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西部农村开发的启示(一).doc
3页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西部农村开发的启示(一 )一、西部大开发与韩国新村运动的对比世界上每个发达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都把开发农村、解决薄弱环节作为整体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举措美国、日本等都有开发“西部”的艰苦历程而韩国从1961 年到 1995年,人均国民收入从83 美元猛增到1 万多美元通过 1970 年开始的新村运动, 他们仅用 3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近百年的工业化道路,走上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轨道,其经济发展被世人誉为 “汉江奇迹 ”所谓韩国的新村运动,其 “新 ”就是新颖、光明、新鲜、新意;其“村”原意是指农村,但后拓展为社区、社会之意,新村运动的实质意义是,通过教育、培养、激发国民进取、向上的精神,提高国民素质,相信自己,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一个和平、安定、民族团结、人民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新社会因此,我国西部大开发与韩国的新村运动有较大的可比性,具体分析如下:首先,开发的起点,生产水平相当60 年代初新村运动起始前,由于长期被统治和战争,韩国经济极度困难, 政府难以全面顾及农业,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人均收入低于 83 美元;而当前我国西部的生产力也相对低下,基本处于农耕时代,有的甚至还是游耕部落式生产,每平方公里的产值仅是东部的1%.人均收入也仅是发达地区的1/ 10 左右, 为数不少的农民还在贫困线上期待。
其次,类似的自然条件,综合资源贫乏韩国是我国的近邻,其自然资源贫乏,土地狭小,地下矿产基本空白;而我国西部,气候条件相当恶劣,山地、沙漠面积大, 可耕地少在新村运动初期,韩国在人力资源上, 不论是决定劳动者素质的教育和训练程度,还是数量和构成的丰度,都与当前我国西部类似再次,类似的经济模式,宏观调控力度强在亚洲 “四小龙 ”中,人们普遍认为香港是“市场主导型 ”经济模式,而韩国是“政府主导型 ”经济模式,其政府管制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通过官民一体、政府强有力的扶持、协调、干预来实现国家对整体经济发展起着总体调控、运作和平衡的重要作用;而我国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能发挥“政府主导型 ”的重要作用第四,相近的文化背景 从深层的文化背景看,韩国和我国的民族文化都同属一个儒家思想体系,对社会的伦理道德、人际交往、生存哲学等有基本相同的认识准则,因而,新材运动的有些做法在西部大开发中,一定程度上有其可参考性最后,也是最主要的, 韩国新材运动出发点、目的、内容与我国西部大开发要求基本一致1970年,韩国发起新村运动,就是让韩国民族冲破历史性的贫困和灰心失望的过去,发挥勤勉、自助、协同、奉献的精神,为了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而开展的自我革命和社会改革运动。
新村运动的目的是要创建一个新社会,基本任务是教育全体国民自我革新,培养、激发国民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向上的精神,提高整体素质、发展经济、改善生存环境,实现富裕这与当前我国开展的西部大开发的出发点、目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 二、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西部农村开发的启示启示之一:开发的根本目的 ──激发内动力西部农业大开发的主体是农民,也是农业扩大再生产的基础韩国的新村运动,特别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他们首先注意的是激发国民的进取精神,引导国民进行自我教育, 利用典型事例对农民进行现身说法,注意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从而使新村运动最终转变为“民间主导型 ”的群众运动,使开发具有生命力,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面对我国即将加入WTO 和全国西部大开发的大环境变化对西部农业的挑战与冲击, 只有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智慧和创造性,生产出高质量、 高水平的农牧产品,使消费者愉快地、 自觉地选择乡土农产品及乡上食品,才能使西部的农牧产品在国际、国内的激烈竞争中立于长盛不衰之地人民思富、 领导思变是西部干群的共同心声中共中央开发大西部的决策一经发布,立即激发起历史和现实、 贫困和希望中的西部人民改变家乡面貌、赶超发达地区的决心和勇气。
