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苗族历史及文化.doc

56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412340588
  • 上传时间:2023-04-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15.50KB
  • / 5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苗族历史及文化(讲义)一、松桃苗族历史苗族源自东夷,发祥于长江中下游流域和黄河中下游流域 根据汉文献记载和苗族心史以及考古发现,苗族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古代东夷、九黎、三苗大量的先秦典籍记载,7000前左右,在我国的东南部生活着一个原始人类群团,称夷族,号东夷,伏羲是东夷集团的大酋长历史学家考证,苗族源自伏羲女娲苗族心史传说,伏羲女娲是洪水滔天后兄妹成婚繁衍人类的苗族祖先我国著名民族学家芮逸夫在《苗族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一文中写道:“现代的人类学者实地考察,才得到这是苗族传说据此,苗族全出于伏羲与女娲他们本为兄妹,遭遇洪水,人烟断绝,仅此二人存他们配为夫妇,绵延人类据考古印证,苗族老家在东方,就在海边边,天水紧相连苗族先民在向北拓展的过程中,由松散的氏族逐步组成较大的若干部落,进而又由若干部落形成一个大的部落联盟,这个大的部落联盟称叫“九黎”九黎”不断开拓进取,成为东方最强大的部落联盟蚩尤就是“九黎”部落联盟的大酋长此时,炎帝部落从西北渭水流域沿黄河南岸向东扩展,在河北遇到“九黎”部落联盟,两大部落集团和平相处一段时间后发生了战争,炎帝部落节节败退,“九隅无遗”炎帝部落在向西北败退中与从西北高原沿黄河北岸向东挺进的黄帝部落在阪泉遭遇。

      黄帝与炎帝“三战而克之”阪泉之战,炎帝部落战败后与黄帝部落组成炎黄部落联盟炎黄部落集团与“九黎”部落联盟集团相遇后曾经和平相处,不久发生了战争战争初期,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处于优势,黄帝总是打败仗《龙鱼河图》载:“蚩尤摄政,有兄弟八十一人造立兵杖、刀、戟、大驽,威震天下《太平御览》载:“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涿鹿大战,传说黄帝得九天玄女和应龙的帮助,最终擒杀蚩尤涿鹿之战,蚩尤被杀,“九黎”惨败,“流血百里”,苗族从此开始了历史性的南迁几百年后,向南撤退的“九黎”部落联盟又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建立了一个新的强大的部落联盟,史籍记载为“三苗”或“三苗国”《战国策.魏策》载:“昔日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国语.楚语》曰:“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三苗国势力强大,分布很广,以洞庭湖、彭蠡(鄱阳湖)为中心,南边越洞庭湖到了衡山一带,北边到了陕西岐山一带三苗国存在于尧、舜、禹时代尧、舜、禹一直没有停止过征服“三苗”的行动《吕氏春秋.召类篇》云:“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史记.五帝本纪》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鹳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为了征服三苗,舜除武力征伐外,还采用了文教感化政策《说苑.君道》云:“有苗氏不服,禹欲伐之,舜不许,曰:谕教尤未竭也,乃谕教焉,而有苗氏请服禹继舜位后,对三苗发动了大规模的征讨《墨子.兼爱篇》记载禹出师征三苗的誓言:“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咨其中不乏侮辱诋毁之词,但从禹切齿的檄文中可看出三苗的强大以及敢于血战到底的决心禹对三苗的战争相当惨烈,结果三苗集团遭到惨败《墨子.非攻下篇》载:“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于市,夏冰、地圻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祗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待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三苗部落集团被打垮后,文献不再有“三苗”的记载,禹传位于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经夏代几百年的发展,至商周时期,三苗后裔又在以荆州为中心的地域聚集起来史籍将其称为“荆”、“荆蛮”、“蛮荆”、或“荆楚”苗”“蛮”可以互相音转,都有m这个音明田汝成《炎徼纪闻》云:“苗人,古三苗之裔也,自长沙沅辰以南尽夜郎之境,往往有之,与民杂处,通曰南蛮。

