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扫墓活动实践报告.docx
17页关于扫墓活动实践报告关于扫墓活动实践报告清明节烈士陵园扫墓活动总结缅怀烈士的英雄事迹,继承先烈的遗志,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抗美援朝的革命历史和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教育大家进一步明确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勤奋学习,善于创新,甘于奉献,自觉地为祖国服务,为社会奉献的意识,也为了加强团队凝聚力清明节,是纪念逝去先人的日子在这一天社团联合会青年政治研究会和历史协会相约一起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缅怀这些为了共和国和平而献身的烈士,追思他们的精神在这一行中我们参观了抗美援朝纪念馆,瞻仰了英雄们留下的各种遗物这之中,有我们打小就熟悉的黄继光英勇堵枪眼的图片,有那片被大火烧后仅存的那片棉衣,还有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场景再现离开纪念馆,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大片的烈士陵墓,正是以这些英雄为代表的烈士们用他们的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和平,才有了现在的美好生活在抗美援朝纪念碑下,大家集体默哀,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先烈的崇敬和哀思在纪念碑的东侧我们瞻仰了抗美援朝苏军纪念碑,望着那成片的陵墓,大家深切感受到苏联红军对我国和平事业的伟大贡献,不由自主地表达了对这些国际友人的崇高敬意绕行一圈后,我们怀着崇高的敬意和高昂的斗志离开了烈士陵园,在以后的学习中,这次清明祭扫活动必将会给大家带来深深的影响。
通过本次烈士陵园祭扫活动参与会员都进一步了解了抗美援朝这一段历史,深深为革命先烈无私为国,敢于奉献的精神所感动,深切地感受到如今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精神上经受了一次彻底的洗礼活动后大家都强烈意识到肩负的重任,明确了自己的神圣使命,勤奋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为人民服务做准备1.这次活动是协会本学年来举行的第一次户外活动,让大家切身感受到沈阳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2.清明祭扫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活动显得意义非凡,让中华民族的儿女们重温那一段艰苦卓越的峥嵘岁月,强化了对当今大学生使命感的意识3.在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苏军纪念区我们了解到苏联红军对中国的和平事业所作出的贡献4.本次活动参与人员较多,组织者事前做了十分细化的工作,使这次活动成功的举办得到了保障,为以后的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本次活动举办的成功得益组织者之前细致的计划,活动前一周即派专人前往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熟悉路线和环境,保障了活动的顺利进行2.参与人员整体素质较高,尽管人员很多,但在组织者的引导和大家的努力配合下,队伍整齐划一,有组织地完成了整个活动3.参与者都参与其中,通过这次活动获得了很深的体验,更加明白了肩负的历史使命,为日后的学习添加了新的动力。
4.总体上这次活动办得很成功,但在一些细节上还需做进一步的完善,活动中某些所需物品部分未准备到位,在以后的活动中需进一步改善关于清明节祭祖问题社会调查报告“清明”一词作为节气名始于汉代 《淮南子?天文训》道:“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 ”但此时的“清明”只是一个人们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物候划分标志 《四民月令》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尚未蕴含与祭祖有关的民俗学意义祭祖活动仍在二十四节气中不固定进行唐初,出现了在清明前一两日的寒食节上坟拜扫、缅怀祖先的活动 《通典》卷五十二《礼十二?