实现其愿望的前提是农民主体精神的发挥,只有觉醒起来, 振奋精神,改变 “等靠要 ”的依赖思想,从而摆脱贫穷、走出愚昧、改变世纪落后的生存方式,开创西部农村的新时代 启示之二: 开发的模式构建 ──跨区域发展关于跨区域发展的时空背景,韩国将新村运动放置在国际交流、 国家发展的大环境下, 进行跨区域的整体结构性调整,不仅是农村,城市也开展;不仅是农民群体,也包括大学生、教师参与;不仅是本乡关注,也吸引海内外的各种力量 我国西部大开发, 是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国际化、 市场化的时空背景下进行的,实质是改革开放的深化,尤其是我国即将加入 WTO,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更要跳出西部各地域小区的框框,突破保护落后的地方保护主义,走跨区域共同发展的道路,使资源、要素优化组合利用关于跨区域发展的指导思想,韩国新村运动跨区域发展中,国家引导各地根据本上的实际情况, 把每个区域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品,紧紧抓住 “特”字这把可持续发展的标尺,使各区域各有所长、各有所得我国西部大开发要迈出跨农业区域发展步子, 在指导思想上要把地区倾斜转变为产业倾斜, 按各地的具体条件, 直耕则耕、 宜牧则牧、 宜果则果、 宜林则林, 大力发展特产农业。
观光农业,走市场化、 产业化的道路农牧业的附加值目前很低且仅仅是初加工,甚至是原料,在产加销、产品升值上是大有潜力可挖的把西部的特色产品不仅运销全国,还要瞄准国际市场,即使是一个区域的特色产品,如果脱离国际间的、 区域间的进出口就难以存在要充分发挥西部与 14 个国家接壤的地理优势,开发国际市场和交流像韩国那样,把区域特色产品的开发运动与地方化时代、国际化时代及信息化时代紧密结合起来关于跨区域发展的资金筹措,韩国的新村运动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吸引国内外大量的开发性商业投资,国家主要解决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很少直接投资到有关企业发展的资金主要是“民间主导型 ”我国在西部大开发中,资金的需求量很大,可算是一个“瓶颈 ”,农业的发展资金,政府除增加投入和加强扶持外, 从宏观上统一调度有限的资金,解决农民、农户、乡镇难以解决的科技、人力和规划布局等重大部署,指导农民用经济头脑发展农业,使农产品上档次、上水平,提高竞争力,引导农民种什么最能增收,就种什么,跳出小区域里“自给自足 ”的小农经济的圈子启示之三; 开发的运行秩序 ──分阶段推进韩国经济发展从50 年代起,经历了进口替代、出口导向, 一直到 60 年代的国际化、 自由化和科技化阶段。
新村运动于 1960年前后在农村小面积试验阶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直到1970 年才正式纳入政府工作日程,长期被忽视的农业才开始受到重视,从而取得显著成效,扩大实施范围,并从政策上确定下来,几十年始终如一, 形成政府统筹指导型分阶段协调推进模式,每一阶段都依靠既有生产因素获得最大经济成果 农村发展了, 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从而推动了全国的经济发展韩国新村运动起步很实、导向很明,政府用“看得见 ”的事实,引导农民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新村运动第一年政府仅给平均每户下发4 袋水泥,用于改善环境、生活, 农民的反映出乎意料的好以后每年增加奖励有成效的村户,解决从屋顶到村道、 从锅台到厕所等农民切身的实事,激发了农民决心用自己的力量和双手,自觉改造贫穷落后面貌的积极性农民纷纷自发成立民间组织、协会,使新村运动走上了全民参与、全境展开、实践先行、自觉持久的良性运行轨道当今,韩国又推进了迈向2000 年第二次新材运动 我国的西部农业大开发, 是一个长远的、艰巨的历史任务 首先要脚踏实地, 让农民得到实惠, 让增收的现实唤醒沉睡千年的西部农民,改变生存方式,树立改造自然和环境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在政策上“减负增收 ”,让农民自觉地领悟到经营农业的发展前景。
政府从产业指向升华为产业导向,对国内外涌向西部的农业开发者, 必须整体规划, 提高科技含量,从拓荒型开发迅速发展成商业性开发,让当地劳动者和开发商各有所得,达到西部发展的目的同时,在宏观上调控好开发点、联动轴和辐射面,达到 “以线串点 ”、“由点到面 ”我国西部大开发不仅是一个重大经济决策、政治决策, 也是跨世纪发展付诸实施的一项战略部署在党中央的统一号令下, 全国人民热切关注,首先, 现阶段各种有关西部大开发的理论及模型的制定正趋成熟,西部各个不同区域的农业, 要根据自己的地域条件、 生产水平,通过实验选择适合开发的战略加以实施,注入域外的新品种、新技术及新知识;从而开发农业潜力,提高生产能力,培育农业人才;进而奠定靠西部自己的力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然后推广到全区, 并通过各种协作机构形成联动发展当然, 在实施过程中, 从理论模型制定到选择适用、巩固推广每个阶段均须进行评价,反复实施,研究新的开发战略。












