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口能言之身能行之.ppt
13页第40课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熟读、背诵课文• 2. 理清课文脉络,学习先分析后下结论的写作方法• 3. 理解课文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学习目标】•1.掌握几个文言实词 •2.学习先作分析后下结论的说理方法•3.懂得文中所说的“言”和“行”的关系•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学习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课文阐述的道理,激励学生刻苦“修身”,身体力行,努力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荀子所述的“言”和“行”之间的关系,领悟先哲识“人”、用“人”的智慧 【课文翻译】•原文: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翻译:嘴巴能正确表达,自己能付诸行动的是国家的至宝•原文: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翻译:嘴巴不善于表达,自己能付诸行动的是国家的器物•原文: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翻译:嘴巴能正确表达,自己不能付诸行动的是国家的用具•原文: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翻译:嘴巴上说好听的,自己行动丑恶的则是国家的妖孽•原文: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翻译:治国的人敬重国家的至宝,爱惜国家的器物,使用国家的用具,铲除国家的妖孽。
【课文分析】•通过分类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荀子对“能言”又“能行”的人赞美(“敬”),而对“言善”却“行恶”人的憎恶(“除”)•在表明对这两类人态度的同时荀子还辨证地分析了另两种人:“不能言”但“能行”的人;“能言”但“不能行”的人这两种人虽然有一方面的“短处“,但也有一方面的“长处”,那么就要“用” 他们的“长处”所以,对这两种人也要“爱”和“任”荀子的这个观点,今天看来仍是可去取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激趣导入•由言善行恶的大贪官成克杰说起,激发学生从文中找出晏子对言善行恶者的态度,让学生明白文本与我们的生活很切近 •整体感知 •采取“整体—部分—整体”的活动过程,引导学生扫除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章 •针对“言”和“行”的四种表现引导学生体会晏子这样依次排列的原则•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行”,强调“做”的重要性,从古至今,有许多名言阐述这个道理,请学生讨论补充 •研读探究 •针对晏子对 “言”和“行”的四种表现所持的不同态度,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实例来说明课文阐述的道理,领悟先哲识“人”用“人”的智慧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假如你是一个招纳人才的人,面对“不能言”而“能行”和“能言”而 “不能行”的两种人,你会作出如何的选择?为什么?•课后作业 •布置写一则短文,谈谈对“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这句名言的感受。
思路点拨思路点拨•此文先分析人的“言”和“行”的四种情况:能言、能行(国宝);不能言、能行(国器);能言、不能行(国用);言善、行恶(国妖),再分别表明自己的敬、爱、任、除等四种态度,脉络清晰,文字障碍较少,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反复诵读,能够把握大致内容但学生要真正理解其阐述的深刻道理,却不易教学时,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鲜活实例来辅以说明,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生活化,通俗易懂如,对“国器”、“国用”和“国妖”可以这样理解:“国器”往往是“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人,虽然他们不会头头是道、天衣无缝地长篇大论,然而却是以不善辞令、多做实事、身体力行、踏实苦干来处世立命的,他们是真正默默无闻的实干家;“国用”是有思想、有主见、有韬略,懂策略的士人,他们在总体上来看,是“谋士”角色;“国妖”则表现为口是心非,口蜜腹剑,言善行恶,伪善真恶,有时大奸似忠,道貌岸然,其实是一伙奸滑小人,无耻歹徒等【思维训练】•1.在言行关系方面,文章列举了哪几种不同的表现?•第一种:能言、能行;第二种:不能言、能行;第三种:能言、不能行;第四种:言善、行恶•2.作者对言行关系方面的不同的表现,给予什么评价?•作者评价:第一种人是国宝;第二种人是国器;第三种人是国用;第四种人是国妖。
3.作者对上述四种人,应该如何处理?•对这四种情况,应该分别对待:敬、爱、任、除•4.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用人要任人唯贤,对不同的人要取其长处,对“言善行恶”的人不能姑息,而要坚决清除、摈弃练习举隅练习举隅•1. 解释下面句子中指定的实词•①口能言之,身能行之 行 ②国器也 器 ③国用也 用 •④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敬 爱 任 除 •2. 当前社会上有这样一种“马论”:苦了当牛做马,肥了溜须拍马,亏了单枪匹马,牵就害群之马,冷落千里宝马对于这种似乎很偏激的说法,你是怎么看的?•3. 有人说,现代社会需要善辩之才,会说就行,对此,你是如何看的•感谢您的欣赏!返佣网 返佣网 wqaftyu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