上陵》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制曰:“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寒食节在承载祭祖职能的同时,却要求禁火,而上坟时烧纸钱之俗在唐代已入朝廷祖典可以重生新火的清明日逐渐代替寒食节成为祭祀祖先的日子清明上坟要去郊外,与“三月三日天气新”的上巳节职能重合,清明日也逐渐取代了上巳节 清明日成为以祭祀祖先为主要内容,兼带踏青游春,包含丰富礼俗仪式的传统节日国之大事,惟祀与戎” 中国自殷周时起便有祖先崇拜的传统,具体形式表现为对祖先亡灵敬奉的祭祖活动祭祖心理的产生大致出于以下几个目的:一是避祸,唯恐不小心得罪了祖先亡灵而受到惩罚;二是祈福,乞求祖先在天之灵保佑自己;三是悼念先人,表达缅怀祖先的情怀;四是追念祖先的功德,激励后人。
祭祖心理早期源于原始人对死亡与自然规律的不解与恐惧,偏重于前两个目的,直至西周时出于确立王朝正统性与巩固宗法制血缘政治组织模式的需要,开始重视祭祖心理的后两种目的,对祖先进行“追孝” 、 “享孝” ,并最终发展成涵盖社会伦理各方面的孝观念祭祖的前两个目的反而与宗教结合,成为民间宗教信仰祭祖行为已成为以稳定农耕经济为生产方式,以血缘宗族为社会组织形式的中国社会的显著特征,成为中国文化千年承续的纽带在祭祖祖先中所获得的孝敬意识、光宗耀祖意识更成为内睦家庭,外兴邦国的源泉祭祖活动除了辞旧迎新时的家祭外,主要以清明祭祖为主关中作为周公制礼作乐之地,有着丰富的民间礼俗文化清明祭祖习俗在关中也有着悠久传统据民国年间《续修陕西通志稿》记载,有“三月清明节,前二日为寒食,人民祭墓烧纸及钱马,谓之上坟” , “清明折柳枝插门取‘清明’意” , “清明前二日携冷面祭坟” , “为秋千之戏,士女游于郊原,日青,即踏青也”等丰富的礼俗活动 XX县作为周文王丰京故地,XX 县始置于秦孝公时,均是礼乐文明,农耕文化发达之地;靠近西安城,又使其成为发展较快,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县域,不失为传统社会转型期的范例。
XX 县与 XX 县的礼俗活动状况可以较全面地反映传统礼俗的文化内涵及其在当地社会的变化情况为了全面了解关中农村各类人群清明祭祖的主要活动及蕴涵于其中的思想意识,通过对现代关中农村丧葬礼俗(丧、葬、祭)中的孝道状况及思想根源进行分析评估,为关中农村现有风俗提供合理化建议本项目组以关中地区的 XX 县与 XX 县为例,就清明祭祖问题进行社会问卷调查本调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以年龄段作为划分依据进行抽样调查资料收集方法采用自填问卷法本调查在两县合计发放问卷 210 份,收回问卷 200 份,问卷有效率为%受访者居住于城镇者(城市、城郊、乡镇)与居住在农村者大致持平(108∶92)性别比基本均衡(113∶87)在年龄分布中,20 40 岁人口比例最高(%),其次为 20 岁以下人口(28%),60 岁以上人口仅占%由于历史原因,现在 40岁以下的人群普遍经历过传统文化的断层阶段,复苏后的传统民俗往往陷入有“文”无“献”的形式化境地,他们对清明祭祖活动的认知是不拘于传统的,这对清明祭祖活动价值取向无疑是双刃剑 “先认识,后实践” ,在从事清明祭祖活动时较前人的因循守旧更多了个体意识的参与,他们对清明祭祖活动的思考与实践决定着传统文化今日的发展方向。
受访者的家庭内部关系既是其家庭伦理关系的反映,也会对其祭祖目的产生影响,故笔者以多项多选方式考察了受访者的家庭结构受访者多处于中青年年龄段,负有赡养老人与抚育后代的双重责任在已婚的受访者七成以上选择不与父母或长辈同住,家庭结构以只有夫妻二人或兼有子女的子系核心家庭为主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知主要来源于周边环境(如家人的思想意识,当地经济方式、信仰状况),但受访者的文化程度与职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自身对外界事物的理性认识能力与认同度就两县受访者文化程度而言,以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为主(初中文化 38%,小学及以下文化 20%),高中文化程度(22%)及大学文化程度(20%)及以上者较少,农民(%)、与自由职业者(11%)的比例超过五成,在客观上也使其接触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机会减少,对清明祭祖现象的认识不会完全与社会主流文化契合,在传统与反传统间具有多元性的个体意识鉴于家庭经济状况会对受访者清明祭祖规模的支持能力产生影响,本调查分别考察两县受访者的家庭年收入两县受访者家庭年收入均多集中于 5000 元以下区间(38%)及元区间(6%),除生活基本支出外难以有过多财力用于礼俗消费54%的受访者都选择清明节“一定会”祭祖,几乎没有人选择“从来不会”(%),这反映了清明节祭祖民俗的广泛性与持久性。