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防火、防爆、防尘、防毒、防泄漏安全管理制度.pdf

5页
  • 卖家[上传人]:枫**
  • 文档编号:570665552
  • 上传时间:2024-08-05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87.56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防火防火、 、防爆防爆、 、防尘防尘、 、防毒防毒、 、防泄漏安全管理制度防泄漏安全管理制度1、目的为加强对公司的安全管理 ,防止火灾、爆炸、泄漏、中毒等事故的发生,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本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2、依据及适用范围2.1 依据《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国卫疾控发〔2013〕48 号《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第 23 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加强化工企业泄漏管理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管三〔2014〕94 号2.2 范围适用于公司所有车间、部门防火防爆防尘防毒防泄漏的安全管理。3、防火与防爆的安全管理3.1 生产储存设备3.1.1 根据生产、使用化学物品的火灾和防爆危险性等级分类要求 ,厂房库房布置、建筑结构、电气设备的选用、安装及有关的安全设施,必须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以及有关的专业防火技术规范的要求。3.1.2 在工艺装置上有可能引起火灾、爆炸的部位,应充分设置超温、超压等检测仪表、报警(声、光)和安全联锁装置等设施。3.1.3 在有可燃、有毒气体(蒸汽)可能泄漏扩散处,应设置可燃、有毒气体浓度检测、报警器。3.1.4 在可燃气体(蒸汽)的放空管出口处设置阻火器,在便于操作的地方设置截止阀,以便在放空管出口处着火时,切断气源灭火。3.1.5 输送易燃物料时,应根据管径和介质的电阻率,控制适当的流速,尽可能避免产生静电。设备、管道等要有防静电措施,应按国家防静电有关标准规范执行。3.1.6 有突然超压或瞬间分解爆炸的生产设备或贮存设备 ,应装有爆破片,导 爆筒出口应朝安全方向,并根据需要采取防止二次爆炸、火灾的措施。3.1.7 各生产装置、建筑物、构筑物、罐区等工业下水出口处,除按规定做水封井外,并应在上述区域与水封井间设置切断阀 ,防止大量易燃、易爆物料突发性进入下水系统。3.1.8 用于易燃、易爆气体的安全阀及放空管,必须将其导出管置于室外,并高于建筑物 2 米以上。3.1.9 建筑物、装置等应按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要求安设防雷保护措施 ,电气设备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易燃易爆危险场所的电气安全规定。不准设置移动照明灯具,敷设的配电线路必须穿金属管或难燃塑料管保护,防爆场所必须用防爆电器。3.2 动火、用火管理3.2.1 公司机修车间为可动火区域,其他场所均为禁火区。3.2.2 禁火区内使用电、气焊(割)、喷灯及在生产装置易燃、易爆区域使用电钻、砂轮、切割机等,产生火焰、火花及炽热表面的临时性作业,均为动火作业,必须申请办理动火证。3.2.3 动火、用火的管理严格按动火作业安全管理制度要求实施。3.2.4 动火尚应执行下列有关规定:3.2.4.1 凡可能与易燃、可燃物相同的设备、管道等部位的动火,均应加堵盲板与系统彻底隔离、切断,必要时应拆掉一段联接管道。3.2.4.2 有易燃、可燃物的设备、管线、容器等,必须经清除沉积物,清洗、置换分析合格后,方可动火。如进入设备内动火,同时要办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3.2.4.3 动火部位应备有适用的消防器材或灭火措施。3.2.4.4 五级以上大风,停止室外动火作业。3.3 其他有关规定3.3.1 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方针,采取先进的防火、防爆和救灾技术,实行目标管理。3.3.2 公司设立有总经理和各职能部门领导参加的安全环保生产委员会;各车间、班组等基层单位相应设立兼职应急救援队伍。3.3.3 安环部应根据公司的特点、生产检修情况和季节变化,实行消防工作目 标管理。进行经常的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并结合事故预案进行演练,定期不定期组织防火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实行每日防火巡查,并建立巡查记录。3.3.4 对所有易燃、易爆物品和可能产生火灾 、爆炸危险的生产、储运、销售、使用过程及其相关的设备,进行严格管理。3.3.5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按国家有关规范、规定的有关要求配备消防设施、消防器材(消防器材包括消防栓、水枪、水带、干粉灭火器等)。3.3.6 消防器材要设置在明显、取用方便又较安全的地方,要经常检查,做到"三定"(定点、定型号和用量、定专人维护管理),不准挪作他用。3.3.7 进入公司的一切人员绝对禁止吸烟、携带烟具、火柴、打火机等引火物。严禁利用电器、砂轮等其他方法取火。禁止在生产区内打。3.3.8 外来人员如学习、参观、提货、送货及民工进入禁火区前,必须由接待人员向其说明如:公司禁止携带烟火的规定 ,安全规定告知,安环部有权对其进行检查;3.3.9 禁止机动车辆进入易燃、易爆生产区和易燃、易爆化学品库。凡必须进入上述区域的机动车辆,应配装防火帽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3.3.10 严禁使用易燃液体擦洗机动车辆、设备、地面和衣服等。3.3.11 办公室和更衣箱室等场所内不准存放易燃、可燃液体。