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五年(2012-2016年)河南中考历史试卷分析.doc
11页近五年河南中考历史试卷分析鹤壁市兰苑中学 曹伟伟从2012年到2016年,历史试卷的总体特点是越来越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为学生的结题能力没有相应提高,所以,试卷总体难度是越来越难一个明显表现就是:前几年我市历史中考上线分数在42分左右,自市高中扩招以来,上线分在35分左右,虽然有扩招的原因,但高分段学生较少2012年我带初三时,中考历史47分、46分等45分以上也有一些学生,但最近两年,我带的班级45分以上几乎没有,年级里45分以上的也是屈指可数虽然有生源的因素,但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来历史题难度的提高根据这个总体变化,结合近五年的试卷题目,我主要从以下十个方面分析试卷及备考时应该主要的问题1、越来越注重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答案并不难,但学生如果读不懂题目中的逻辑关系,则河南选出正确答案比如2012年第19题:下面哪一国际组织的出现反映了欧洲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式已经影响了其他地区的发展方向( )A联合国 B世界贸易组织 C北约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这个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但是,学生绝大多数会选择B世界贸易组织这是因为学生都题目时,只分析出欧洲发展的方式是联合,但却没有读出题目考查的是经济联合这种方式对授课:XXX“其他地区的发展方向”的影响,既然是“其他地区”,所以全球性的组织便不能选。
类似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题目,每年都有,比如:2014年第3题、2015年第16题等等2、对历史细节的考查学生如果复习时不注意课本上的细节,在碰到这类题目时,就找不到突破点这类题的特点是:知识点在书上,如果复习到了,答案很简单,几乎不用思考,但是如果学生依赖于开卷,平时复习不到位,就算做题多,也会事倍功半比如2013年第7题: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这一着非雄才大略的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由此可知他感叹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正确答案是A辽沈战役因为攻克锦州是辽沈战役的重要战役,而且从时间上也可以判断,但学生往往记不清时间所以,“锦州”就是很好的突破点,虽然这段话学生可能没有完全读懂,但只要复习到位,答案会很快选出来3、对学生读材料能力的考查这种题目在非选择题中出现的较多,而且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比如:2014年第22题第一问: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城市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第二问:据材料二,概况晚清财政收入结构有什么变化23题第一问: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况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2015年第22题第一问:据材料一,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动?第二问: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2016年第23题第一问: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城市的发展变化。
24题第二问: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二战后促使法、德两国和解的因素授课:XXX这些题目的答案是根据读材料总结出来的,手边的资料上根本没有现成答案或类似的答案而学生碰见这类题往往去翻资料,不仅找不到,而且浪费了时间4、对相关领域及历史名词的考查学生对政治、经济等哪些内容属于哪些方面,总是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某些历史名词一知半解比如2013年第9题:1984年青岛海尔集团成立,它以创新为核心,努力建立灵活、高效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同年,上海电声总厂发起组建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在本公司职工中发行股票在政策上能够为这些企业的改制提供有利支持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一国两制“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题目中可以得知是城市企业改革,所以应该属于经济领域,而且是城市答案应该是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但学生往往对“体制改革”这类词感到陌生,因为陌生,所以他们也就不敢选这类词比如2016年第15题以下与日本修筑第一条铁路直接相关的措施是( )授课:XXXA废藩置县 B允许土地买卖 C发展近代工业 D提倡文明开化如果学生能分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涵的话,这道题就简单了,废藩置县属于政治方面,土地买卖属于经济方面,但与修筑铁路关系少一些,文明开化是社会生活方面,主要指的是吃饭穿衣教育等生活方式,所以,只有近代工业,与修筑铁路这个领域紧密相关。
5、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筛选历史史实能力的考查这类题主要体现在小论文上比如2014年第24题,要求学生把:马克思和恩格斯、1848年、空想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国际工人运动组合起来,写一篇80到120字的小短文这年中考,我参加了评卷工作,改的就是这道题目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1)为了凑字,有很多与题目没有直接关联的话写了一堆史实,有些根本没有用2)在表述时,缺乏历史术语,用大白话,不易得分或者,用了一个历史术语,但根本没有理解意思,生搬硬套,用错了地方3)没有主次之分,概况能力缺乏本来是五个词语,有的可以简写,一带而过,但学生叙述的很啰嗦,最后,只写了四个词,剩下一个词忘掉了4)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有一部分学生直接从书上摘抄了一段话写上去,没有根据题目进行选择5)关键的历史名词写错字这个在其他非选择题中也经常出现原因是二:一,学生本来会写,因为粗心,写错了二,学生自己对历史名词进行了改造,比如把大化改新写成大化改革授课:XXX6、对学生历史分类能力的考查这类题主要出现在选择题中比如2016年第1题,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主题正确的是( )鹳鱼石斧纹陶缸(约5000年前) 司母戊鼎 战国铁犁铧A中华文明的演进 B生产工具的进步C耕作技术的发展 D古代纹饰的演进这类题说白了,就是找相同点,找共同的领域。
所以,常用的方法是排除法司母戊鼎不是生产工具和耕作工具,所以B、C选项排除了学生最大的困惑在A、D选项上,三幅图上几乎都有纹饰但是,从中考角度来说,纹饰并不是考点,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则是重要考点所以,此题选A类似的题目基本每年都有,比较常见,比如2012年第2题,第8题,2013年第8题,18题,2014年第12题,2016第2题7、对学生阅读题目是否仔细的考查,比如欧洲大陆,英国则不能选,类似的题目主要体现在,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下列选项不属于,叙述内容不包括,等等这类题目也是几乎每年都有,在2012年中考时出现的最集中,以后几乎每年都有,学生稍不注意,就会写错比如2012年第7题、第9题,第11题、第12题,2013年第19题,2015年第4题8、对历史时期的考查,这类题本身难度不大,考查的就是学生细心不细心,基础知识扎实不扎实授课:XXX比如2015年第4题:下列对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外形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中国:国共首次合作,国民大革命风暴骤起B日本:深陷经济危机,发动九一八事变C苏联:斯大林开始领导社会主义建设D欧美:资本主义世界基本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属于20世纪30年代,所以,时间不符合。
这类题是历史常规题,经常出现9、对文言阅读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主要是考查学生一般文言的阅读能力和历史史实的结合,有些文言学生可能不能完全读懂,但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答案就可以选出来考查的还是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2014年第3题: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他强调的是( )A学习西方的技术 B西方的学校教育C学习西方的制度 D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猛一看,是文言文,仔细一读会发现,是递进关系,重点在最后一句,在“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学生往往能分析出来最后一句是重点,但看到有“尊重道德”四个字,所以选学校教育或西方思想文化的大有人在,这就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因为“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主要说的还是政治制度方面,所以因此选C类似的题目还有:2015年第6题这类题中考时不多,但错误率极高授课:XXX10、出题形式灵活,但考查的还是原来的知识点,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比如2016年第22题第1问,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动手绘制出一个表格对上述人物的探索活动进行分类总结学生出了考场后,纷纷吐槽这个表格题,说太难了。
其实,题不难,难在平时学生没有注意表格题,不知道要列哪几项,怎么分类这就告诉我们,只要涉及中考考点的内容和知识总结的形式,哪个都有可能出现在中考试卷上,平时备考时不能厚此薄彼,要踏踏实实备考,不见得题做很多,但要精,要务实以上是我对近五年来河南中考历史试卷和平时备考时的一些看法,不当之处还请领导和各位同事批评指正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授课:XX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