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学生社团设立的实证研究.docx
8页高校学生社团设立的实证研究 摘 要:中国大学在创立之初就成立了大学生社团,已经运行了上百年,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然而,由于其存在的组织松散、成员流动和活动自发等不足,难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在社团中成立,让社团成员定期接受党的教育,把活动融入社团建设中,这是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的良好途径从实证角度出发,摆脱纸上谈兵的窠臼,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探索在高校社团设立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 关键词:学生社团;;党员管理;意识形态 2015年1月,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它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在学生社团建立党组织作为本文的研究内容,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益尝试,也是高校党团教育进社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学生社团普遍缺乏党团教育与引导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历史已有上百年,类型多样,形式丰富,成为大学生拓宽资源平台、丰富课余生活、结交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提升自我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大众化教育时代的来临,学生社团的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新的挑战。
目前学生社团普遍存在价值取向偏移、管理不够规范、思想教育薄弱、缺乏专家型教师指导等问题在思想教育薄弱方面,突出表现为党团工作抓手少、学生党员影响力弱、学生干部成长途径少等问题 因此,2014年初,笔者在某农业高校某学院A社团成立党组织,进行系列实证研究,以期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经验表一为2013年该社团成立党组织前的党团教育情况: 从表一我们可以得知,学生社团内党员比例偏少,党员影响力较弱,开展党团教育、社会公益活动的次数及质量都难以保证,但我们发现有入党意愿的学生并不少,因此可以推断社团学生干部在加入党组织的道路中存在一定困难就本文研究对象来说,集中表现为学生干部花费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在学生社团中,与班级同学的接触相对较少,因此在原先的体制下,群众调查环节存在一些劣势他们虽然承担了大量的社团工作,却难以得到班级同学的认可,因此党组织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干部,吸纳更多更优秀的后备人才值得深思 作为学生社团来说,长期缺乏政治指导,也会出现价值观偏差、党团意识薄弱、管理松散等问题,因此可以说成立党组织是学校党委、学生社团、学生本人的共同诉求 2.学生社团远远未普及 在本文实证过程中,A社团成立主要分为调研摸底、分析研究、确定方案等几个阶段。
在调研阶段,笔者针对该学院100名学生(其中80%为党员)发放不记名问卷,进行关于在学生社团中成立的民意调查,让学生将社团同该院传统的纵向进行对比,最终得出《关于设想在院学生社团中成立的调研报告》,结果如表二: 其中,赞成在社团中成立的观点集中表现为社团有利于在社团中开展党团活动,社团活动为活动提供了新的载体,社团成员能及时被组织了解,社团也因有而提高了战斗力和吸引力,把党团学结合在一起,能形成良好的长效机制;反对的观点集中表现为:(1)传统有较高的稳定性,社团成员流动大2)社团内党员重新适应、磨合及管理的问题3)拉大了社团成员与班级的距离4)参加社团的党员多为低年级,留在传统的党员多为高年级,不利于社团的活动开展中立的观点集中表现为:有优点,也有缺点,但愿意尝试 综合以上民意调查结果,笔者看出,社团虽然不算新鲜事物,但目前在高校中更多是处于论证阶段,远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要解决的体制、观念问题均不少,于是决定在A社团内试行成立,通过试点的形式缩小不良影响,并针对预想中的缺点进行解决方法的探索 除了体制的形成与观念的转变,在实际运行中,缺乏经验与党员管理问题也是较为突出的困难。
对于已经是党员的社团成员来说,加入社团没有受到影响;对于还不是党员的入党积极分子社团成员来说,选择通过社团还是传统加入党组织,退出社团后党组织关系何处去都是值得商榷的由于缺乏成功经验的推广,此次尝试基本属于摸着石头过河,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各种经验,以期更好地达到目标 二、成立学生社团的有益尝试 1.通过党团教育、专题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师生交流 针对学院学生普遍存在不理解的情况,该院党委通过多次的专题座谈会、组织生活会、党支书会议、党员代表会议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达解析中央关于加强对学生社团政治领导的文件,其中明确提出“要探索和推进在学生社团中建立党组织、团组织,加强政治指导,在组织活动融入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以此打消学生疑虑,获得学生广泛的认可与支持 2.尽快完善各项制度,给予学生正确引导 针对成立学生社团突出存在的几个困难,当务之急是明确各项制度,完善配套方案,尽快走上轨道 (1)党团一体,拓宽优秀学生入党渠道 按照组织发展的原则,大学生党员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团员推优的途径,因此,为了防止发展党员时出现混乱的情况,在成立党组织的同时一并成立该社团的团组织,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党团架构,为党员的发展和管理消除后顾之忧。
