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政策走向.doc
4页当前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总体上是良好的中国完全可以有效遏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的软着陆当今世界经济形势,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股市暴跌形成潮流,全球央行纷纷降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前的我国是否应该继续保持紧缩性货币政策,人民币升值的方针能否继续推行,以及对于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将如何进行、财政政策的作用该怎样发挥等问题都成为重中之重 外部经济形势:金融危机远未结束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基本特点可以用“三 F”来表示,即 Financial Crisis(金融危机)、FUel Crisis(石油危机)和 Food Crisis(粮食危机)索罗斯日前曾指出,美国当前可能面临“6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 目前,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下滑,金融危机已经从次贷蔓延到优级抵押贷款美国最大的两个房地产贷款公司——房利美、房地美近期陷入困境便是证明这两家金融机构持有大约 5.3 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债权,占整个市场规模的 44%这两大公司面临财务困境,势必会对美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因此,要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保持高度警惕,不要掉以轻心,不要以为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危机还远未到达“结束的开始”(the beginning Of the end),很可能仅仅是“开始的结束”(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内部经济形势: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国内的通货膨胀 1 次贷危机影响中国的直接和间接途径 发端子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影响到了中国,部分中资银行机构购买的次级抵押债券价格缩水,更严重的是,由于中国是美国机构债的最大持有国,而房利美和房地美又是美国最大的两家机构债发行人,因此中国持有的机构债不仅会账面缩水,而且还会面临违约的风险无论如何,“两房”危机已经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安全造成极大冲击次贷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损失还会表现在资本流动、贸易保护等诸多方面随着次贷危机的发展,可能会改变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极可能导致短期性投机热钱流入中国,也可能导致热钱的迅速抽逃次贷危机和美国经济下滑将导致美元持续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扬,进而造成中国国内输入型通货膨胀而美国经济下滑又会引发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思想抬头 2 美国经济减速或衰退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的研究人员测算,中国出口对美国收入的弹性大约为 4就是说,美国经济增长下降 1%,中国对美出口增速可能下降 4%考虑到其他国家经济增速也会因美国经济减速而下降,加上中国出口对许多重要贸易伙伴的收入弹性也在 3~4 左右,因此,以对美出口占出口比重 1/5 左右计算,美国经济增速下降 1%,中国的总出口增速大致下降 2%。
3 对中国的通胀形势必须继续保持高度警惕 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既有成本推起也有需求拉动的性质但本轮通货膨胀的发生,从根本上、从源头上说,是经济过热的结果当前国际石油价格、粮食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的暴涨,以及国内工资成本的上涨(还有天灾), 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发生也有重要作用 ,而且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从根本上说,也是世界范围内经济过热的结果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的通货膨胀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第一,通货膨胀的发生和发展,滞后于经济过热的发生和发展数个季度甚至、年以上2007 年的经济过热,不但对当前的通货膨胀,而且对和未来的通货膨胀将会发生影响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高达 10.4%,依然高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存在 第二,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是在依然存在物价管制条件下的通货膨胀水平为了改善资源配置,增加供给,政府必然会逐步放松物价管制由于价格下调的刚性,一旦解除对关键性产品的物价管制,通货膨胀率将会上升 第三,国际石油价格、粮食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如铁矿石) 的上涨——尽管目前已经有所回落,已经而且还将增加中国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导致中国 PPI 的上升。
第四,中国的 PPI 在最近几个月持续上升,目前已经超过 10%下游企业将越来越难以消化 PPI 的上涨一些企业将因亏损而倒闭、减产,但这并不意味产品价格不会上涨因而,CPI 很可能将因越来越多的产品的价格上涨而上涨此外,CPI 并不是衡量通货膨胀的唯一尺度例如,GDP—缩指数依然在快速上升中国面对的不仅仅是猪肉或其他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而是物价的普遍上涨 第五,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通货膨胀的上升趋势得不到扭转,通货膨胀预期将会加强,通货膨胀预期下的企业和个人的自我保护行为(如要求增加工资、囤积、抢购等) 将使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在目前条件下,抢购之类的现象不大可能发生,但工资一物价的上升螺旋却可能形成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前瞻:坚决遏制通胀 国务院最近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的位置笔者认为,尽管 CPI 的上升速度可能会因基数和农产品价格回落等原因而出现回落,但对通胀的警惕不能放松,宏观经济政策仍应该坚持把抑制通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首要目标的方针如果中国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抑制通胀,经济就不需要急刹车;如果过早放松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就可能反弹。
