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定风波》中品味苏东坡的人生哲学.doc
5页随遇而安 宠辱皆忘 ---从《定风波》中品味苏东坡的人生哲学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清源镇清源小学: 杨新军邮政编码:733021〔内容提要〕:《定风波》为苏词名作,历来被人评为悠闲从容、旷达乐观它不仅是苏轼的一首闲适词,更是一篇夫子自道之作该词作于黄州谪所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展现了苏公淡定从容、宠辱皆忘的内心世界纵观全词,一种无喜无悲、超然旷达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关键词〕:随遇而安 旷达 宠辱皆忘 中国历代文人中,苏轼无疑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而又历经磨难的文学家他旷达的人生哲学、脱俗的人格理想、多才多艺的绝世才华,闪耀在历史的时空中他成了同时和后世文人仰慕的偶像现代作家林语堂对他极其崇拜,并写出了《苏轼传》,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已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几百年来,人们一直对苏轼的人生哲学有相当大的认同。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心理压力日趋增大的今天,苏轼的作品像一泓清泉、像徐徐清风,让我们浮躁不安的心灵得到温馨的抚慰;它们亦如晨钟暮鼓,时时提醒我们要澄明自己的心,要以一颗淡泊豁达的心去看待世间的一切他的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正是这样的代表作品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表中苏轼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与保守党对立的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诗词作为罪证他们指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皇帝,指苏轼并非直接攻击他们,而是间接指斥重用他们的宋神宗他们以此作为把柄,弹劾苏轼欺君妄上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而被捕,解往汴京下狱后神宗拒绝了处死他的上奏,改判为贬谪到黄州,世称“乌台诗案”1080年正月,身心俱受摧残的苏轼经过长途跋涉,踏进了黄州的大地。
苏轼一生忠而见疑,直而见谤,此际落得个远谪岭南的下场,但在这块偏僻但风景优美的楚天荆地,贯通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东坡先生,仰观象于天,俯取法于地,思考宇宙、人生、社会的各种问题,经过一番精神的炼狱之旅,终于获得了精神上的大解放,心灵进入了一种澄明的境界才华横溢的苏轼,赋诗作文,写下了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千古不朽的诗文,表达自己精神上的探索和人生的感悟 首先从音韵来看:这首《定风波》音韵轻快,然而轻快中寓涵着多处转折,尤其能传达其心境上片韵脚为声、行、生;下片为醒、冷、迎、晴上片第三、四句转韵为马、怕;下片第四、第五句转韵为处、去从词的节奏性就可以读出其心情之复杂起伏,一如他的人生,始则平顺轻快,中则挫折变化,继则看开一切,豁然开朗乌台诗案”促成了苏轼人生思想的成熟巨大的打击使他深切认识和体会到外部存在着残酷而又捉摸不定的力量,转而更体认到自身在茫茫世界中的地位这场直接危及他生命的文字狱,反而导致他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视和珍惜,他的个性也就从抗世变为对保持自我真率本性和荣辱不惊处世哲学的企求,这首词正是此种心境的投射 其次从内容来赏析: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一○八二年),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词前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在路上遇雨,因为没有雨具,同行皆狼狈,唯他在雨中从容不迫地行走本是一场常见的雨,在常人看来已是习以为常,而深谙宇宙、人生之道的苏轼,却怦然心动,灵感来袭,轻轻一吟,便成了千古绝唱那么,我们能从这首名词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呢? 我们先看词的上阕,“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作者用很强烈的字眼来描绘这一场雨,所谓“穿林打叶”,意指雨的凶猛,雨点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也打在苏轼和同行者的身上,这当然是相当的狼狈了但是,苏轼却不觉得雨的凶猛和被雨淋湿后的狼狈面对风雨,他从容不迫,并劝同行者“莫听穿林打叶声”任你风雨肆虐,我自坦然面对劝同行者“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写得多么潇洒,既然大自然的风雨不能改变,不如改变我们的心态,在雨中吟诗放歌,徐徐前行为什么要在风雨中“吟啸”呢?那代表一种玩赏的心态,是在困境中,在心灵上留有一点小小的空间,让自己还有闲情逸致去玩赏面对自然的风雨也好,人生的风雨也好,需要你用平静悠闲的心态,相当大的定力和持守去面对。
莫听”二字是对风雨打击的否定,“何妨”二字是对悠闲人生态度的肯定,这两句分别从否定和肯定两个方面来表达作者的人生哲学 在雨中行走,按照常理,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当然不是写实,而是继续写自己当时的心态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这里还隐含了两种生活的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在历经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竹杖”、“芒鞋”是苏轼用来表达平民生活的重要意象,在其诗词中经常使用,如《初入庐山》:“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东坡》:“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寓居定惠院》:“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尽管苏轼是一位士人和官员,却常常深入民间,过着平民般的生活事实上,在气度超群、见识卓著的苏公眼中,平民和官士并没有区别,有的只是从平常中体会生活的真味罢了 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而苏轼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对于这种生活,他进一步激励自己:“谁怕?”意思是说,我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这是一句反问句,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