社团团支部采用团员关系灵活处理的方式,即参与社团的入党积极分子可以选择在班级发展入党,亦可选择在社团中发展入党,视自身需要及名额情况而定这样做主要有几个好处:①方便学生自由选择进入或退出社团,不受入党问题的限制;②社团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加入传统或社团,拓宽优秀学生的入党渠道 (2)明确党员归属、管理制度,为社团解决后顾之忧 党章中明确规定:“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在社团中成立具备坚实的政策依据,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可能会出现较为突出的党员归属问题,在经过认真调研、分析研究后,该院制定出《学生社团试行工作实施细则》,其中包括总则、的设置、定位与作用、的职责、工作制度、奖惩办法等几个部分,在定位与作用部分,明确规定:“学生社团同其他本科生一样,具备发展、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党员的权利与义务,社团里的学生党员独立于其原属的学生第一届党员由目前在该社团的干部组成,直至毕业均归属为社团第二届开始,党员均由本支部发展的党员组成这就对党员归属管理问题作出明确规定,消除了学生的疑虑。
三、形成社团的长效机制 1.长效机制对学生社团带来有益影响 经过近一年的探索,目前A社团各项工作运行良好,在2015年初的一项调查中,针对社团成员在成立前后的学习成绩、入党比例、开展党团教育及志愿服务次数等情况进行对比统计,得出以下数据,如表三: 从表三得知,经过短短一年的运作,社团已经发挥了不小的效应,对学生干部的学习成绩、创先争优、回报社会、大局意识等均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抽样访谈,笔者进一步确定了A社团同学对社团的看法,及其对学生本身和社团带来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表四: 2.形成良好党团教育机制的有效途径 (1)完善架构,形成保障体系 笔者在实证研究中发现,完善的党团架构为学生社团的运行排除了很多实际困难,因此,一个完善的架构是社团成立的基础条件 (2)明确制度,形成管理体系 在各项制度没有明确之前,很多工作都无法实际开展,因此,在形成完善架构之后的当务之急便是明确各项管理制度,让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在最短时间内可以打消执行者的疑虑,统一认识,集中力量 (3)创先争优,形成激励体系 一个良好的竞争机制有利于整个的运行,能够促使学生党员、团员朝着更好地方向去发展,牢固树立党性意识,在模范引领方面创造更多成效。
(4)规范管理,形成考核体系 考核体系对于每个学生党员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为其树立一定的目标意识,对于党员培养和学生成才都是大有裨益的,也利于整个的良性发展 3.未来的努力方向 在一年的运行中,笔者也发现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为: (1)人员的错位,即社团负责人不一定是党组织负责人,这就为党团活动与社团活动的结合带来一定阻碍,预想中形成党团教育与学生活动协同发展合力的效果打折,这就显得书记能力强的重要性 (2)创新较少,相较之传统的,目前学生社团各项党团教育活动并没有太多创新,也没有凸显学生社团应有的特色,这点值得进一步的思考和实践 (3)资源不足,缺乏专家型教师的指导,也没有拓展更宽广的平台,需在下一步的发展中不断解决 参考文献: [1]李安英,樊习英.关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与教育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03). [2]刘岗.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09). [3]张林,马旭东,党鹏.高校学生社团的功能与建设[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4). [4]罗成翼.论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03(05). [5]张福良.高校社团的德育载体建设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03). [6]林令阳.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09. [7]崔润东,赵永吉,卜丽,等.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开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领域[J].高等农业教育,2002(04). [8]李栓久.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开辟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途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06). [9]蔡海生,郭庆舜,郑志红.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中的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05). [10]张育广,许金镇.在高校学生社团中建立初步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02). [11]杨鸣,崔小璐.高校学习型学生社团的构建.思想教育研究,2012(12). [12]王雷.论高校学生社团党建工作的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5(04). [13]纪英.在高校大学生社团中开展党建工作的思考[J].新西部,2008(16). [14]顾建国.高校新型大学生社团中建立党团联动机制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 [15]王新更.高校大学生党组织进社团的研究与实践[J].传承,2011(09). 作者简介:苏镇松,1973年2月出生,男,广东普宁人,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学和学生事务管理研究。
孙华,1986年12月出生,女,贵州兴义人,南昌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华南农业大学员,研究方向:学生党建,学生社团管理第 9 页 共 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