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大学的机会成本.doc
4页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摘要】中国高等院校从2003 年开始逐年扩招,每年增幅达到22%,而国民 生产总值每年增长约 3%,由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与扩招的增长速度不对 等,因此也伴随着大学生失业率的上升至 2010年高等院校不再扩招,社会与个 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没能达到预期收益,教育投资同时面临着机会成本问题,本 文对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进行了分析关键词】上大学;机会成本;收益一、对上大学的机会成本的理解大学生教育必然会涉及到投资价值与成本的问题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则是 指大学教育资源在用于提供教育服务、培养学生时,所放弃的用于生产另一种产 品的产量的价值它是与教育实际成本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可 分为公共或学校的机会成本和个人机会成本前者指教育资源因投入教育而损失 的利益,包括房屋、建筑、土地等资源资产的租金,非资本投入的资金收益(利 息、投资收益)等;后者指个人因上学而放弃的收入、个人为接受教育而投入的 资金及所损失的其他收益二、大学生教育的非机会成本(一)个人前期成本个人前期成本即个人为了取得大学生教育资格而支付的费用,由于教育资源 短缺造成了教育市场的供给不足,从国家教育的角度来看,把有限的教育资源分 配给学习能力最佳的学生,只有依靠考试来检验。
在现在人们“高学历=好工作 +高薪”的思想支配下,许多学生不愿意去就读高职等技术性院校或者直接就业, 而是把希望寄托在上大学上,这种盲目推崇导致了大学生教育的过度需求据报 道,2010 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达 975 万人,虽然比去年减少了74 万人,但预计 高校招生人数只有 657 万人由此可见,在大学生教育准入市场上需求严重大于 供给高中生必须通过考试才能获得入学资格简言之,个人获得大学生入学资 格的前期成本就是高考成本,这其中包括参加班的费用(约为 3000 元)、参 考教材资料费(约为 1000 元)和报名费(约为 500 元)等此外还涉及一个小 的机会成本问题,在此不作具体分析一名高考生的高考成本大概为Q=3000+1000+500=4500 元二)个人直接成本个人的直接成本即个人为接受大学生教育而直接支付的费用,包括学费(在 以下的分析中假设大学生教育全面实行收费制,没有公费和自费的区别)、书费、 住宿费、交通费及其他不投资高出的任何费用(日常生活费不应该记入成本,因 为这部分费用不会因为接受研究生教育而发生变化)据笔者调查,北京市一些 高校的大学生每年的学费大致在 4500 元~6000 元,其他费用合计一年至少需花 费 7000 元!如按四年计算,一名大学生所花的直接成本费用平均在 5 万元以上。
二、大学生教育的机会成本分析对于一个应届高中毕业生而言,是工作还是读大学,其实就是一个选择的问 题选择的原则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益有很多毕业生在选择出炉的 时候,更注重先是收益而忽略了机会成本那么,对于这些应届生来说,他们做 出上大学这一决策而不参加工作或做其他投资所放弃的机会成本如下:(一)收益成本收益成本是指所放弃的用于其他用途能够获得的最大收益对于本文而言, 则指一名应届生四年读大学期间所放弃收益的最大收入,其中包括投资收益和就 业收益1、投资收益如果大学生学费不投资于教育,而用于其他投资所得的回报或存入银行所得 的收入皆构成大学生的机会成本若以一名大学生四年的学费 24000元作为主要 资本进行投资,其投资收益的计算要依靠行业来定就目前市场情况而言,24000 元在四年内的投资收益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的,甚至四年内不一定能获得收益 另外,目前银行的存款利率也相对比较低,一般在 2%左右波动我们可以简单 地计算出将 24000 万元学费存入银行扣除利息税后所获的利益收入 P=1175.194 (元)由此可见,四年的学费用于投资至少能获得1000 元左右的回报,虽然数量 较小,但也是大学生在读期间所失去的收益,只是机会成本偏小而已。
2、就业收益中央党校研究室有关资料显示,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平均工资每月为 1500元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高中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无法适应激烈的竞争需求如果高 中应届生毕业后直接就业,其月收入应大概为 1500 元除去 4 年的生活必需品 消费约 30000 元,那么应届生在这 4 年里的收益为 69000 元左右这项收益也构 成应届生上大学时的机会成本应届生接受大学教育的个人机会成本,主要是指学生因接受大学教育而放弃 的工作收入要精确地计量个人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成本是非常困难的从理论 上讲,大学生的个人机会成本,应等同于同年龄段的高中应届生在相应时期内的 就业收入,乘以就业率由此可见,一名高中应届生的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至少要五六万元对于一些 综合素质较高的应届生来说,他们的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则更高对于国内普通家 庭来说,子女上大学的教育投资成本还是挺高的除了能计算的、会计意义上的 机会成本外,大学生还面临着其他隐性的教育机会成本二)就业成本从当前劳动就业市场上来看,由于大学生择业期望值偏高、择业目标短期化 和择业趋向功利化,导致个人择业期望与社会需求的不平衡一些大中城市出现 了高才低就和人才高消费现象,而一些地处边远地区急需人才的用人单位又得不 到高层次人才。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不完善所导致教育成果的贬值和人力资源的浪 费无疑加大了学生本人以及社会的机会成本三)时间成本大学生制一般为 4 年,应届生上大学期间正是人生中最关键的黄金青春期 学生在这期间生活在校园这个相对狭隘的社区里,很可能会丧失社会上很多人生 机遇四、 结语(一)加强家长与学生对上大学的理性思考,尽量选择与自己与社会相适应的 教育方式现在社会上有很多高职、高技等专科型院校,能够培养出与社会需求对口的 人才,家长和学生在报考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本身的兴趣因素和社会需求因 素毕竟社会需要更对的实干家,避免出现过高的代价没有换来预期回报 (二)提高大学生的成本意识,珍惜读书学习的机会从文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上大学的机会成本确实很高,甚至有些不合算但 还是阻挡不了很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考大学、上大学因而在得到接受大学教育 所带来的收益之前,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成本意识,明白个人和家庭为此付出了 巨大的成本代价,从而更加珍惜目前的读书机会,把握时机充分李咏好高校宝贵 和充足的教育资源,尽量减少自己的机会成本,以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 这样既可以尽快挽回机会成本损失,为收回成本奠定良好的基础,又可以为社会 做出更大的贡献,尽快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 推动高校弹性学制的改革进程实行弹性学制能够降低学生能够参与高等教育的机会成本,等量的教育资源 就可以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还能为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 提供良好的空间,增添学生的就业筹码因此,高校必须采取措施,大力推动弹 性学制的改革参考文献:⑴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⑵陈方红•教育过度:谁得益,谁受损? 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6(4).⑶王跃平.对“知识失业”问题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4(1).⑷张素蓉.教育经济学原理[M].成都:四川天地出版社'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