为什么要强调这种生活态度呢?因为对于苏轼,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态度,所以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中,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这一句简直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正是在黄州,这座荒凉、偏僻的小城,给了作者以精神的滋养,能够让作者沉潜内心思考人生从贬官黄州开始,苏轼开始信奉释老的人生哲学,在《黄州安国寺记》中,他说“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两忘,身心皆空”但他接受佛道思想并不是要退隐山林,浪迹江湖,而是将其作为消解人生苦难的方法和完善人生哲学的方式我们再看词的下阕,下阕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描绘了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刚才是带酒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而并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始感微凉,而山头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
当你对人生的这种辩证法有了了悟之后,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会在微冷的醒觉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线希望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观照,是一种通观,是苏轼经历磨难和打击之后,在灵魂上的升华苏轼在他的另两句诗中,也表达这种思想:“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不让这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这也就是他的旷达之处了 “回首”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向来,即方才的意思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词人反思的结果是:“归去”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是词人所仰慕的,但终其一生,词人从未有过身体的退隐他深知“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的精髓,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退隐,而是内在的“心”的退隐;所欲归之处,也并非家乡眉州,而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园此心安处,即是吾乡”也正因如此,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方才遇雨时,词人没有盼晴,也不认为风雨有什么不好;现在天虽晴了,喜悦之情也淡得近乎没有因为自然界和仕途上有晴有雨,有顺境有逆境,但在词人心中却无晴雨,因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
词人始终是泰然自若的结句透过一层来写,是篇中的主旨,也是苏轼诗歌的典型风格——“坡仙化境”的很好体现所谓的“坡仙化境”,就是在深挚、迫切、执著之后,忽然能够回转、放开,有类释家的先“执”后“破”在此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潇洒镇静中不免带些抗争之心,也仍是另一种形式的“执”;“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对之的升华如果将上片的结句比喻作禅宗里神秀和尚的偈语“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则苏轼此时“回头自笑风波地,闭眼聊观梦幻身”(《次韵王延老退居见寄二首》其一),似乎顿悟到了方才的冒雨徐行也多少有些作态现在雨过天晴,一切都象什么也没有发生似的,有如六祖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词人这才回到真我,体悟到生命的真谛,其实这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种了悟宇宙、人生之后的大超越短短几十个字,我们看到了苏公的生命轨迹和人生哲学年少入仕,却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却磨炼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怨,坦然处之,神情自若,当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时,竟达到一种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兼容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并能够很好地把他们内化到人生实践中去。
在人生得意时,以儒家的积极用世来处理政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人生失意时,便用道家的无为超脱和佛家的空灭来排解胸中的块垒,修炼自己的品性所以,苏轼一生活得坦然,活得自在,活得有味他用出世的心情,去做入世的事业,这样的人才是真正伟人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即便遭遇再多的风雨,读了东坡词作之后,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因此,苏轼为我们撑开了一把遮蔽人生风雨的“伞”,撑出了一个笑对人生的化外俗世,愿我们也能活得像他那样乐观,那样旷达,那样自在!参考文献: 1、彭树欣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2、林承鸿 苏东坡的《定风波》赏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