      伍新福在《中国苗族通史》中写道:“三苗集团瓦解后,分布于荆州的广阔山泽和偏远地带的三苗后裔,经过数百年较为和平的发展后,势力又强盛起来当他们同中原华夏族发生接触和冲突时,中原人不再把他们叫做‘三苗’、‘有苗’,而以地命名,称之为‘荆蛮’、‘蛮荆’、或‘荆楚’其实他们都是三苗的后裔”楚族的发祥地和楚国最初数百年的活动范围是在荆州之域,即三苗集团的活动范围从楚族文化及楚族的祖源意识看,楚族先民就是三苗的后裔楚文化一个重要特征是崇巫信鬼《汉书.地理志》载:“楚地,信巫鬼,重淫祠《汉书.郊祀志》载:“楚怀王隆祭祀,事鬼神苗族先民发明的巫文化影响深远,楚沿袭之屈原《楚辞》中有不少词句用汉语解释不通,用苗语理解就很顺畅因楚族是三苗的后裔,所以历来受到华夏诸国的歧视《国语.晋语》载:“楚为荆蛮……故不与盟楚虽大,非吾族类”《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武王公开声称自己是蛮夷的后裔,“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楚人有“芈”姓,《国语.郑语》载:“芈姓之蛮,鬻熊之后据苗族古老话,古代苗族有芈姓,即“代芈”如今湘西和黔东北所保留的苗姓中,还有以“芈”为姓的,龙姓的苗族自称“代芈” 楚国灭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部分苗族继续向西南迁徙,先后进入武陵五溪地区,开疆拓土,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征。

      留居楚地的苗族,由于受到华夏族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的影响,大部分被同化,成为汉族的一个组成部分迁徙到武陵五溪地区的苗族,史籍称“武陵蛮”或“五溪蛮”五溪”即沅江的五大支流,最早见于《水经注》:“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满溪、酉溪、无溪、辰溪翦伯赞在《中国史纲》中说:“秦代吞巴并蜀灭楚,于是,川湘鄂的诸苗,逐渐率避入深山穷谷之中,与鸟兽处,而不肯投降但他们仍然在艰苦的环境中,继续其族内的繁殖当西汉之初,今日川黔湘鄂一带的山溪谷间,已经布满了南蛮之族在武陵蛮中,其中一部分是秦汉以前的苗族先民留居下来,大部分为秦汉以后迁入对这段历史,苗族巫辞有大量的记载:“我们从黄河上来,我们从长江上来水里踏鱼,陆地踩地寻到长沙的洞天,找到常德的福地,一支住在长沙,一系立在常德寻到浦溆的洞天,找到麻阳的福地一支住在浦溆,一系坐在麻阳寻到乾城的洞天,找到吉首的福地寻到平浪的洞天,找到蓼皋的福地一支住在平浪,一系坐在蓼皋秦汉时期,迁徒于武陵五溪地区的苗族先后被划为黔中郡和武陵郡,承受中央王朝的直接统治岁令大人输布一匹(四丈),小口二丈,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此外还负担一定的徭役唐宋时期,苗族地区分为“经制州”和“羁縻州”。

      江南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设立经制州,由吏部正式委任刺史治理在西南边区和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除派少数汉官进行统治、监督外,常常笼络和利用当地土著豪酋来统治其辖区内的土著民族,即实行“以蛮夷治蛮夷”的羁縻政策凡由当地土著首领代理的地区称为“羁縻州”羁縻州同中央王朝的关系比较松弛,纳入版图,实行朝贡制各土著首领建州授官后,必须按期朝贡,以表示归顺和维系同中央王朝的隶属关系朝贡时间一般是数年一次,也有一年一次,所贡多为方物,即当地土特产未正式入版籍的则称为“化外”元明清初,在边远苗族地区设“土司”治理元代产生的土司制度,实质上是唐宋时代羁縻州制的发展土司制与羁縻州制一样,都是封建王朝实行“以蛮夷治蛮夷”的一种形式各土司长官也像羁縻州土官那样“代袭其职”、“世有其土”但与羁縻州又不尽相同比较起来,各土司同中央王朝的关系更密切一些土司分别受路、府、州、县各级官吏控制,要承担赋役,接受征调而羁縻州与中央王朝则只是朝贡关系元置乌罗长官司、平头著可长官司明永乐三年(1415年)设置治古、答意长官司,龙答哥为治古长官司长官,石各野为答意长官司长官宣德五年,“治古、答意二长官司长官石各野等......诱胁蛮贼石鸡娘并竿子坪长官司吴毕朗作乱”七年(1433年),龙答哥、石各野等苗民起事被镇压后,治古和答意二长官司被废除。

