表透散多味辛的原则,再赋予其辛味  由此可知, 确定味的主要依据有二:一是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药物的功能  三、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    1.辛:能散、能行,有 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   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荆芥、薄荷;治疗气滞的香附;治疗血瘀的川芎、红花,都有辛味  副作用: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 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如治虚证的黄芪、熟地、枸杞子;治挛急作痛、调和药性的饴糖、甘草等;某些甘味药还能解药、食毒,如甘草、蜂蜜等此外,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副作用:甘味药大多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 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滑脱不禁的证候。

        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涩汤止泻等  副作用:酸味药大多能 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4.苦:能泄、能燥、能坚  能泄的含义较广,①通泄:如大黄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②降泄:如杏仁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枇杷叶能除降泄肺气外,还能降泄胃气,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③清泄:如栀子、黄芩清热泻火,用于火热上炎,神躁心烦,目赤口苦等证  苦能燥即燥湿,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区别  温性的苦燥药如苍术、厚朴,用于寒湿证,称为苦温燥湿;寒性的苦燥药如黄连、黄柏,用于湿热证,称为苦寒燥湿    苦能坚的提法源于《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以知母、黄柏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相火亢盛等证为例,认为苦能坚阴,并以“ 泻火存阴”之理解释存阴”是间接作用,“泻火”是直接作用苦能坚阴与苦能清泄直接相关  坚厚脾胃:增进食欲,黄连、龙胆草  5.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作用  如治瘰疬、痰核的昆布、海藻,治癥瘕的鳖甲,治热结便秘的芒硝等  6.涩:能 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  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禹余粮涩肠止泻,莲子固精止带,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

        7.淡:能渗、能利,有 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通草等  四、阴阳属性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配合  (一)意义  气与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其中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只有将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性能  如紫苏与薄荷虽均味辛而能发散表邪,但紫苏性温而发散风寒,薄荷性凉而发散风热;黄芪与石斛虽均味甘而能补虚,但黄芪性温而善补气升阳,石斛性微寒则善清热养阴  (二)原则  气与味配合的原则有二:一为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二为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更多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  (三)规律  气味配合规律有二: 一为气味均一;二为一气二味或多味  (四)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  味同气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  再如, 麦冬、黄芪皆有甘味,麦冬甘凉,有养阴生津作用;黄芪甘温,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作用  气同味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例如,黄连、生地黄均性寒,皆能清热,用治热证  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

        生地黄甘寒,清热养阴,用治虚热证  性味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药物    紫苏、辛夷性味皆是辛温,都有发散风寒的作用而紫苏发散力较强,又能行气和中;辛夷发散力较弱,而长于通鼻窍  因此,性味与功效合参尤为重要第三节 升降浮沉  一、升降浮沉的含义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 趋向性,这种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二、确定依据  1.药物的质地轻重: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如菊花、桑叶等;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多主沉降,如苏子、枳实、磁石、石决明等  2.药物的气味厚薄: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黄等  3.药物的性味: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为阳性,多主升浮,如桂枝等;而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为阴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  4.药物的效用: 药物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向下、向外、向内,病位常表现为在上、在下、在外、在里;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也具有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不同作用趋向如白前能祛痰降气,善治肺实咳喘、痰多气逆,故性属沉降;桔梗能开提肺气、宣肺利咽,善治咳嗽痰多、咽痛音哑,故性属升浮。

        三、所示效用  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 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宜用于病位在上在表或病势下陷类疾病的防治;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宜用于病位在下在里或病势上逆类疾病的防治  四、临床应用  1.顺其病位选择用药  如治疗病位在上之风热目赤肿痛,常选用药性升浮的薄荷、蝉衣、蔓荆子等;又如治疗病位在下的脚气肿痛,常选用药性沉降的黄柏、苍术(以沉降为主)、牛膝等  2.逆其病势选择用药  如治疗病势下陷之久泻脱肛,常在补中益气的基础上再配用药性升浮而能升举阳气的升麻、柴胡等;治疗病势上逆之肝阳上亢,常选用药性沉降的夏枯草、磁石、熟地黄等  3.据气机运行特点选择用药  有时也根据气机升降出入周而复始之特点,在组方遣药时,常将升浮性药与沉降性药同用至于以何为主,以何为辅,当 据情酌定  如黄龙汤为泻热通便、益气养血之方,即主以性沉降之大黄、芒硝、枳实等,佐以少量性升浮之桔梗, 使降中有升,以增强疗效  五、阴阳属性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六、影响因素   炮制: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下行。

        配伍: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第四节 归经  一、归经的含义   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依据  二、理论基础   脏象学说、经络学说  三、归经的确定依据   1.药物特性  每种药物都具有不同的形、色、气、味等特性,有时以此作为归经的依据,其中尤以五味多用,如辛入肺,陈皮、半夏、荆芥均味辛,故归肺经;甘入脾,饴糖、甘草、党参均味甘,故归脾经等  2.药物疗效  如苏子、白前能治疗咳喘,而咳喘为肺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肺经;茯神、柏子仁能治疗心悸、失眠,而心悸、失眠为心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心经,等等  四、表述方法   一般采用十二脏腑经络法表述,常直接书为归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膀胱、胆、心包、三焦经等;或不提脏腑之名而用经络的阴阳属性表述,如入少阴、入太阴、入厥阴、入少阳、入太阳、入阳明;有时也将上述二法合并表述,如入少阴心经、入厥阴肝经等。

        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使临床用药更加合理  如热证有肺热、肝热等不同,治肺热咳喘,即选归肺经而善清肺热的黄芩、桑白皮等;治肝热或肝火证,即选归肝经而善清肝火的龙胆草、夏枯草等第五节 有毒与无毒  有毒与无毒,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药有毒与无毒的认识,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  一、含义  有毒与无毒,从狭义上讲,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能否造成伤害而言  从广义上讲,除指药物的作用能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外,还应包括药物对人体治疗作用的强弱  也就是说,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反映了其偏性对人体的两面性一般说,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和“毒”的大小,与其对人体伤害程度的轻重及治疗作用强弱成正比  二、毒的特性  所谓狭义的“毒”:即指药物可以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性质有毒的药物,大多性质强烈,作用峻猛,极易损害人体,常用治疗量范围较小,安全性低药量稍微超过常用治疗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