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装与社会生活.doc
9页课程:服装与社会生活姓名:徐敏学号:1221103005班级:M12金融学服装与社会生活江苏省服装消费文化——1979至1984年摘要:服饰是文明的窗口,打扮是时代的屏幕,衣裳是思想的形象服饰是民族精神的外化,社会变化的表征衣服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每个人的衣服都有可能不一样,每个人每天的穿衣不相同,这也体现了人类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经济对于穿着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所谓“食之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从小到个人达到国家,都是如此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大踏步的发展,人们的服饰有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会带动上层建筑的推移,于是人们的生活观念、审美理想也会发生改变,这将促进人们的着装方式的更新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这表现在人们生活的每个方面,衣服也是其中之一江苏的服装消费文化呈现出源自价值观的重建而表现得改革开放与混杂的特点,这种现象自1979年一直延续到1984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江苏服装业真正步入发展轨道,服装消费文化也有新的发展三中全会以前,各种生活用品都是计划供应,每人每年只发16尺布票和0.5市斤棉票买块毛巾、汗衫等都需要布票,所以人们穿的都比较破旧,真可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很多人根本没有两件以上可供替换的衣服,穿衣服的色典和样式也非常单调,当时普遍流行的是黄、蓝、灰、青,样式只有中山装和列宁服,女士根本没有穿裙子的,所以外国人成我们中国人为灰蚂蚁;穿皮鞋的人极少,条件好点的买双球鞋或解放鞋,翻牛皮皮鞋算是最好的了,大部分都是自己做的布鞋,什么凉鞋、拖鞋在县城以下都很少见到因为布票有限,条件差的没有替换衣服,就凭介绍信去买装化肥的尼龙袋子染后做衣服,人们编了一句顺口溜“机关干部真是富,人人穿着尼龙裤,前面写着日本产,后面写的是尿素,腚沟里夹着百分数”形容人们的穿着其实在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还是比较困乏的那个时代的人说,收入少,供应也很紧张,买东西不仅要有钱还得有票衣服的颜色也就仅限于灰黑蓝这几种但是渐渐的呢,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人们的生活慢慢的富裕,同时人们的时尚观念也开始进行一次变革在70年代后期,出现了许多至今仍能唤起那一时代人内心渴望和热情的字眼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三裤一衫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喇叭裤,健美裤,牛仔裤,蝙蝠衫这里面大家比较熟悉的应该就是牛仔裤和蝙蝠衫了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们来说,喇叭裤可以说是一种所向披靡的时尚,被称为中国时尚界最初的冒险。
2008年,有网络兴起的国货回潮热更是让喇叭裤再次回到时尚的前沿可想而知,那个时候,喇叭裤火到什么程度 其实喇叭裤流行的另一个原因也在于它有一个很张扬的名字,比张扬还张扬喇叭一词,像是大声朗诵给这个时代的青春宣言,像是民众向往个性与自由的旗帜同时,与喇叭裤站在同一个角度的还有健美裤 记得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话,不管多大官,都穿夹克衫;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裤贴身,高弹力,且透风有人曾指出,当下比较受女性欢迎的丝袜正是来自当时的健美裤 80年代初,喇叭裤是一种所向披靡的时尚,谁要是穿一条喇叭裤在街上走的话,就会产生轰动效应当年喇叭裤在街头的出现引起过许多人的反对和抵制,但却是引领时装新潮的产物喇叭裤加长发戴蛤蟆镜的男青年形象几乎成了不正经、不三不四、流里流气的代号,但是它却打破了之前中国服装的“统一制”另外,经济水平与科学技术有一定的联系经济的发展一科学技术的提高为前提,因而队服装美的影响中两者又有相似之处,有时互为表里80十年代的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中国引进了一系列先进的设备,先进的设备生产出了岑出不穷的新材料,为满足服装的多样化要求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陈出新的化纤面料,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挺括不皱的涤纶,它的化学名叫聚酯纤维,人们习惯称它为“的确良”。
最突出的优点是保型性好,穿着涤纶服装挺括不皱,显得特别精神、健美它洗后不皱,不用熨烫,照常平整挺括尤其是涤纶裤子的折叠,第一次以后,用水洗多次,依然保持原样另一个优点就是结实耐穿此外,他的耐热性是名列前茅的,耐日晒性能是亚军主要缺点是吸湿性差,透湿指数低,所以穿“的确良”衣服有闷热的感觉另外,它带静电,易吸附灰尘 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观念陈旧,中国人民长期过惯了苦日子,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有三年,“左”的思想禁锢,穿得漂亮了往往被人说成“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人们的衣着“远看一大堆,近看蓝黑灰”,男女难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的思想观念解放了,衣着也开始丰富多彩了1979年春天,著名的法国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应邀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了一场服装表演这场象征着中法友谊的时装表演在当时被称为“服装观摩会”尽管皮尔.卡丹已经充分考虑了中国当时的国情,但当音乐响起,露着大腿,扭胯摆臀的外国模特还是让台下的中国观众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台上的多姿多彩更是与台下一片的“革命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80年代,<<街上流行红裙子>>大受追捧,银幕上的“红裙子”使中国女性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服装色彩和样式的变化。
服装作为时尚的风向标早已超越了民族的范畴,只有当传统和现代真正结合的时候,当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的时候,时尚才能展现出最为夺目的光芒 渐渐地,我们进入了90年代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精神文化需求更是日益膨胀所谓的80后,90后开始刺激人们的眼球那什么内衣外穿,露脐装,超短裙已经见怪不怪时代在进步,我们从未停止脚步1984年,“西装热” 成为改革开放的明显服饰标志,并带动了其他西式服装的流行,如夹克衫,风衣等职业女性套装,体现女性曲线的裙装受到中国女性们的青睐,成为女性的主要装束之一总体看来,该阶段来自于价值观重建的服饰文化的追求和争论,流露出人们逐渐增加的对服装的品味改革开放,西方新思想流入中国,大众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而这主要表现就是服装的变化敢穿,能穿大量新潮服装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手上有钱了,可以买独特的高档用品,对衣服选择也越来越挑剔,这也导致了服装的变化进口的商品越来越多,人们能选择的生活用品越来越丰富,服饰选择也越来越多加速了社会竞争,生产商为了吸引顾客,不断推动服装的发展,服装也变的越来越符合时尚,越来越漂亮了 改革开放30年,一些渐渐消失的服饰词语,记录着一个一去不复返的时代。
今天当我们重新回忆它们,除了苦涩、辛酸、亲切,还有不尽的感慨: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时代在变,观念在变服装,这一社会文化的产物,承载着人们深层次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地进步、创新,透过衣着的变迁,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开放的中国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人们衣着的变化,是三十年改革开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真实写照是人们的生活从贫困走向富裕的真实写照,是国家由贫困走向繁荣昌盛的真实写照透过人们衣着的变化,我们看到了人民生活的富庶,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 参考文献 1.《半月谈》2012年第6期2.《研讨探究》2009年第6期 3. 陈祥锋,朱道立.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创新田.物流技术.2005;(3). 4. 罗齐,朱道立.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中国流通经济,2002; 5. 郑明祥.金融机构发展物流金融的思路和对策.经济与管理,2006;(9).6. 储雪俭,粱虹龙.对发展物流金融中信贷风险防范的思考.物流技术,2005; 7. 北京服装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 8.《服饰社会学》 华梅 2005-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