最终不得不急刹车,损失则要大得多 1 抑制通胀无需惧怕经济增长速度适度降低 由于中国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途径应该是抑制总需求换言之,控制通货膨胀就要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在中国的总需求中,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是增长最快的两部分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高于 GDP 增速中国的投资率超过 45%,是世界之最由于房地产投资对总投资的增长贡献最大,且存在较严重的泡沫,因此应该成为宏观调控的重点抑制经济过热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必须付出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代价,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中央政府关于“ 两防”的方针是绝对正确的,在通货膨胀回落到可接受的水平之前,切不可以改变投资增长速度和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符合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的方向,我们没有必要对两者增长速度的下降,特别是对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过于担心目前速度降一点,是正常的,不必紧张没有增长速度的适度回落,就不能有增长质量的提高,也不可能有产业结构的升级 防止经济过度下滑可以做些预案,但还没有到需要立即实施的程度在当前形势下,释放出政府将会对“反通胀” 方针加以调整的信号是绝对有害的即 便需要对某些具体政策进行微调,也不应使公众产生“政策将会放松”的印象。
例如,基于货币政策松动的预期,许多银行提前放贷,夸大信贷紧张程度,营造信贷需求旺盛、规模紧张的氛围,以倒逼中央银行温总理关于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于 8%的提法,显示了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决心,为治理通货膨胀预留了充分的余地笔者认为这是完全正确的通胀率 4.8%的目标今年恐怕难以实现,可以延长实现这一目标的期限,但没有必要对此目标加以改变而且,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应该最终维持在 3%左右2 治理通胀离不开货币紧缩 货币主义者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话虽然不能说得极端,但宽松的货币供应环境毕竟是出现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必要条件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离不开货币紧缩除非通货膨胀形势有了根本的好转,否则,货币紧缩的大方向是不会也不应该改变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减少有效需求,从而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治理成本推起型通货膨胀,自然要增加供给,但为增加供给所能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有限的(减税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 ),且难以在短期内见效一般情况下 ,即便通货膨胀是由供给方原因所造成的,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除实行其他政策外,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必须看到,在这种情况下,为求抑制通胀,需要付出更大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代价。
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1980 年代,为了抑制由于石油冲击造成的通货膨胀,美联储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美国经济一度陷入“滞胀”但历史表明,美国当时的经济衰退换来了以后 20 多年的低通货膨胀而这种低通胀,则为美国经济的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多年的低通胀来之不易,一旦失去,要想重新获得,所付代价将是十分巨大的由于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已经越来越低,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所带来的失业问题应该、而且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如财政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 来解决 3 为了改善经济结构应继续使人民币升值 中国的本次通货膨胀不能不说同其汇率政策有关中国本轮通货膨胀的货币源头及其发展可以分为这样几个环节: 第一优惠的引资政策和出口导向政策导致了中国的双顺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双顺差日益固化为结构性的双顺差中国经济增长的对外需依赖度日益提高 第二,由于对外依存度过高,中国不希望人民币升值在双顺差条件下,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不得不大规模干预外汇市场:买进美元,释放出人民币 第三,央行的干预导致外汇储备和基础货币的大量增加为了防止基础货币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央行进行了大规模的对冲操作:卖出央票,回收人民币; 提高准备金率。
央行的对冲是成功的,但由于存在种种制约因素,对冲难以完全冲销掉过剩的流动性事实上,中国的广义货币的增长速度一直明显高于 GDP 的增长速度这就为通货膨胀的发生创造了货币条件第四,中国的持续、巨额双顺差必然导致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产生,这种预期进而导致了外贸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之外的资金的流入,从而进一步导致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和央行的对冲的负担过剩流动性进一步增加 第五,解决由双顺差和人民币升值预期造成的流动性过剩的最简单办法是让人民币根据市场的需求自由浮动但是,由于人民币币值长期低估,人民币汇率一旦自由浮动,上升幅度可能过大由于担心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严重打击,中国选择了人民币缓慢升值这一路径 第六,人民币缓慢升值和中美利差的倒挂导致热钱流入在人民币升值速度缓慢条件下,防止热钱流入的唯一方法是实行资本管制 4 必须加强资本项目管制 如果已经确定了人民币缓慢、渐进升值的方针——尽管笔者不认为这是最佳方针——我们就需加强资本管制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取决于资本管制的有效性只有当资本管制完全有效时,才谈得上人民币升值的自主性,即升值速度才可以由中国自行掌握当前央行对跨境资本流动加强管理的方针是非常必要的。
但笔者认为力度还应该进一步加强、覆盖面应该进一步加宽 “严进宽出” 应该调整为对进和出都实行有效管理在强化对“热钱”防堵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对“热钱” 突然流出、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而防患于未然 5 财政政策应在稳定经济、促进机构调整中发挥更大作用 由于银根紧缩、人民币升值,以及外部经济体增速下滑等,出口形势将会恶化,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会下降这时,财政政策应该发挥更大作用,用于帮助经济增长方式平稳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比如,采取减税政策、增加对低收入者的补贴、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等举措值此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贸易条件严重恶化的时候,通过增加税收的政策刺激出口,以保持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办法不是最好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