3.3.12 严禁在防火间距、消防通道内搭设建筑、构筑物或堆放各类物资。3.3.13 易燃、易爆场所禁止使用撞击易产生火花的工具,禁止穿着能产生静电火花的化纤织物工作服和带铁钉的鞋,严禁在易燃易爆场所内或附近进行可能引起火灾的任何不安全操作,对遗留或弥散的危险物品要及时清扫和处理。3.3.14 易燃易爆危险物品要有专用仓库或其他专用储存设施 ,并根据化学性质或不同的灭火方法等,分类、分项、分库储存,在醒目处标明储存物品的名称 、性质和灭火方法。严禁混存和超期超量储存。3.3.15 根据生产、储存、使用易燃易爆物品的实际情况,认真采取易燃易爆监测、报警、防潮、通风、防雷、防静电、隔离操作等安全措施,高温天气时,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生产、运输或使用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3.3.16 从事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和有毒化学品生产储存和使用的作业人员 ,必须经上岗前的安全消防培训,熟练掌握安全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安全消防管理。 4、防尘、防毒的安全管理4.1 要认真做好作业场所防尘 、防毒工作,采取综合措施,消除危害,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保障职工的安全健康,实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4.2 要限制有毒、有害物料的使用,防止粉尘、毒物的泄露和扩散、保持作业场所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 ,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减少人员与尘毒物料的接触 ,并定期进行监测和体检。4.3 凡治理技术条件不成熟的危害性大的作业岗位,要进行攻关。对长期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工业卫生指标、尘毒危害严重的作业,要限期整改。经过整改,仍达不到标准者,停业整顿。4.4 对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应采用密闭的设备和隔离操作,以无毒或低毒物代替毒害大的物料,革新工艺,实行机械化、自动化、连续化。4.5 在生产过程中,对散发出的有毒、有害物质,如废气、废水、废渣、废油等,要采取回收综合利用、净化处理等措施。未经处理合格不得随意排放。4.6 对有粉尘或毒物的作业场所要及时清理,保持整洁。生产车间内禁食,饭前洗手、洗脸,更换工作服,工作服单独存放。4.7 对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工艺设备和管道 ,要加强维护,定期检修,保持设备完好,杜绝跑、冒、滴、漏,对各种防尘、防毒设施,未经公司领导同意,不得停用、挪用或拆除,有毒、有害物质的包装,必须符合安全要求,防止泄露扩散。4.8 新职工入厂后,应进行健康检查,要妥善安排好职业禁忌症和过敏患者的工作。4.9 对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在职职工,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监护档案。4.10 对从事有毒、有害物质作业人员,逐步实行轮换、短期脱离、缩短工时、进行预防性治疗或职业性疗养等措施。对患职业禁忌症和过敏症患者,应及时调离。4.11 对有腐蚀性的物料或有可能使皮肤吸收毒物的车间 (岗位),除配备足够的防护用具和急救药品外,还应设洗眼、喷淋等冲洗设施。5、防泄漏的安全管理5.1 要加强公司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泄漏的管理工作 ,减少生产装置非计划停车,避免发生事故,提高安全运行的可靠性,保护公司财产和员工的生命健康。 5.2 加强生产装置源设备泄漏管理。对于发生的源设备泄漏事件要及时采取消除、收集、限制范围等措施,对于可能发生严重泄漏的设备,要采取第一时间能切断泄漏源的技术手段和防护性措施 。实施源设备泄漏事件处置的全过程管理 ,加强对生产现场的泄漏检查,努力降低各类泄漏事件发生率。5.3 公司任何人发现化学品泄漏、工艺泄漏时,必须立即采取相应措施,逐级上报。不能立即处置的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并建立设备泄漏台帐 ,限期整改。对于大量化学品泄漏,经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批准后,请求外部援助。5.4 危险化学品泄漏时,应及时用警戒线将泄漏区域隔离,避免其他人员误入其中。抢险人员应穿戴正确的防护用品,在确保人员安全的情况下,及时停止泄漏。5.5 泄漏物是液体,应先关闭排放系统各级阀门,阻止物料的泄漏。泄漏得到控制后即可通过清理,真空吸收,挖掘,使用吸收剂,桶装等措施恢复泄漏现场。泄漏物产生蒸汽且物料是水溶性的(如氨气),用水雾可以极大程度降低蒸汽的浓度。对于粉尘的泄漏,水雾或水帘能提供有效的保护屏障。5.6 员工必须清楚处理化学品泄漏应佩带的防护用品 、泄漏预防设备及泄漏控制设备的存放位置 。泄漏必须以如下的原则处理 :停止泄漏、围堵泄漏、清除泄漏。5.7 可能发生泄漏或释放的区域必须进行定期检查 。车间、危化品仓库、罐区等生产及储存区域必须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定期检查。与公司综合安全检查及车间、班组安全检查相结合,做好检查记录。5.8 规范工艺操作行为,降低泄漏几率。操作人员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工艺参数大的波动。5.9 加强泄漏管理培训,不断增强员工的泄漏管理意识,掌握泄漏辨识和预防处置方法。新员工要接受泄漏管理培训后方能上岗 。当工艺、设备发生变更时,要对相关人员及时培训。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