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受访者选择“大部分时候会”(26%)及“偶尔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与人口流动性的增加使人们因生计忙碌难以返回故里,清明节祭祖随之无法按时,有可能会造成人们精神信仰的缺失与孝道观念的淡漠一般认为祭祖方式主要为墓祭,我们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观点的受访者都选择墓祭方式,坟墓是亡者的魂魄合一之处, “祭在如神在” ,视故去者为亲密家庭分子的观念仍占主导,不同于完全地将死者神灵化、虚无化的宗教祭祀,反映中国人传统的重实际、重伦理的观念此外有%的受访者选择在家祭祖,也各有少量受访者选择“在风景优美处祭奠”(8%)及“在网上祭奠”(6%),这种既与近些年盛行的环保风尚有关,也是儒家传统“心丧”文化的延续在受访者除清明节外去公墓陵园祭奠亲人的次数方面,%的受访者选择“两次及以上”(据笔者走访当地丧葬行业从业者及普通群众的调查,其他的祭祖时间应为冬至日或农历十月初一在农历七月十五的“鬼节”给亡人“送衣服”(焚烧纸扎的衣服)也属于祭祖活动部分地区新亡者头三年还要在春分祭祖,俗称“新分”)而选择“一次”的比例也有%清明与冬至(十月初一)分为春秋,既同《孝经?丧亲章》云:“春秋祭祖,以时恩之” ,有周礼遗风,更有在季节变换时对长辈关切之意,庄严中有深厚而朴素的人性之美。
清明节祭祖情况在两地较为普遍,55%的受访者就“在您的居住地开展清明祭礼的状况”问题选择“非常多” ,选择“没有”项的人数为 6%综上所述,清明节以墓祭的方式祭祖仍是关中地区一个传统而普遍的民俗,祭祀祖先在关中人的家庭伦理与精神生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清明文化在关中地区拥有广泛深刻的群众基础根据笔者 XX 年 4 月在 XX 县农村对清明祭祖情况的实地调查及对 XX 县、蓝田两地丧葬行业者的走访,当地清明祭祖活动以家人与亲戚参与为主,具体仪式比较简单由此本调查就以“祭祖时您会举行哪些活动” 、 “您选择的祭品”及“您拜祭扫墓的总花费”三个选择题与“您的家乡清明祭祖时特别的风俗及其含义”一个开放性问题调查具体的清明祭祖仪式与一般意义的祭祖活动一致, “焚烧纸钱”是关中清明祭祖活动的主要内容(157 人) “烧纸钱”这一民俗据李祥林先生考证,有盼望生命复活祈求灵魂转生之意 当然也有对亡者“嘘寒问暖”之意,反映了关中人祖先崇拜的生活化特征与此相似, “向先人敬献供品”(121 人)与“进行拔草添新土等坟墓修缮工作” (57 人)也占有较高比例,充分体现关中祭祖文化中“事死如事生”的孝道观念,一定意义上对参与祭祀者起到孝道教化作用。
至于这种行为是否会造成经济上的负担与铺张浪费,就本调查反映的情况基本是不存在的50 元以内的拜祭扫墓总花费是最为普遍的(70%),100 元以上的花费在当地比例较低(%),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关中农耕文化的现实主义精神,即将无实际意义的精神活动仅停留在信仰层面,绝不扰乱正常生产生活,亦与当地孝敬父母、厚养薄葬的良好民风有关受传统习惯的影响,纸钱或纸扎仍是最为主要的祭品(165 人),但是鲜花已成为位列第二的祭品(79 人),超过传统的祭祀食品(60 人)据受访者的回忆,当地过去有多种祭祀食品,如炸果、油角等面制炸物,式样很丰富,而鲜花则是“学你们城里人开花店才有的” 一方面是两县均距中心城市较近,更易接受外来西化风俗;另一方面传统祭祀食品以家庭制作的点心为主,现在会这类手艺的人也不多了传统民俗的流失是从相关民间工艺的消亡开始的,清明祭祖礼俗的保护工作也要注意其中相关的民俗工艺的保护开放性问题“您的家乡清明祭祖的特别风俗及含义”回答率不甚理想,两县回答率均不过 20%,但其中也有不少亮点如 XX 县一位老人用数百字回忆了计划和老战友一同参谒烈士墓却因突发疾病未果的经历,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家国一体观念与清明祭祖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下的新内涵。
还有受访者提到关中特色的蒸花馍(各种人物造型)习俗,反映了将先祖偶像化的观念祖先崇拜中的祈福心理在当地也有所体现,当地有清明节当日全家吃煮鸡蛋以祈求先辈保佑家人和睦平安之俗鸡蛋意味着“圆满”与新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祈愿家族兴旺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