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边塞诗鉴赏满分要点.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碎****木
  • 文档编号:256095212
  • 上传时间:2022-02-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13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边塞诗鉴赏满分要点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战斗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富强,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消失了大量的边塞战斗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丽的边塞诗派2、标志 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参军”等字词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王昌龄的《参军行(其二)》等3、代表诗人 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以岑参、高适为最,故又称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二、边塞诗内容 1、边塞风光——秀丽壮阔 2、统治者------穷兵黩武3、家乡------思乡念亲4、将士------ 艰难生活、报国豪情5、友人------惜别感伤 、壮别感奋 三、边塞诗风格 雄壮豪迈 四、边塞诗语言特点 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五、边塞诗常见意象 1、与战斗有关地名: 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2、与战斗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 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 3、与战斗有关的景物: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 雄奇、秀丽、奇寒、宽阔、壮阔、宽阔4、与战斗有关的器物: 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5、与战斗有关的乐曲: 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六、边塞诗的主旨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的《参军行》 等诗句直接抒发了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的《参军行(其四)》 3、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斗的残酷反映连年征战对广阔人民和终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 陶《陇西行》 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伤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对比,分散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怜悯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惦念亲人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抒发将士们思乡念亲的乡愁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憧憬和平的。

      6、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怜悯的7、抒发终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8、描摹塞上异域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七、边塞诗时代特点 1、盛唐: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即使是艰难的战斗,也壮美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如: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2、中、晚唐:国力渐衰,昂扬向上的基调照旧,但悲壮惋伤的成分渐多如: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3、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感情或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盘旋着爱国的主旋律 【高考设问方式】 1、诗中描写了怎样的风光?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解题指导】1、 依据诗歌标题判定是不是边塞诗。

      2、 其次,分析意象、意境特点3、 抓情感关键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把握思想情感4、 分析运用的表现手法答题时要用到“比照、夸大、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类术语 高考真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下列问题(8分)(07山东卷) 出关① 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爱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雨雪曲 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参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岁暮① [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孤独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接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孤独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案及解析 1、(1)答: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

      寓意边疆局势的紧急 (2)答: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念解析】第一题考察意境形象,留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留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分析此题的寓意,肯定要留意解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其次题考察诗歌的思想情感,要留意结合第三、四句详细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留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留意诗歌解释的提示作用思路分析】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呈现的图景画面其次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气氛特点第三步,分析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气氛的作用意义意境(气氛)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舒适美丽、雄浑壮阔、萧瑟凄凉,舒适静谧, 雄奇美丽生气勃勃,华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喧闹等其次问: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存,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其次步,有机整合,精确表述2.(1)更喜爱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概,景物描写鲜亮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拢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比照鲜亮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解析】(1)鉴赏边塞诗首先要依据诗歌标题判定是不是边塞诗据注解可知标题《出关》中的“关”即指边塞防线上的居庸关,所以是边塞诗2)其次,从分析意象意境、抓情感关键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方面把握思想情感,答题时要用到“参军报国、建功立业、思乡念亲、穷兵黩武”等表达思想情感类术语《出关》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一往无前,急于奔赴疆场建功立业的心理;后两句写临出居庸关马上远离故土时所产生的怀土恋乡的情感最 后,分析运用的表现手法,答题时要用到“比照、夸大、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类术语马后桃花马前雪”运用了比照和借代(答成 “象征”也可)手法,“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值春天,暖和美妙;“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寒冷可怖,“桃花”与“雪”分别代指(象征)家乡的温馨 生活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将关内桃花烂漫的春景与关外白雪茫茫的冬景聚拢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比照鲜亮,抒写出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情感 3、(1)答: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芜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白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难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4、(1)边疆发生战斗,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孤独;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剧烈的爱国感情与其困难的境况,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借代,如“烟尘”代边疆战斗;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斗的紧急,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示意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