      化外”“生苗”区宋元以后,苗族常常被分成“生”、“熟”两类从《明实录》的记载看,“生苗”这一称呼最早出现于明永乐初年永乐自三年(1405年)正月二十八日载:“湖广都指挥谢凤等奏,招谕答意等五寨生苗皆向化何谓“生苗”?明郭子章《黔记》云:“苗人,古三苗之裔......其人有名无姓,有族属无君长近省界为熟苗,输租服役,稍同良家,则官司籍其户口,息耗登于天府不与是籍者谓生苗生苗多而熟苗寡所谓“生苗”、“熟苗”是一个相对而言的历史范畴,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要有三层意思:一是就苗族同汉族的关系而言,邻近汉区或与汉人杂居,能讲汉话的苗民谓之“熟苗”;居住在偏僻山区,与汉人关系疏远,言语不通,生活习俗各异的苗民,则被称为“生苗”二是苗族同封建国家政权的关系而言,已被纳户籍,受地方官吏直接管辖,遭受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剥削的苗民,被称为“熟苗”;反之,中央王朝和地方官府均“鞭长莫及”,不能进行统治和剥削,仍保持某种自立自主状态的苗民,则属“生苗”三是就苗族同土司的关系而言,处于土司领地之内,受土司管辖和奴役的属“熟苗”;分布于土司辖区之外,土司势力不能进入的,为“生苗”封建统治者依据“生苗”、“熟苗”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策略采取不同的手段,以分化瓦解苗族,达到对整个苗族统治的目的。

      武陵五溪今湖南、重庆、贵州三省(市)交界的“红苗”区,是唐宋以后逐步形成的一块较大的相对稳定的苗族聚居区这一地区的“红苗”,因以腊尔山脉为中心,故又称“腊尔山苗”红苗”自明初年开始,长期被视为“生苗”清初辰州知府刘应中《平苗记》云:“楚、黔、蜀万山之交,皆苗也种类不一,曰红苗,以其衣带尚红也曰生苗,以其强悍不通声教,且别于熟苗也《明神宗万历实录》载:“红苗者环铜仁、石阡、思州、思南四府,东连楚,西接蜀,周匝二千里有余,种类殆得十万为了加强对苗族的控制,明万历年间上自铜仁,下自保靖,筑边墙380里,将“生苗”和“熟苗”隔离开来,筑碉堡、设营盘募兵戍守,东苗(熟苗)不能西进,西苗(生苗)不能东入凡生苗轶入府县或屯堡,擒送帐下,把缚虏囚,置高杆,集健卒乱箭射杀之,复剖裂肢体,烹啖诸将士罪轻者裁去耳鼻使去边墙”现又称为“南方长城” 明清时期松桃苗族的反抗斗争自宣德以后,明朝中后期,政治日趋腐败,宦官擅权,土地集中,各族人民所受剥削加重,社会阶级矛盾更为激化,各地的反抗斗争更加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1、石各野起义宣德五年(1430年),湖广、贵州交界的苗族地区发生了一次较大的苗民起义据《明宣宗宣德实录》记载,“治古、答意二长官司长官石各野等聚众出没铜仁、平头、翁桥等处,诱胁蛮贼石鸡娘并竿子平长官司吴毕郎等作乱。

      肖授筑二十四堡,环其地,分兵以戍......其酋吴不尔觇官军少,复掠清浪,杀官吏八年(1433年),“肖授发黔、蜀、楚诸军分道进竿子平,破新郎等寨讨平之”2、龙许保起义嘉靖中叶,以腊尔山为中心的“川、湖、贵”三省交界地区,又一次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最初爆发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地方官吏和土司土官对苗民的欺压凌辱是导致起义的直接原因二十五年(1546年),“湖贵”起义苗民再次采取了大规模行动冬十一月,腊尔山苗龙许保及其党吴黑苗复叛”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龙许保、吴黑苗先后遇害,持续十余年的“湖贵”苗民起义最后失败3、乾嘉苗民起义清朝对“生苗”区的开辟,自康熙中叶始清朝对“生苗”区的开辟,以武力“进剿”为主,“先剿后抚”,整个过程充满屠杀和流血斗争对湘西和黔东北以腊尔山为中心的“红苗”区的“开辟”,完成于康熙中叶乾隆六十年至嘉庆二年(1795年—1797年),湘黔川边以原腊尔山“生苗”区为中心的苗族地区,发生了由石柳邓、石三保、吴八月等人领导的大规模的苗民武装反抗斗争,史称“乾嘉起义”这是继黔东南苗民雍乾起义之后,清代所发生的又一次苗。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